与前两版相比,第三版的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研究对象上,对“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性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关于国民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的讨论焦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分析,本书前两版对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本书第三版*章明确提出,从世界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虽然这一学科从名字上看有些国外色彩,但实际上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学科渊源与其从国外去寻找莫不如从自身挖掘,其学科边界、研究对象与其同其他学科去比较、界定,莫不如靠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如果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国民经济学学科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第二,在体系结构上,在前两版“三篇结构”的基础上调整为“四
本书从公共债务激增的角度对公共债务及其宏观经济影响展开研究。基于债务增量的滚动窗口识别方法对全球86个重要经济体的公共债务激增事件进行了识别,为公共债务激增提供有效的测度方法。利用局部投影方法分析公共债务激增对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并重点探讨该影响在经济扩张与收缩阶段的传导路径差异。定量分析公共债务激增带来的风险以及金融危机隐患。通过固定效应的面板logit回归模型验证公共债务激增导致的银行业危机、货币危机、主权债务危机风险加剧。明确公共债务激增的研究意义,为公共债务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视角。
托马斯·J.萨金特所的《宏观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网络、人工智能等多方面介绍了有限理性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机制,包括均衡与变化、预期与行为、数据结构,以及该领域已有的模型和探讨,尤其注重了实验和实例。这本书是萨金特该领域的代表性*作,概述了其研究所涉及的论题,介绍了使用的分析工具及其在一系列模型中的应用,指出了该理论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潜在方向以及它的一些限制。
近年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逐渐完善,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风险评估、政策工具和责任主体等内容也逐渐清晰,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多样性和实施频率在国际上也首屈一指。然而,关于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在微观银行和企业层面的影响和传导机制方面还缺乏全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从个体银行风险和微观企业融资的角度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考察,详细和全面地探讨宏观审慎政策作用的潜在机制和影响的异质性,扩展相关研究的边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对宏观审慎政策微观层面影响的缺乏。
本书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系统阐述了房价变动、土地财政与中国经济周期的关系等。本书梳理了土地财政的发展历程,从土地财政与房价、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与投资结构、土地财政与经济波动的角度论述了土地财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本书根据已有文献分析了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行为,以及土地财政的影响,对土地财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又从房价变动、土地财政与中国经济周期,房价与汇率,基建投资扩张、土地财政与生产率下降,房价调控、地方政府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得出了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书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借鉴BGG模型对金融因素的研究范式,通过构建包含金融加速器机制在内的宏观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系统分析金融加速器机制对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果的影响,以及金融加速器作用下不同宏观政策对经济体的福利影响大小,以期为甄选最适于经济运行规律的宏观调控方案和宏观政策规则提供来自现实经验的例证。
目前国内经济史领域研究者对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掌握相对比较欠缺,研究者大都凭借自身的灵感对历史经济运行中的逻辑关系做出朴素的解释。这不仅有碍对经济史做深入的研究,也严重割裂了经济史与经济学之 源 与 流 的关系,更影响对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修正和补充。毋庸讳言,对于非经济学学术背景的经济史研究者来说,自学经济学理论有较高的门槛,即使下功夫自修经济学教科书也未必看得懂。本书充分考虑从历史学领域迈入经济学门槛的难度,在满足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通俗化,为非经济学专业背景的经济史研究者开一扇思路之窗。从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出发,分10章介绍国民收入核算、消费与储蓄、投资理论、货币供给理论、货币需求理论、利率理论、国民收入决定、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主要内容。 除解读主流经济学的主要原
《暴力与社会秩序》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框架中研究暴力问题,揭示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是怎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我们称之为自然 (natural states)的社会里,暴力的限制是通过对经济的政治操控而产生的特权利益(privileged interests)来达成的。特权使暴力不至于被强势的个人滥用,但这么做无疑又会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反之,现代社会则是通过开放经济与政治组织的权利,培育政治与经济的竞争,来限制暴力的。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以及为何开放的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较为发达、何以有25个 由一种社会秩序转型为了另一种,提供了一个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