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资本论》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价值的学术专著。数十年来,作者致力于按马克思自己的论述,正确理解《资本论》原著的科学思想和应用价值。在反复深入研读《资本论》的基础上,本书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准确理解和阐释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动规律的方法及一系列基本原理。 正是从这种研究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科学方法的“特殊”中,本书提炼出研究商品生产历史条件下宏观经济运动的方法论“一般”原则,并以此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运动的客观辩证法,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并论证了实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论原则。
本书通过重建经济学的价值观与宏观供求定理,沿着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两大主线,指出当代经济理论的重大系统缺陷,对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主要经济解决方案进行吸收性批判,创造性地提出了储备需求的概念与方案,从根本上摆脱了经济周期,提高了经济学的科学性。
本书讨论了实体宏观经济模型、货币经济模型与政府财政模型等。实体经济模型的讨论将动态规划方法与宏观经济理论地结合起来,帮助读者了解理性预期、控制理论等方法运用于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手法。实际上,《动态宏观经济理论》讨论的搜寻模型、资产价格模型等内容都可以理解成《递归宏观经济理论》的入门材料。当然,宏观经济理论不能离开金融货币和经济政策。《动态宏观经济理论》介绍了货币进入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基本方法,讨论了与经济政策关联的各种无关性命题。由于金融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用问题与预期问题,因而货币经济问题的研究进展相对有限,《动态宏观经济理论》讨论的货币经济的传统模型仍是当前的主流模型。因此,《动态宏观经济理论》详细讨论的货币经济模型并未过时,反而有助于读者厘清货币经济的复杂
关于中央银行如何利用间接控制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与实施技术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我国货币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通过分析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理论以及具体做法,总结出有关实现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的一般制度规则和技术经验,并在比较我国与美国实施货币政策的金融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基础,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书可作为货币金融领域的研究人员、实际领域的工作者、大专院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