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是一部军事理论作品。该书在战争的概括性、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精神因素的作用、民众战争、集中兵力等许多方面都有精辟论述。书中 战争是政治的续 的理论至今仍是我们解读国际局势的指南。 《战争论》是世界上伟大的兵学名着之一。书中所蕴含的谋略智慧已远远超过军事范畴,被广泛用于各领域,备受各国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的青睐。既可用于商业竞争的决策和参谋,又能为个人处世出谋划策,让人受益终生。 《君主论》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
《国富论》,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一部经济学专著,也是学术领域内颇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本书共分五篇,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 看不见的手 自行调节的理论。该书的问世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使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世界经济简史》是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的经典代表作。西方知识界一直将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本书追溯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史,探讨了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的特有社会历史条件,阐述了资本主义之所以产生于西方,是基于其具有资本主义精神这一内在动力。全书内容翔实,史料丰富
纵观人类历史,从古希腊的德尔菲神谕到中国古代的易经,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人类总是痴迷于预测未来,也正是这种恐惧为预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而今,打开智能手机,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气象预报,各种平台越来越精准地推送我们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图书、电影、音乐……,预测科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全方位地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本书中,作者基于在复杂网络科学与传染病预测领域的学术研究经历,带领我们一览预测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和突破——复杂科学的诞生,打破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壁垒,使得基于模型描述社会行为成为可能;数字革命带来的海量数据与算法,则大幅提升了模型的准确性。从此,人变成了“可预测”的社会原子。 基于这些模型,我们不仅能预测一场足球比赛的结果、一本书的或一位艺术家
《要素流动:全球化经济学原理》是一本世界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它从分析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入手,研究了要素流动的原理、要素流动与贸易以及市场结构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要素收益、要素流入的激励机制以及要素流动下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最后提出了开放型经济的要素培育若干战略。
本书展示了该研究纲领的基本纬度,它强调了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制度因素与组织交易的不同制度安排的绩效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检验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并纪念罗纳德·科斯在该领域的贡献后,它还展现了关于增长源泉的一些互相冲突和矛盾的观点。它尤其强调了组织和交易,集中分析了信任、腐败、契约的执行以及组织模式。由于参与编写该书的都是一群显赫的经济学家,因此,《制度、契约与组织》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世纪高教·经济学英文版教材:计量经济学(第三版)(英文版)》编写延续了前两版的思想,其中:修改后的0章对面板数据回归中标准误的处理进行了更新,即群集标准误(clustered error)计算方法;3章中对试验和准试验的处理。直接应用多元回归方法,使倍差回归方法的讨论更加简明;2章对弱工具变量的讨论进行了更新;引入“可能结果”分析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同时还增加了不少专栏内容,更新了原有案例和专栏的数据和结论。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分配问题作为论述的中心,运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抽象法。李嘉图认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个人利益,是追求个人功利,即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而个人追求个人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符合社会多数人的幸福。他实际上是站在工业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资本家追求利润的个人利益与生产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和社会进步看作是一致的。他的研究方法带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看作是永恒的、不变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全书分为32章,结构比较松散。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内容完全包括在前六章中,其他各章则是李嘉图理论原则的运用或是对其原理的解释和补充。章论价值,还论述了工资、利润,第二章论地租。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基思·卡思伯森著,王德中、李运宽译的《宏观政策(新学派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的论战)/经济学名著译丛》是西方经济学界出版的较为重要的著作,对新学派、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经济政策的争论进行了评论、比较和评价了这三个主要经济学派的理论和观点。本书的特点是:把理论分析同政策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向读者介绍了如何分析和制定经济政策模式,本书还着重研究了一些复杂而较新的问题,如货币供应量与公共部门供款需求之间的关系、新学派的支出方程与合理预期、靠前货币学派的模式等。本书还综合了三个学派的方法,对英国经济面临的政策选择做了评论,本书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分析深入详尽,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专著,对于我们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控制国民经济的运行颇有参考价值。
在本书的历次再版中(一直到第八版)日益注重上述的事实,并日益注重以下这个有相互关系的事实:在每个生产和贸易部门中,都有一个边际,在那边际之內,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使用量的增加,在的条件下都是有利的:但是。超过了这个边际,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再有增加,就会产生递减的报酬,除非需要有增加,同时要与某一生产要素合用的其他生产要素随着也有适当的增加。对于以下这个补充的事实也同样地日益注重:这个关于边际的概念不是一律的和的:它是随着所研究的问题的条件而变化的,特别是随着与它有关的时间之长短而变化。关于它的法則是普遍的,即:(1)边际成本并不决定价格;(2)决定价格的力量之作用,只有在边际上才能清楚地表现出来;(3)必须依据长期以及持久的结果来研究的边际,与必须依据短期以及一时的波动来研究的边际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以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主题展开论述,聚焦于阐述和反思这一奖项的起源与影响力。这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之前从未公开过的瑞典国家银行档案,考察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历史,剖析了自该奖项颁发以来的经济学说发展历程,尤其是内洽其中的社会民主主义与市场自由主义之间的博弈,并基于此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影响力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分析。这本书尖锐地指出,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目的是试图利用“诺贝尔”的品牌光环来提升中央银行的很好不错以及市场友好型经济理论的威望,并以此来影响瑞典和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它反思了瑞典、欧洲和美国的市场自由主义者与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此过程中所做的斗争,通过这些犀利视角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说,这本书少有地描述了经济学理
自二战结束以来,经济学家就开始了热切的寻宝之旅,希望可以找到灵丹妙药,让众多的欠发达国家也能像欧洲和北美的富国一样富有,让那里的穷苦大众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许多次,他们都以为找到了这样的灵丹妙药,从外国援助到外国直接投资,从扶植教育到控制人口,从根据改革状况提供贷款到根据改革状况见面贷款。不幸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是经济学家们顶礼膜拜的经济学出了问题,还是经济学家们提出的药方出了问题?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考察了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药方及其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和模型。他认为,问题并不是经济学的错误,而在于被经济学家们奉为灵丹妙药的种种致富之道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所有的经济主体(个人和企业、政府官员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