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美国学者、深圳荣誉市民马立安等9位来自世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中西方学者所写作的,一部全面反映深圳改革开放经验、成果及其评价的学术性调查报告。作品正面肯定了深圳的改革开放精神,分析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既赞赏改革开放政策的远见卓识和执行魄力,也看到了其落地实施过程中所触及的时代难题和领导者们寻求突破的大胆创新,同时指出了探索及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局限。 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为三个部分:一、试验(1980―1992);二、突破(1992―2004);三、发展(2004―2017)。从社会经济改革试验、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塑造、社会人文变迁、文化艺术发展、医疗体系建设等方面,记述、分析深圳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点窗口到现代化模范都市的进程,向读者展现了世界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城市之一的成长足迹。 原著于2017年由芝加
《东北养驴镇--辽宁省阜蒙县大巴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由隋福民等所著,大巴镇作为中国辽西半干旱地区的一个乡镇,作为一个拥有关山辽墓群和敖包文化的乡镇,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在阜新市经济转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大巴人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肉驴产业、冰葡萄产业、棚菜产业和花生产业为特色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被誉为“东北养驴镇”。与此同时,大巴镇还依托本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旅游市场,打造旅游品牌。另外,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大巴镇还鼓励老百姓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目前,肉驴产业、冰葡萄产业、棚菜产业、花生产业、旅游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大巴人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展望未来,大巴人的明天会更好。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聚集过程,一般表现为产业从低要素报酬率地区向高要素报酬率地区转移、从低市场容量地区向高市场容量地区转移、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本书概括并阐述了七种区际产业转移模式:成本导向型转移、市场开拓型转移、多元化经营型转移、竞争跟进型转移、供应链衔接型转移、追求规模经济型转移和政策导向型转移模式。基于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发展趋势的实证研究,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针对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对孙中山故乡——中山市人的系统思维与实践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着重剖析中山市经济建设系统与社会建设系统,以阐述当代中山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体现在互助、博爱、开放、兼容等之中的系统思维方式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再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展示当代中山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书结合俄罗斯具体国情和周边国家实际环境,阐述了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基础,分析了能源合作中存在的各种利弊因素和能源合作的前景,并对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政策主张。作者认为,要推动东北亚地区多边能源合作的发展,东北亚国家必须积极协调各国的能源政策,寻求利益共同点,将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油气开发纳入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的大框架,并以此为突破口,确定和拓展东北亚国家的共同利益。还应尽快成立东北亚能源合作组织,共同解决东北亚能源合作与能源安全问题。
城乡,在传统观念上是因业而分、依业而居的两个区域。过去的城乡,仿佛是界限分明的两个世界。乡村离城市似乎很遥远,它更多的是作为符号存留在城里人的记忆中,是偏僻、落后的代名词。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正在打破城乡的界限,推动着城乡的嬗变。 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活动连续开展四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次的市民参与评选和体验,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今日乡村之巨变。 我们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催生了一大批美丽乡村,它们以“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的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构成城乡互动互融、共建共享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农村既是过去,更是未来。相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新型的城乡关系将加快构筑。现代京郊、美丽乡村将会与城市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点。本书以国务院即将颁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蓝本,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思路,以及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方向、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它是总报告的主要内容。二是长三角新一轮体系发展的思路,它是由六个专项分报告形成的主要内容。本书主体框架共分七章,章是总体思路,第二章至第七章是专项发展思路。
《三国志》曰:“笔楮难穷,伏惟照鉴。”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审时度势,充分把握政策机遇与地缘优势,在14个沿海经济特区中率先创造“深圳速度”,从一个中国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也沉淀了丰厚的城市经营经验。面临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课题的主政者,当从深圳经验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中国“第三极”战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研究》(第二辑),是天津师范大学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继去年部文集出版之后,精心推出的关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面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心科研人员根据自身的学术优势和特点,紧密结合滨海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需求,组建创新团队,力推创新成果,努力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政策咨询服务。2007年9月,《天津师范大学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行动方案》出台,将中心确定为服务滨海新区的平台之一。同时学校还斥资建立滨海新区研究专项基金,重点建立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研究”、“滨海新区自由贸易港区研究”、“滨海新区土地和房地产管理研究”、“滨海新区人才测评研
本书以现阶段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为基本背景,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取外区域经济学界的有关研究成果,用锐意创新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入探索了区域发展理论的思维脉络,区域发展规律和区域发展模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强区域资源开发,吸收典型国家创新经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涉及区域发展、开发和创新方面的问题。阐明了许多大胆而新颖的观点,拓宽了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思路。本书适合高校师生、经济工作者和政府机关人员阅读。
针对我国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区域中长期综合规划之间不衔接、规划基础数据不统一等问题,本书以区域综合规划应用需求的理论逻辑模型设计为主导,提出了区域综合规划应用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标计算模型。基于面向区域综合规划的统一基础地理框架数据和地理编码技术,以规划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评价为重点,开发了支持区域综合规划的区域遥感经济信息集成的遥感信息提取、更新、动态监测评价技术和多源、多类型、多尺度数据空间集成的计算和评价处理模型系统。建立了面向区域综合规划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重庆市综合规划决策支持示范应用系统,对区域规划要素的遥感解译标志和识别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制定了土地利用类型和重大基础设施动态监测的技术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本书可供区域规划编制部门有关人员、
在全球价值的形成中中国文化不可能仅仅被西化,相反,有可能在全球语境中不断创造并增大自己的文化份额,从而在全球价值形成中使中西文化精神从单一接受到多元互动。在中国已经深切地了解西方而西方对东方仍然不甚了了的前提下,重新清理思想文本和文化精神,在“文化拿来”中做好“文化输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