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与长江上游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委托研究的重大项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和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内容不仅与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本枢纽工程的建设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同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决策精神和具体要求是一致的,还涉及相关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书旨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评述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方针的实施效果,分析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态势和影响因素,探讨未来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为提高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水平做出贡献。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九章,包括了三个主要部分。部分,总结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特点、经济全球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影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分析了未来我国地区经济布局战略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的方向。第三部分,论述了城市化、西部大开发、国际经济合作和地区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下篇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论述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特点和方向。
不动产物权是国计民生的基本权利,不动产登记制度则是不动产物权取得以及消灭的基本公示方式,在各种交易情形下,不动产物权的各种变化,都要以登记作为必要条件。因此,中国物权法规定了不动产登记制度,将其作为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传统也重视不动产登记,民众对该项制度的重要性也很了解。但是我国法学界比较深刻系统地探讨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作品还是很少的。这显然无法适应我国不动产法制的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因此,雷秋玉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选择不动产登记法作为研究的方向,尤其是以法理比较成熟、实践经验验丰富的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登记法作为博士论文研究选题,我以为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发展完善意义显著。
本书以近三十年来小国城乡规划与建设过程为背景,系统阐述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缘起和阶段性进展。针对当前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客观需要,本书指出了人居环境科学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一本学科前沿专著。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者,以及对这些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的问题素为学界所关注。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虽然从数额上来说并不是非常多,但是他们与港商的投资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开路先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研究探讨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现状、投资的方式与特点,以及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东南亚华商投资的动机,认为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总体上说是以寻利为主、情感为辅,但也有相当部分东南亚华商带有家乡情感因素的投资,他们的投资集中于祖籍地。通过利用宗亲关系及其他人文优势,东南亚华商成功地把社会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以较少资本实现了跨国经营。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香
本书为北京市14个近远郊区县重点乡镇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京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提出总体规划。
台湾五十多年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发达地区走向繁荣的成功范例,它的许多经验,对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有许多借鉴意义。本书侧重从历史和政策角度,介绍了从1949年到2007年的台湾经济发展历程。本书在对台湾经济发展过程整体介绍基础上,选取了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以及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等几个专题,较为完整地介绍了台湾经济发展的轨迹,以及台湾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也分析了台湾地区自民进党执政后,台湾社会族群分裂、经济衰退的状况,从反面解读政策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本书希望通过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考察,探索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轨迹。是一部体例严谨、写法深入、涵盖较广的区域经济学专著。
《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一书是一部以研究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以金山县为其考察对象,探讨市镇中心的发展与变迁,从而揭示市镇发展的中心与边缘的发展变迁规律,及市镇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