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奇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外资、外贸和外汇政策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多大代价?中国获得的经济资源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转变为国际影响力?就上述问题,借助对“三外路线”的归纳与阐述,翟东升博士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第2版)》从跨学科和整体性视角解读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并为读者勾勒出未来的政策演进趋势。
《明清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商品(1368-1840)》主体内容分为三篇,每篇之下各有四或五章。与第二篇分别分析各种出(进)口商品。最重要的出(进)口商品单列一章进行分析,较次要的出(进)商品则用一章或更小的篇幅加以论述。第三篇分析白银的流入。白银也可视为一种商品,而且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进口商品,但由于白银在明清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本书将其单独列为篇来加以论述。本书由刘军、王询编著。
《协调制度》被称为国家贸易的“标准语言”,每4~6年修订一次,迄今已经过5次修订,2017版是第5次修订,2022年版是继2017年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海关总署征管司以新修订的《协调制度注释》为基础,同步编译出版本书,作为进出口商品归类的法律依据。本书对我国海关和有关进出口管理部门及从事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企业正确进行商品归类发回来积极指导和规范作用。
《中国海关报关实用手册》是由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重点图书和具有品牌效益的工具书,每年一版,2024年版在2023年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税则》的变化进行了修改,同时增加了有关我国新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提供了近期新的出口退税率等内容。具体内容包括:10位海关商品编号、商品中英文名称及备注、检验检疫3位编码及名称、进出口商品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暂定税率、出口退税率、监管条件、检验检疫类别、海关统计计量单位,以及各种近期新区域或双边协定税率、特惠税率,进口商品从量税、复合税税率,消费税税率,关税配额商品税目税率表,以及海关通关系统常用代码表及说明、进口关税与进口环节代征税计税常数表等。该书有助于进出口企业及时了解进出口税收政策和贸易管制政策的变动情况,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
这是部系统研究宋代海外贸易史的专著。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发展过程曲折波动,发展进程迟缓。宋代是中国古代实现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时期,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奠定了我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已是学界共识,毋庸多说。关于宋代海外贸易的研究,自桑原骘藏、藤田丰八等先驱者的研究成果在1910年代问世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期中,中外学者付出了大量努力,到今天已是硕果累累(其中也包括了本书作者的多篇重要论文)。因此要在此领域中做出突破性的成果,难度自然非同一般。大概也正是因此之故,近年来在宋代海外贸易研究方面少见有新观点推出,也未见有能够总结20世纪末外研究成就的综合性专著面世。一方面宋代海外贸易研究亟待发展,另一
一是“全”。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海运进出口货物通关的政策、物流操作、港口实务、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沟通配合,各个环节的监管规定,企业应注意事项等。 二是“实”。该书的编写以实用、易用为目的,没有死板的政策规定,而是自企业角度出发,紧扣贸易实际,注重近年来商检、海关一线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企业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在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作用。 三是“新”。该书无论贸易管制政策、港口实务还是报检、报关的各项监管规定都是2013年的*版本。该书编写了大量*规定和业务改革措施的实用指导与解读,并结合通关技巧和海关提醒等方面的内容,指导企业完成大通关流程。
本书对优选典型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经验进行把握与判断,并在借鉴其成功的监管制度模式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我国自由贸易港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树立充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明确新形势下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的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简称RTAs)已经越来越被各国所接受,成为全球自由贸易思潮与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妥协的一种产物。在这些协定内容中,值得注意是有关贸易便利化及海关跨境快速通关的具体措施。 本书考察了世界自贸区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管理体制,试图去发现不同区域管理体制建立中的创新理念、政策措施和创新过程中的变法模式,以及各类变法模式对完善管理体制的效应。作者从国外自贸区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管理体制比较、国外自贸区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管理体制实施效应的实证分析入手,以期从国外自贸区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管理体制创新视角给予中国自贸试验区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