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结束后的个年末,通过与《财经》主笔马国川的对话,经济学家吴敬琏推出新著《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显得颇具深意。 书名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稳,但无论从逻辑还是情绪上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都是吴敬琏此前两本著作——《何处寻求大智慧》及《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的延续。对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吴敬琏一直有着自己清晰而连贯的思路,即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加速民主法治的进程,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类会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计算机更好? 计算机能够比人类更好地驾驶汽车,比法律专家更准确地预测法院的裁决,计算机更善于面部识别,计算机操控的机器人奔波于办公室和工厂,甚至完成外科手术更快捷、更可靠、更省钱,当这一切来临时,人类的希望何在? 不难想象一个噩梦般的场景:计算机接管了大部分当前需要花钱雇人完成的工作。诚然,我们仍然需要高层决策人员和计算机开发人员,但是,这些工作不足以满足劳动人口的工作需求,或者不足以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准。上百万人将会输给机器,被机器所取代吗?这个无可逃避地问题正在对商业、教育,经济以及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报告描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及深刻内涵,分析了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总结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经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从历史的高度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体现党的十五大精神,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深化改革的思路,供有关方面和广大读者参考和进一步研究。
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这个热点话题为线索,首先对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使用的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的阐述;客观分析了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危机,紧接着理性思考中国同制造业强国之间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指出中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几大关键要素;并就高端制造业的灵魂是什么进行了深度解读。 文中也分析中国亟需怎样的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新解。最后回归如何打造中国品牌。以华为手机的成功之道对中国制造业进行案例剖析,对中国制造业的出路提出一些极富参考性的建议。郎教授这份书稿感觉字字珠玑,论述逻辑衔接,问题论述扣人心弦,读书稿时候感觉如饮美酒,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为中国制造业的前途操碎了心的家国情怀。
《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档案史料选编》主要选取馆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有关开发西北的档案资料编辑而成,尤详于经济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孔祥熙、孙科、杨虎城、吴鼎昌、刘守中、张继、马步芳等中央的地方官员对西北行政建设、工赈救灾、实业建设、农林水利建设、移民与垦殖、交通建设、邮政建设等方面的计划方案、资金预算、建设成果等等。
陶冬在本书中谈到了中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也直言不讳地探讨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前途。 陶冬长期看好中国的资本市场,并预言中地、香港、台湾十年后将只有一个股市,但外汇储备是把双刃剑,十年内人民币兑美元达到1:5,不过短期内实在不宜升值。并购和能源问题都很紧迫,将改变中国;至于中国的房地产,陶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展望。 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中国既是危又是机,中国的失速风险下降,不过繁荣景象也难返,增长点出现转移,收紧银根是未来的事。 这场危机之下,成长的中国亦有很多学习之处。香港十年金融业转型就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善于制造观点并明确观点的陶冬,将和大家分享他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
《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档案史料选编》主要选取馆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有关开发西北的档案资料编辑而成,尤详于经济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孔祥熙、孙科、杨虎城、吴鼎昌、刘守中、张继、马步芳等中央的地方官员对西北行政建设、工赈救灾、实业建设、农林水利建设、移民与垦殖、交通建设、邮政建设等方面的计划方案、资金预算、建设成果等等。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什么?一是我们的理念,二是我们的领导力。 改革头二十年,是理念战胜利益。但是看看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利益战胜理念。我们的未来依赖于理念能否再次战胜利益,依赖于有理念、有担当的领导力! 本书传递的是我对市场的理念,对企业家精神的理念,对开放社会的理念。我相信,如果这些理念能变成普通大众的理念,变成领导人的理念,中国的改革才不会逆转,我们才有美好的未来! ——张维迎 本书聚焦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如何从强盗逻辑走向市场逻辑,应对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他从三个方面叙述了这个主题,一是回顾了中国获得成功的路径和方法,二是阐述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改革以及怎么改革,三是对于未来改革方向的预测和判断。 张维迎在此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观点鲜
本书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评析的基础上,首先在一个长达3000年的超长期分析框架中对中国乡村地权的历史变迁作了分析,提出和论证了高水平制度均衡陷阱假说。然后构造了一个短期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20世纪后50年农村的地权变迁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接下来对改革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最后对进入21世纪的农地制度改革和立法的目标、路径与方针作了探讨,并在法律层面对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设计。
即将走过的改革开放30年如同一场谁都无法预知答案的世纪“大考”,把浙江称之为这场“大考”中成绩优异的“中国模范生”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其模范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在这片土地上贡献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增长数据,更在于其每时每刻所展现出的与旧思维迥异的改革新世界。很多情况下,活泼泼的改革新世界生发于浙江,进而绽放于中国。 正是循着这样的视角,我们清晰地发现了改革开放30年浙江样本的中国价值…… 本书以客观的记叙和充满理性的思考,使我们再次感受并分享了这一弥足珍贵的宏大篇章。
本书编写组编著的《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将主要针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经济,金融,企业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剖析及提出建议和对策。内容将分几大模块:模块是金融模块,从企业层次探讨企业金融创新和投资战略,怎样通过更好的资本运作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获取更多利润,其中对于投资类公司的发展做深入的分析。另外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剖析当今中国金融市场和制度中的热点问题,如金融市场发展,金融改革,探讨原因,寻求出路。第二模块是经济模块,着重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的新问题,如泡沫经济,人民币改革,构建新经济价值等,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经济发展中。第三模块是企业管理模块,从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创新,战略业绩评价,人员激励等多个角度谈转型期中国企业的新发展思路,并对具体实践问题,提
《小蕾视角(我看中国经济)》内容皆为经济学家左小蕾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以左小蕾女士的个人视角,为您展现了当今经济世界的方方面面,描绘了中国经济纷繁复杂的未来。 对外:随着美元的不断走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分散外汇储备的风险,如何合理分配外汇资产的比例,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内:一边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一边是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保证就业的需求,在这个贫富差距扩大,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时刻,中国经济必须走出两难困境。 《小蕾视角(我看中国经济)》读者对象:经济学爱好者,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猝然而至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暂时逼停了中国经济,更给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疫情之后,中国经济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世界经济版图会形成怎样的格局?本书在充分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后,冷静阐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得出结论:疫情虽然暂时逼停了中国经济,但我们的基本面不曾伤筋动骨,只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中国经济仍会稳步增长。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杰的新力作。
在今天的世界里,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是否还『勤劳致富』?如果不是勤劳,那又是什么呢?——不管对穷人还是富人,不管对过去人还是现代人,只要进取心是人之本性,财富话题总会令人着迷,也永远会令人着迷。
中国从1992年开始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自此现代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希望从发展近400年的西方经济学中获得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借鉴。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一书,较为全面、系统、通俗地介绍了自1992—2012年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40位得主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领略了这些经济学家借以获得该奖的理论创新所在,了解了他们的理论对有效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有何作用,并在每篇文章的简要评论中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了适当分析,还回答了人们比较关心的诸如如何看待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再次钟情博弈论和多次垂青计量经济学、中国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多远等问题。通览全书可以对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借
提到深圳,许多人就会想到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这些杰出的民营企业。深圳确实是民营企业的热土,而这些民营企业,不仅影响着中国发展,甚至对世界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些企业的成功既得益于深圳提供的条件,又为深圳未来的发展贡献了更多的机遇。本书为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老师主编的作品,从深圳的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全面解读深圳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