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以下简称《理论逻辑》)(1-6卷)和《续集》(7-8卷),分别收录了作者2007年1月至2020年3月和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评论性短文、专业演讲、重要访谈以及回忆或纪念性文章,共计295篇,其中,学术性论文27篇,评论性短文56篇,专业演讲(讲座)文稿146篇,重要访谈63篇,回忆和纪念性文章3篇。《理论逻辑》(1-6卷)和《续集》(7-8卷)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分别于2021年3月和2022年10月出版。离《续集》文稿编辑截止时间2022年5月,时间又过去两年了。这两年,吴晓求教授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和学术研究没有任何变化,仍然忙于教学、科研、论坛、讲座和专业访谈,充实而忙碌。时而奔走于大疆南北,为中国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发声,时而又沉静在书房和繁简有序的研究室(教授办公室)或讨论室,要么一人独思,
这本文集汇集的片思随想梳理一下包括四类。*类是这些年我出访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在当企业负责人的时候,我几乎每年都会到世界各地去访问,了解行业、企业和科技前沿的情况,比如书里面谈到的日本、以色列,还有关于奔驰、万华、一重、富士康的文章,就记载了这些访问的感受,对我后来做企业很有影响。像我2018年再去日本访问回来后写的《日本还值得我们学习吗》这样的文章,我相信这些见闻思考对于大家也会有所启发。 第二类是若干读书体会。我除了工作,时间主要用于阅读,但我读书主要是学以致用。这本书中关于企业规模、深度学习、谷仓效应等文字,就是这几年干中学、读思问的结晶。我认为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在有了规模之后,在做强做优、走向世界一流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这一类的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地去破解。 第三类是我在做企
2020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着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后发优势,这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需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存在着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适应市场和改革需要的转变。资本市场是一个资金场、信息场、名利场,但归根到底是一个法治市场,必须以规则为基础。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关键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因此,本书
①总结出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发展规律与政府角色的关系;②建构了跨度30 年的预测研究模型,量化研究技术革命、人口结构、代际消费革命与文化生产方式创新意义,产业规模的变化趋势与幅度,并且完成2049 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等文化与经济大国长时间跨度的量化发展比较;③为从现在起到 2049 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和实现路径等,提供一份路线规划图;④描绘了分别到2025 年和2049 年不同阶段国家软实力战略与文化强国的结构性目标、创新重点及关键成功要素;⑤为我国总体文化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提出若干战略建议。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要物质基础。按照既有的变化趋势,几乎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yi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新常态下,中国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增长动能。中国的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给经济增长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因此,理解新发展格局,认清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找到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住发展机遇,助力实现新发展目标。知名经济学家蔡昉将经济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结合在一起,从改革、创新、投资和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立足当下国情,解析经济增长的热点、难点,提出新发展阶段增长问题的解决思路。读懂中国经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现
《重寻无处:五常行游录》作为张五常教授行游各地的见闻与思考。不着重于经济解释,而是转谈个人主观感受。《重寻无处:五常行游录》部分记述了作为一位非诺奖得主到斯德哥尔摩参加科斯被授予诺奖仪式的经历。第二部分“开放后的神州”收录了张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游历大半个中国的趣味经历和感悟,包括到上海、成都、哈尔滨等感受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尤其包含了的经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对开放后的神州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第三部分“千岁随风飘”,寻访历史名城西安、赤壁、徽州、杭州等,享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四部分“光”的印象,从摄影爱好者的角度记录了中国大好河山的优美风光。第五部分“苍烟落照”,回味童年的生活足迹,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憧憬。 《重寻无处:五常行游录》适用于:张五常忠实粉丝、经济学者。
本书是围绕“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展开的一本论文集。这些论文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摩擦,争端的成因及解决机制研究、中美经济贸易关系现状、问题与前景、国际竞争力的国别比较、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产业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与建设性的对策措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解读》一书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分析和判断,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解读》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化与大众化的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知识面广,可读性强。对于众多领导干部,乃至于广大公众来讲,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解读,非常有助于掌握我国的发展形势、认清基本国情和了解发展趋势。作者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民生改善、GDP增速、高新产业增长、服务业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就业规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公共服务提供等各项指标数据的分析,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成果。
汤姆·戈·帕尔默编的《福利国家之后/新经济·系列》的这些文章不仅是关于福利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主题的很后文字。恰恰相反,这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它们可以激发出对这个问题的更多思考、研究和自省。 本书运用了各个知识学科,收录了来自各国知名学者的文章,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其文化、行业、学科背景各不相同。入选文章风格各异:有的洋洋洒洒,有的短小精悍,有的偏重学术,当然也不乏通俗易懂之篇章。它们将为每一位读者提供有一些价值的东西。随着福利国家开始溃败,它为什么会发生值得一问。福利国家在重大靠前危机的引发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福利国家来自何方,它如何运行,以及它取代了什么?很后,现在这个不可持续的体制之后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这本书的目的便是帮助读者们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
对中国而言,企业所处的环境既复杂又特殊。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世界企业史上是少见的,并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实践行为造成一种局限。作者通过大量的专业调查,以尖锐、怀疑、批判和互动的新闻写作风格,从不同角度对嘉利来、民营石油企业、金健米业、湖南电广、德隆、顺驰、扬子江药业、万通、华通、金花、红豆、湖南有色、奥康、百度等中国本土企业的现实进行了深度剖析,揭示了今天中国本土企业的诸多现象背后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