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项综合指标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面临许多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依然任重道远。借鉴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经验,使我国顺利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需要实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发展等“六大战略”。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运行状况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关注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与企业治理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思路的选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选择,特别是探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具体思路,这是部分实证分析的逻辑延伸。本书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研究”性,力图在一个经过严格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内研讨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命题;(2)追求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重点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角度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同时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角度引申到产权制度、银行制度、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改革;(3)采取直面现实的研究方法;(4)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思路时,重点不是放在应该这样“改”,而是着重研究
本书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从产权制度方面分析了改革与发展的动因、矛盾、前景和趋势。作者首先阐述了产权的范畴,考察了产权范畴在中国经济学界的认识分歧,以及这种分歧背后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作者还考察了产权制度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产权制度改革与资源配置方式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问题、非国有经济发展对中国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意义等。作者的研究成果,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读者对象:经济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学生。 《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权制度解释》一书将刘伟教授对产权研究的独到见解和方法运用到了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来。本书对我国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和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什么?一是我们的理念,二是我们的领导力。 改革头二十年,是理念战胜利益。但是看看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利益战胜理念。我们的未来依赖于理念能否再次战胜利益,依赖于有理念、有担当的领导力! 本书传递的是我对市场的理念,对企业家精神的理念,对开放社会的理念。我相信,如果这些理念能变成普通大众的理念,变成领导人的理念,中国的改革才不会逆转,我们才有美好的未来! ——张维迎 本书聚焦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如何从强盗逻辑走向市场逻辑,应对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他从三个方面叙述了这个主题,一是回顾了中国获得成功的路径和方法,二是阐述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改革以及怎么改革,三是对于未来改革方向的预测和判断。 张维迎在此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观点鲜
该书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从理论上探讨了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的问题。主要论述了产权基本理论、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我国产权改革的实践与理论争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产权制度等几个方面,尤其是提出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本书理论系统,结构严谨,引经据典,理论性强。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如何确立所有制、产权与改革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产权改革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书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主线。并将中国现代化进程置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分析中国在美元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逻辑)下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揭示出中国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较为客观、务实地提出中国的定位和应对策略(第三次突围)。 全书以当前中国和美国的发展问题为视角,紧扣实际,分析客观,见解独到,对于中国经济如何转型,转型中将面临哪些挑战,中国应有的定位等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有助于读者对当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综观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主题鲜明,时代感强,高扬主旋律。作者认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既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改革开放观在新时代的继承、运用和发展。该书从学科理论建构上思考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既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改革开放思想,又系统地阐发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有利于增强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自觉性。 其二,内容全面系统,逻辑严谨清晰。该书的内容涉及改革开放的实质、主客观条件、战略格局、方式、途径和特点等,特别是对当代社会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分析。作者研究和阐述社会改革开放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从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着手,剖析其结构要素,进而阐述社会改革开放的内容、形式、过程、规律和政策,最后归结和落实到
《我亲历的广东国企改革》回忆黄挺先生所亲历亲见、亲为亲闻的广东企业改革的主要线索、重要事件和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再现广东体改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各部门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所做的工作和不遗余力贡献,目的在于与各位读者分享广东国有企业改革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经验,同时,反思国有企业改革的某些不足和失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国企改革的新思路,以便继往开来,把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获取新的成效。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本书以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我国产业结构化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产业结构化理论、科技创新、传统产业改造、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资本市场创新、产业政策、新型工业化等问题,并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的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最值得记录的一页就是企业革命。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四种类型的企业(国有、民营、股份和外资)为主体,按照它们的发展时间的顺序,以它们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主线,追溯企业在制度或市场环境下的互动行为及其演化过程,发现其中推动制度变迁的原因,发现这种变迁的主要推动者。 全书基本上是围绕着30年的大历史发展线索来展开的,因此主要着眼于大的框架布局和重大事件,并为此提供相应的实证描述和理论解释。 这本书的框架是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四种类型的企业为主体,按照它们的发展时间的顺序,以它们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主线,追溯企业在制度或市场环境下的互动行为及其演化过程,发现其中推动制度变迁的原因,发现这种变迁的主要推动者。全书基本上是围绕
本书是改革开放以来,本从中国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著作。本书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开始摆脱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某些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转的规律性,基本上反映了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理论界的学术观点进展。
《财经》创刊的十年间,也是中国所有制改革在挣扎中推向纵深的十年。这本集子,即是围绕这一主题,辑纳了十年间的一系列相关报道。这些文章通过对典型个体事件的聚焦,以期记录和反映在经济改革中,在公有体制突破、国有产权模式重塑、非公经济兴起,以及中国对私有产权进行确认、规范和约束的艰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结局并不光彩的案例,而造成他们的结果,或是因缺少规范,或是因当事人狡诈、贪婪,肆意妄为。这些报道散落在《财经》十年间的无数期杂志中,但通过重新集合和梳理,我们得以一窥中国承认和允许私有化、向产权明晰的市场经济转型的曲折路径。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遭遇了的困难,充分暴露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存在严重缺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为中国当前最为迫切的要求。 早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初期,无锡就已着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2006年以来,在对“苏南模式”进行深入反思与扬弃的基础上,无锡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决定以结构调整、城乡统筹、改革创新、环境保护战略举措为突破口,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 如何完善市场机制,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如何改善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如何推进城市化和城乡统筹,改进产业布局与环境治理?如何利用区位优势与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本书尝试从上述方面分析无锡率先转型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总结无锡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