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屡创佳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经济体之一,而宋代中国在一千年前也获得了类似的地位。刘光临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个附录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展现了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周期,本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朝制度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规模的长期变化,并启发人们思考当代中国在经验和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
《新改革经济学》以40年改革历程为背景,以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转型换挡期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趋势和特征,针对中国进入中高速增长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市场红利、收入倍增红利、反腐
本书从全球视野与中国视角出发,在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评估及与历史上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贯穿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以人为中心(People)、全球环境安全(Pla)、经济持续繁荣(Prosperity)、社会公正和谐(Peace)和提升伙伴关系(Partnership)的“5P”理念,解读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全球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与变革,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格局、重大挑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展望了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景。
本书探讨了碳交易机制的核心原理、全球碳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碳市场的建设进展,涵盖了与碳市场相关的各个方面,从碳排放数据监测到抵消机制的实践,从碳市场配额分配到企业碳资产管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碳
数据要素市场化是探索建设数据基础制度、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书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主题,从生产要素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阐述了数据为什么是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价值形态,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内涵和市
黄群慧编著的《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探讨了在新时期如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有关重大现实问题,书中阐述了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态势以及在“新常态”下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有关问题,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有关重要任务展开论述。结合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论述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分类治理的具体思路。
中国为什么能够在过去的30年里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国怎样才能实现顺利转型,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这些问题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福祉,《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将与读者朋友一同思考,共同为重启改革议程、创造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本书是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权威理论著作,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教授所著。全书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等中央和各部委各省(区、市)有关文件为依据,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背景和乡村振兴的生
改革开放前,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实行“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增多,以往单一、高度集中的金融模式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改革势在必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后,我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40年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本书总结与回顾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有助于了解其历史沿革并总结经验,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指导意义。改革开放前,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实行“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增多,以往单一、高度集中的金融模式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改革势在必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后,我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40年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经济多年持续增长,但经济增长理论对解释我国经济增长仍存诸多不足。本书在梳理经济增长理论和相关产业组织观点的基础上,从产业组织角度阐释经济增长,借助主流产业组织理论(SCP):市场结构(Market
我国目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截至2022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2万千米,在世界高铁总里程的占比超过了60%。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长期以来人类对高碳化石燃料的持续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气候的变化,全球面临严峻地生存与发展挑战。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电力,实现以绿色能源结构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关
在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型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环境敏感期和价值重构期,其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紧迫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从大型
新经济地理学为空间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使空间经济学研究从中观(部门)层面深入到了微观(企业和个人)层面,大大增强了空间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能力。同时,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使得将空间异质性、技术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