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善文眼中,经济运行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近距离观察中国经济?用什么方法预判经济前景?他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思路是什么? 高善文入行以后,经历了券商研究业务从乏人问津到门庭若市的海天变迁,目睹了市场从绝望到疯狂的几度轮回。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后面,他始终追求对中国经济的独特理解和统一的逻辑分析体系。 《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中,作者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资产重估等问题都进行了自成一体的论述,与读者分享他对中国经济过去与未来的理解。
《秦始皇本纪》是《史记》的经典篇章之一,精练、形象地记载了秦始皇的一生及其执政的活动,从出生到执政,削平叛乱,到统一中国,到统一后如何巩固统一等。两千多年来,围绕《史记·秦始皇本纪》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 如对《秦始皇本纪》文本的研究,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研究,对秦始皇陵的研究,对秦始皇出巡与刻石的研究,对秦快速灭亡原因的研究,对秦始皇性格的研究等。研究取得了不少的共识,也存在很多的不同意见,研究成果更是本书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文本为基础,逐句逐段,对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相关的校勘、注释、评点成果进行分类汇集整理,捜罗宏富,采摭众家,又以新近发现的相关考古资料和成果作为补正,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呈现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脉络、特征、观点等,是研究《秦始皇本纪》的一部资料集成性
《自下而上的变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从多个不同的理论视角,运用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及案例访谈等多种证据来源,详尽地分析了市场、创业者、产业集群、劳动力市场、创新机制等,揭示了在政府政策等正式制度缺失的条件下,由社会底层创业者自发地发展出的规范和网络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中国经济奇迹的谜底: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与变革创造了中国的转型经济奇迹。
本书从清代档案中搜集了数万个18世纪的广东米价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当时广东米粮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米价的不规则变动和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从而描述了一个以广州、佛山为中心,联结广东、广西两省和湘、赣、闽三省部分地区的区域性米粮市场的具体运作情形,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本书曾获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本书集中了作者在中国央行工作逾十几年期间所发表的五十多篇论文。中国金融改革及金融市场建立所必需的理论思考基础、政策制定考量、实践操作经验,尽在本书中做出了详细阐述。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这幕活剧的亲历者,本书作者称自己就像是坐在剧场里的“排”,以独特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场金融改革中,成果及收获只属于昨天,未来还需要更多人的倾力付出,理论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对昨天的回顾,也让今天受益,并指导明天。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搞好国有企业,既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 为了配合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我们编写了《十四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大事纪要》一书。本书以编年形式,概述了一九九二年十月党的十四大至一九九九年九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这段时间内,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文献和重大决策,简明地反映了十四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面对一个与20世纪80年代有着巨大不同的“新社会”,我们该如何进行解释和分析,特别是如何去分析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是当代社会学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选取国企改制中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从阶级分析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解剖,回答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与现实问题,即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市场转型时期,结构的变迁是否会带来工人阶级的一次新的形成过程? 《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认为传统产业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并不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劳动过程之外的权益被削弱的过程。其阶级再形成只是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它的阶级特征并不具有代际传承性,以其为主体的城市底层阶级势必随着单位制、身份制的解体以及国家法律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而逐渐走
本书追溯广州市工商所发展的历史以及现实的运作以此为切入点考察1949年后中国所谓“国家基础权力”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和角度来把握1949后中国政治变迁的轨迹全书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1949年后中国国家基础权力究竟发生了何种演变,第二,1949年后影响国家基础权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第三,国家基础权力如何影响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