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现在西部地区发展中最难的也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何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因此,东、中、西部地区要发挥各自科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强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之间在各个层次上的合作。东、中西部地区联合进行基础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相互转让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东、中部地区联合进行基础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相互转让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东、中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优势,鼓励东、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鼓励东、中部地区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按照党中央的有关要求,继续深化干部援藏、援疆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从西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选派干
“西部”是个特定的概念,既包括其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包括其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地理位置上不属于西部的2个自治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部的产业发展必须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2014年9月,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主办,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在西安顺利召开,来自中外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现状、战略选择、经贸合作、与西部大开发关系、城镇化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探讨。本书以此为基础系统梳理各方观点,争取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路与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我国的西部开发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本书根据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数据,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论述了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代对西部地区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西部开发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西部开发与西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我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本书是是海内外研究中国西部开发史的成果,展现了数千年来我国西部开发的轨迹,探讨了历史时期西部开发的地区差异,揭示历史上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在程度上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区域发展不仅体现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张,更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体再现。 黄志亮、饶光明等著的这本《西部开发中长江上游地区区域创新战略研究》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区域创新理论及后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的特点、长江上游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推进该区域创新的总体战略思路和战略重点、相关案例等,提出了区域创新阶段性理论、内外共生循环的区域科技创新理论、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理论、中心城市创新理论、区域农村创新理论等,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模型分析及丰富的案例加以佐证。 《西部开发中长江上游地区区域创新战略研究》适合关心、支持、学习和研究区域创新的广大读者阅读与参考。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西部”是个特定的概念,既包括其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包括其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地理位置上不属于西部的2个自治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西部的产业发展必须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本书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2000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座谈会论文、讲稿汇集。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是我国长江、黄河的源头。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日趋严重。西北降雨稀少,干旱缺水,西南雨多土少,供水不足,关键因素都在于一个“水”字上。书中就“水”及生态建设、荒漠化治理和相关的林、草植被建设,作了详细的讨论,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可供西部地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循环产业集群:西部地区生态化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以低碳经济背景下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研究了该组织模式的形成条件、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组织效率,论证了循环产业集群是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是西部地区新时期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和绿色增长极。根据群落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及复杂系统演化原理,借助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非平衡相变及自组织理论的分析手段和方法,考察和分析了循环产业集群产生和生存所需的环境和条件,讨论和研究了其发展演化规律和最终形成路径。从群落的发展演化角度给出了一条典型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演化路径:企业聚集一企业群落一产业集群一创新网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新世纪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启动实施的最重要的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旨在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的问题,进而有效促进扩大国内需求、应对国际竞争以及西部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战略实施十四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均获得较快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成效显著,但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地区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东、西部差距的缩小,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国家层面的区域性战略的推出,中央政府国家区域战略失去了地区专向性,项目分布及资金投向逐步趋于分散,客观上削弱了最早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效果,出现了政策衰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