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本书采用精选的国际案例,从此较的角度透视西部跨越式发展的思路,重在启发,反对照搬。在研究过程中,使作者深感震撼的是国际案例中有许多共同的经验。例如,跨越式发展要有优良的法制环境,高度发达的教育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三者才能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宏伟工程。这些道理表面上已经成为共识,但并人人能从挑战,甚至从危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联系国际案例来理解,就成为栩栩如生的训诫。如果站在西部跨越式发展的决策者的角度,这些道理就会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达到一种“饱经风霜”的感悟。西部跨越式发展,历史任务重,现实性强,跨度大,无论笔者努力如何,难免挂一漏万。由于西部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只能展现一个时点的剖面。
我们开始关注“西部大开发”,始于1999年8月。当时我们就意识到,“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重大决策”,并在《经济月刊》杂志(经济日报经济研究中心承办)1999年第9期率先开设“西部开发”专栏的同时,悄悄开始了对这个“重大决策”的探源和跟踪研究。本书章和第十章的部分,就是这个课题的成果。本书仅资料最丰富、最系统,而且脉络梳理得最清晰。 第二个课题是“真实的西部”,即本书第二、三章的内容。包括大西部在历史上的辉煌、历代对西部的开发、现实的遗憾。 第三个课题是对国外“西部开发”的经验、教训研究,包括美国的“西部开发”,德、法、意、日四个发达国家对贫区的开发,前苏联的“东进”,构成了本书的第七、八、九章。这部分是本收中又一块最系统、最的“绝活”。 第四个课题是“西部各省区的开发思路”,即本书
西部大开发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关乎中国繁荣昌盛的百年大计,西部在开发任重道元,事实上,自1999年末中央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以来,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著述就可谓汗牛充栋,从更系统、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西部大开发的角度,我们乐意向读者推荐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在21世纪推出的这套“西部开发战略研究丛书”。 全书共9章。1、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法律保障概述。2、国外开发西部(落后)地区法治经验述评。3、西部大开发 立法要先行。4、依法行政与西部大开发。5、司法公正——西部腾飞的保障。6、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的法律监督机制。7、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的法律服务机制。8、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法制建设。 9、营造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法制环境。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世纪这交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国家经经济社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括生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上述12个省(市、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而国民生产总均值的2/3,不及东部地区平均值的一半。西部尽管不乏经济与科教较发达的城市,但从总体上考察,尚属欠发达和待开发的地区。 中国陆地地势西高东低,大体呈三级阶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地区大体上都在第一、二两个台阶。西部尽管有“天府之国——成者平原”、“八百里秦川”、“塞外江南——宁夏黄河灌区”自然条件相当好的地区,但更大范围的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西干旱沙漠戈壁等自然条
投资环境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影响投资的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系统。它是投资者面临的所有外部条件,是投资意向的基本前提,是投资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影响投资者的资本投向以及资本运行的重要因素。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的安全及效益。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增强区域内部的凝聚力,激励经济主体创业,扩大对区外投资者和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巨大的无形资产。 该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2003年度课题“改善西部大开发投资环境分析”的研究成果。全书从西部投资环境概述、西部投资政策环境、西部投资政务环境、西部融资环境、西部投资市场环境等方面对西部投资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唤起更多人关心西部投资环境的建设。
本书对外国经济理论发展史的结构安排也进行了新的尝试。 首先,按照新的分期标准来划分理论发展的进程。总体上说,新的分期是以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为依据。纵观近代外国经济理论发展史,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一些关于经济发展 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经济学家们就会提出不同的、带有倾向性的理论。例如,从政治经济学产生到亚当.斯密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一阶段大体是工场手工业时期。从经济发展方面看,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外部条件还不够具备,市场还不完善,一系列限制生产的因素尚未清除,国家干预过多等等。这一阶段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探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揭示其内在运行机理,探求致富的方略。《国富论》则是这一阶段经济思想的集中代表。进入大机器生产以后,生产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区域发展不仅体现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张,更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体再现。 黄志亮、饶光明等著的这本《西部开发中长江上游地区区域创新战略研究》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区域创新理论及后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的特点、长江上游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推进该区域创新的总体战略思路和战略重点、相关案例等,提出了区域创新阶段性理论、内外共生循环的区域科技创新理论、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理论、中心城市创新理论、区域农村创新理论等,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模型分析及丰富的案例加以佐证。 《西部开发中长江上游地区区域创新战略研究》适合关心、支持、学习和研究区域创新的广大读者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