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紧扣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在阐述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问题、“三农”问题、科技与制度创新问题、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外开放问题、社会人文环境建设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对各个问题的论证,都力求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与民族地区的问题及民族问题的分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相互关系这个主题,而且始终注意了把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中部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占全国贫困地区的四分之一以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总体上有了较大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至今发展不快,且中部贫困地区与中部革命老区存在高度的重合,90%以上的贫困地区都是革命老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中部贫困地区130个贫困老区农村贫困人口1323.03万余人,占其总人口的19.14%,占中部六省贫困人口的49.57%。马克思说: 竞争是挡不住的洪流。 竞争有利于倒贫困地区改进发展模式,提高地方政府执政水平。提升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缓解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实现中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和持续发展,培育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关键。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内涵是什么,其现状如何,各贫困地区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何在?这些都需要详细系
产业空间布局与转移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界的前沿理论问题,如何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科学发展是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效率与布局》以探寻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旨,以欠发达的中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关文献回顾→现实问题描述→理论框架构建→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技术路径,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动力机制和效率。在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和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基础上,在微观层次构建异质性企业空间布局和转移的动力机制理论框架;在考虑产业转移和承接的不同动机基础上,形成“推拉”模型;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建立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评判指标体系;计算了西部地区省市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综合指数,并将其值划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一是在目前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对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系统研究还显得相对不足,因而该书在这方面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是作者采用了经济学中的许多实用方法,按照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新型工业化与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特色产业培育与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人力资源开发与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培育与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以及西部地区培育产业竞争力进程中的制度创新和政府作用。特别以工业产业为对象,按产品销售收入计算的产业市场份额指标和产业资产利润率指标,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性评价;应用区位商方法选择出西部12个省区市各自可作为特色产业加以培育的特色农林牧渔业、特色工业产业和特色第三产业。三是在一些具
本书在现有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模式。本书有以下特点: 1. 提出并论证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互动开发模式。 2. 研究方法使用合理。 3. 本书探索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之间和谐的发展模式。 4. 本书的研究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西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确保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实现西部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