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数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这就好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分享消息一样。能源民主化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它将影响我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 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 作者敏锐地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 次工业革命使19
本书是《纽约时报》专栏记者、全球书《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 .弗里德曼的新著。从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乐观主义者角度,他以流程、智慧的笔触写下正在世界发生的故事,有理有据的告诉我们: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当今世界重要力量正在经历的加速过程:一是市场,尤其是数字全球化,脸书、、推特、、云计划等是今天市场的主导力量;其次是自然生态,尤其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加;第力量是摩尔定律,具体来说,就是科技产品每24个月就会迎来更新换代。 从昨日世界反思,2007年发生的科技变革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这一年,苹果手机出来了,脸书出来了,推特出来了,安卓系统出来了。但却没有人深刻意识到如此集中的技术变革。其后果就是一年后的2008年,我们迎来了全球经济衰退,也就是说当实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持续多年的国际贸易不均衡被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普遍认为是这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国际贸易不均衡则被认为主要源于人民币汇率的严重低估,但在《从西潮到东风》一书中,享有国际声誉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危机发生的根源绝不在中国的汇率政策。 在这本书中,林毅夫还认为,发展中国家广为接受的现代化理论源于西方社会的经验,这样的理论经常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相背离,简单照搬西方的理论,容易产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甚至是“好心干坏事”的结果。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社会现实创造性地提出理论来指导其现代化的实践。。 作者还对解决欧洲债务危机、恢复全球经济增长、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发展中
关于美国,有人说它很坏,有人说它很好;有人以前说它很坏,现在说它很好;有人在这件事上说它很坏,在那件事上说它很说。对美国,其实很难用一个“好”或“坏”字来加以概括。总起来说,我们对美国,就如美国人对中国,了解太少。 《平视美国》把视线放在美国的街头巷尾,放在美国老百姓常来常往、伸手可及的地方,用图片和文字互相配合这种非常直观的形式来反映美国。全书几乎涉及了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民俗等所有重要的方面,是比较全面介绍美国的好读本,相信读者阅读品味之后,就会对美国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就会有身临美国的感觉。
本书作者雷默提出一个革命性的新模型、一个宏观的策略,让我们得以思考这个无法预测的世界。 臣大的历史转变不只是大量制造失败者。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赢家、新的财富,以及得以持续许多年的理念,本书将为你展露这些契机。雷默地指出我们现行的思考方式以及因此而来的政策发生了哪些错误。通过分析历史、经济学、复杂性理论、心理学、人类免疫学,以及网络科学中的大量事实,雷默描绘了当代不可预测的特质;从硅谷CEO、伊斯兰恐怖组织、传奇的情报头子,一直到世界上的游戏设计师,作者在这些各种各样特异人物身上取得了令人惊讶的示范,让我们知道要如何面对无法预测的当代。 每个国家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正面临很好的机遇,也面临艰难的选择。雷默据此提出“后中国特色”的新概念,即中国需要真正源自本土
作为大都市当之无愧,但却没有大都市人民的收入.国家不断累积财富,却很少和人民分享,形成国富民穷。人们看不到作为新加坡人的好处,以致人口增长缓慢。轻视母语,实行西化,成就了经济,忽视了文化!一个亚洲首富的国家,应该有能力实行让人民也富起来的政策。
在这本《让全球化造福全球》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考察了全球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未来所应关注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一个从根本上解决濒临瘫痪的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新途径,并建议用一个新的全球储备体系来克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不稳定,另外他针对目前陷入僵局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了新的建议。他认为,对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的改革能使这些全球机构具备真正的能力来应对我们这个时代所出现的问题。 通览《让全球化造福全球》,斯蒂格利茨在描述发展中国家所受到的待遇时,其立场是非常公正的,其证据是无可辩驳的。斯蒂格利茨在本书中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不仅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同时对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各国的利益而言,也将被证明是正确的。
2000多年的中日关系,一直在友邻与对手之间游走,谁都不容忍失败。两国激烈的经济对决态势,促使我们共同思考: 日本振兴,为何屡屡以中国为对手? “甲午中日战争”的悲剧会否重演? 中国与日本真正的差距在哪里? 哪一项“中国优势”令日本深感压力? 如何发挥“中国优势”反超日本? 中国崛起将突破哪些产业壁垒? 本书作者从工业竞争的角度出发,列举鲜为人知的案例及数据,深入解析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以及可能反超日本的“中国优势”,指明中国面临的产业壁垒,发掘中国崛起的后劲。
本书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和政策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以近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基本线索,以此间在日本发生和正在进行的三次经济体制变革为重点,系统考察了历次变革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据此提出了战后日本历经“十年改革”、其战后型经济体制“1955年形成”等新观点。
本书对战后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如何引发日美贸易摩擦,分析了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及其缓解贸易摩擦和促进日本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指出:战后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有很强的相关性。一方面,日本以机械工业为主体、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全套型产业结构导致了对美国出口激增,出口激增成为引发日美贸易摩擦的导火索,且贸易摩擦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不断激化:另一方面,日本为化解贸易摩擦而采取的自愿出口限制、对外直接投资、日元升值和扩大需求等对策又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全球经济永远在大国博弈之中起伏跌宕,房市、股市、物价……我们周围的市场总是瞬息万变。动荡不明的形势背后,有着怎样的真实脉络?未来的全球经济究竟会怎样走? 本书系作者10年潜心研究的心血之作。本书中对美元、黄金、石油和房价的涨跌规律进行了深刻犀利、一针见血的分析,并从种种纷繁复杂的表象入手,透彻论述了多角世界大国博弈的本质。本书揭露了美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操纵作用,解密多年以来世界金融战争背后的内幕和真相。站在国家战略的宏观角度,作者深刻分析了中国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和危险,并在多年准确预测经济走势的基础上,对中国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未来进行了预言。书中告诉我们: 房价、黄金、石油、汇率有怎样的走势? 怎样才能规避经济的动荡,保住自己的资产? 全球化怎样导致弱肉强食?美国如何进行全球金融
本书集结了美国《商业周刊》过去五年对这些新兴巨人的开创性报道,旨在对中国与印度的崛起提供一个全景式介绍。你可以从本书中看出,我们在新闻的最前线搜寻,以了解并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市场机会、商业文化、经济模式和社会性挑战。《商业周刊》一直密切追踪中国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每一步,深入了解中国高层领导者的改革议程,研究率先进入此市场的外国投资者,并且探究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正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一员的影响。《商业周刊》也很早就看出印度的经济觉醒,以及它在高科技与服务产业的潜力。我们是最早研究印度在培育工程与管理人才方面的出色成就的机构,2003年12月8日刊登的《印度的崛起》(The Rist of India)报道是印度首度以其经济影响力跃上美国知名杂志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