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勒提出了著名的 第三次浪潮 。 今天,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从托夫勒的思想中汲取灵感,指出人类社会正迎来 第四次浪潮 。 什么是 第四次浪潮 ? 它是人工智能与智能手机引发的产业革命,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裁员潮 的反复出现, 人生百年时代 的不安,从 低欲望社会 跌至 无欲望社会 ,层出不穷的新型商业模式 这就是 第四次浪潮 ,一场席卷世界的社会大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它鼓励个性,追求极致,拥抱想象力,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尽早理解、适应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国家、公司和个人才能乘风破浪,屹立潮头。 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是 希望之书 ,期盼本书也能给今天的读者带来希望。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曾经告诉了我们在金融崩溃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问题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离重演这段历史有多近。所有的警示信号都在那里 资产泡沫、爆炸性债务、社会不平等和政治紧张,不胜枚举。 在《大贬值》一书中,美国畅销书作家、领先的黄金投资策略师亚当 巴拉塔聚焦于货币体系和美联储状况。巴拉塔为这个投资者迫切需要理解的话题带来了一个新鲜而引人入胜的视角。他讲述了美联储如何成长为今天这样神秘、超级强大的机构,以及它的策略是如何导致经济变得摇摇欲坠。 作为普通人,可能无法轻易领悟到经济崩溃这一迫在眉睫的现实,但巴拉塔向我们揭示了历史证明的策略,我们可以使用这些策略来确保自己免受即将到来的崩溃、衰退和萧条的影响。不管我们怎么做,系统都会陷入困境:美元已经陷入了困境,美联储已经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并非孤立的,深受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的影响,如果要深刻理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路径的成因,就一定得基于当时的具体情境,而这正是本书的特色所在。本书简明扼要而不失生动地梳理了过去150年间国际货币和金融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事件,从古典的金本位制到当今的后布雷顿森林的“非体系”制,以及希腊紧急援助、欧元危机等。
在这本书中,作者展示了过去200年全球化及其转折点的新历史。研究了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七次经济危机 19世纪40年代末、1873年同时发生的股市震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萧条时期、20世纪70年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危机 他展示了其中一些危机最终如何推动市场朝着劳动力、商品和资本市场更加跨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另一些危机则推动了实质性的去全球化。 作者指出了两种危机。那些由短缺引发的事件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 导致了更大的全球化,因为市场扩大,生产者创新以增加供应。相比之下,需求驱动的危机,比如导致大萧条和200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危机,通常会导致国际贸易萎缩,导致全球化程度降低,同时伴随着这些事件的发生,人们对政府的怀疑态度也日趋浓厚。 本书还考察了一些关键的思想
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具争议性的出版物之一,本书一经出版,就被翻译成25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热议。作者用犀利的语言、亲身的经历、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有关全球经济政策前所未有的窗户。本书从全球化的视角,既有对东亚危机的剖析,又有对俄罗斯等转型经济体改革的考察,更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对经济改革的影响。如果您迷惑于扑朔迷离的经济,如果您对全球化怀有质疑,如果您想揭开国际组织的神秘面纱,驻足书香,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所谓平行,是指2010年夏以来美国在科技、经贸、资本等各个领域与中国的 脱嵌 进程不断加速,愈益决绝,导致原本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分裂为两个相互平行、相互竞争的体系。平行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崛起提供了机会之窗,也对中国的治国理政提出了挑战。全球化时代的 美元之梦 再也无法持续,出口导向型的全球化道路已经疲软,只有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才是参与平行时代国家竞争的根基。本书是作者多年来逐步形成的政治经济战略思想精粹,为下一个三十年的中国治理选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书讨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源,认为科学方法、繁荣的资本市场、交通与通信技术,以及清晰的产权为现代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全书梳理了现代科技、资本市场发展的脉络,同时分析了当下不发达经济体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书选取了中国世界经济学界著名学者李晓教授近年来在不同期刊、报纸与学术论坛中公开发表的颇有影响力的关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领域的学术论文与演讲,内容聚焦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深度剖析了经济全球化、全球货币超发、全球治理困境等内容,并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阐释了金融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观势洞察世界经济格局、金融发展核心议题,多维解析美国霸权与美元世界的真相、美元体系的金融逻辑,纵横大国崛起中的金融发展与多重陷阱,理性探寻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书内容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著名经济学家的推崇与称赞,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作品。
本书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在1990年代的一部著作。作者考察了近五百年中世界经济霸权的更替现象,从最初的意大利城邦,到欧洲低地国家,再到法、英、德、美、日,论述了各国从贸易到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经济活动重点转变对其经济实力的影响。作者提出了观察世界经济霸权更替的一种新观念,认为国家也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要走过它的幼年、青年、老年和暮年。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会发生从兴旺到衰弱的变化。作者试图用这种观点来洞悉世界经济中主导国家可能出现的变化,特别预言了美国主导地位的衰落和中国的可能兴起。
14亿人口大国,30年经济自由化改革 一部关乎世界新秩序的野心之作,穿透印度政治与商业共生的真实内幕 40年前,印度在风雨飘摇中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如今已成为世界衰退大趋势下仍旧坚挺的新兴经济体。 今日的印度拥有世界蕞大规模且结构年轻的人口、发达的科技、日益庞大的中产消费群体和逐日膨胀的乐观野心,然而在沸腾的表现之下隐现着不可持续的危机:商业巨头垄断着经济成果,被落下的普通人无力改变贫穷且无望的生活。政治与商业的共生曾促成印度的经济奇迹,一度作为发展润滑剂的腐败,现在却侵蚀着本已锈迹斑斑的国家机器和每个人的生活。 身为财经记者与政策分析师,詹姆斯 克拉布特里在担任《金融时报》驻孟买分社社长的5年间,长期跟踪和采访众多政商要人,从世界上蕞昂贵住宅的空中露台到贫困村庄尘土飞扬的大规模政治
本书较全面地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各方面内容,从历史到发展现状,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贸易、货币和金融体系,到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全球体系中的作用,作者都一一叙述和评价。在分析方法上,作者将经济分析和政治分析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对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解读。作者运用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理论的一些观点,吸纳了新经济理论、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作为自己论点的补充。此外,作者还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自由制度主义等作了阐述和评论。
美国的强大始终在于其不断完善的社会制度,当经济发展受到现有体制结构的制约时,制度创新成为有效途径,对国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自愿合作、行业组织或中介,甚至是政府,都可以在不同场合下成为制度变迁的 * 领域。 遇到问题时,农民可以选择创建自愿组织,也可以选择呼吁政府采取制度安排来解决问题。制造业依靠自愿组织就可完成制度创新,而交通运输业的制度创新却频繁地转向以政府为主体。从选举权受限到建立普选机制的过程也是持续的、影响范围广泛、单向前进的制度变迁过程。历史总是重要的。因为现在和未来的选择由过去决定。戴维斯和诺思以历史的思维,揭示美国经济发展背后的政治逻辑,将真实案例与宏大叙事相结合,为读者还原出真实、生动、立体的国家改革发展图
本书以汉迪自己的工作、管理咨询与生活经历为素材,通过对社会、组织与生活的细微洞察和理性审视,从组织规划、个人发展及未来趋势,论述了不确定性对社会、企业与个人造成的影响,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这是一本管理哲学之书。 注重不同管理文化的融合,倡导利润与道义兼顾,组织与个体并重,文化引领管理,管理滋养文化。 这是一本关于变革之书。按照是否可以找到 答案 ,世界上的问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 收敛性问题 ,另一种是 发散性问题 。真正的商业问题都是发散性的,没有固定的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未来之书。重塑企业与重建经过战火洗礼的城市一样,当按部就班的规则被打破,需要将责任与决策同企业总部剥离或下沉,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 这是一本关于人性激励之书。激励人性才是管理的真谛。企业是联系紧密的集体与
本书探讨了20世纪初期全球一体化的黄金时代,1914-1945年各次危机时期全球化的迅速崩溃以及20世纪末重新转向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弗里登敏锐地关注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悉心研究了欧洲、北美、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刚刚过去的20世纪,并且清楚地认识21世纪的未来局势。 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把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理论和历史都表明,全球化与致力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并存是可能的,而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则有待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
本书是世界知名的经济学教授、可持续发展学说的领导者、联合国高级顾问、美国医学研究所的成员、哈佛学会的研究员、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成员杰弗里 萨克斯所作。萨克斯教授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发展和反贫困问题专家之一。 在全球经济巨变的今日,美国如何实现自身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本书中,萨克斯教授通过研究一些在美国引发争论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协议、能源政策、政府规模和作用、国家债务和收入不平等,指出美国政府在过分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忽视了日益严重的经济不平等和可怕的环境威胁。而现在,美国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走向停滞。 但是,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其他国家不是美国经济社会问题的 替罪羊 。美国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的流动性差才是造成今日美国危机的根源。美国到底做什么才
阿拉真主保佑的中东,富到令人咋舌的石油大亨,天方夜谭,奇闻轶事 阿拉伯金钱世界惊险猎奇之旅,足不出户照样身临其境! 《一千零一夜》里的阿拉伯国度,何以能够一朝暴富? 发迹前的迪拜酋长,如何空手套白狼? 海湾强国的王室和富商,如何在指掌间操控全球经济? 流光溢彩、奢华无度的沙漠生活,又如何好景长留? 从2008年国际油价的剧烈动荡到2010年稳健的大幅提升,金融危机同时落下帷幕,世人恍然惊觉:石油经济正在席卷全球市场。隐身在阿拉伯世界,总有这么一小群人:他们正掌控着油元,运用伊斯兰特有的商业规则和王室人脉,悄无声息而疯狂地扩张资产。 他们就是 阿拉伯的巴菲特 瓦利德王子、大肆收购欧美企业的沙特王室投资家、 硬件建设政策 屡试不败的迪拜酋长、富甲一方的阿布扎比和卡特尔政
正确运用 10 大核心原则 看懂国运变迁 这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开端 l 暴涨的洋葱价格摧毁了谁的财富?政府干预的边界到底在哪? l 下降的汇率更利于国际竞争吗?科技或资源富翁如何影响贫富不均?什么样的人口结构才能产生红利? l 政治强人如何改变一国的命运?国际舆情热捧就一定有利于国家发展吗?多高的债务增长率会造成经济猝死? l 为什么制造业*重要?区位优势的威力怎样运作才能*化? 鲁奇尔 夏尔马试图回答*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贫穷,有的国家富裕? 借助海量的数据和长达数十年的深入观察,夏尔马分析了影响国家经济和未来前景的数千种因素,并从中总结出10大核心原则,带领读者了解一国兴盛与衰落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你将彻底读懂正在发生的经济变化,消解经济格局变迁带来的财富焦虑与危机感。
《美国货币体系:一个内部人眼中的金融机构、市场和货币政策》是作者在北得克萨斯大学多年讲授货币银行学的讲稿的基础上,结合其27年的美联储服务经验写作而成。本书分成四部分。*部分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货币从金属到纸币的变迁,以及形成当前世界金融体系背后的驱动力,内容涵盖了欧元的诞生,美元作为世界贮备货币,金融市场变化的驱动力,资本流动以及影子银行业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银行业的监管问题,涉及到了银行资金的来源,银行资金的运用,以及银行的安全性等问题;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管理,主要介绍了金融系统运转的机制,美国银行业的融资,以及主要的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第四部分介绍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例如,联邦储备系统的目的与功能,美国货币政策是如何制定以及怎
二战 后,日本制造因模仿创新与匠人精神而称雄于世界。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以索尼、本田、丰田、松下、日立等为代表的 日本制造 接连登上世界舞台,成为各国企业竞相研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发展骤然减速,逐渐陷入停滞的泥沼,与此同时,日本制造业也自顶峰滑落,逐渐被中国、韩国等其他国家所赶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如今的数字时代,日本是否又将错失机会? 本书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制造公司在遭遇泡沫经济、次贷危机、日本 3 11 大地震等打击时沉浮自救的经历,以亲历者的视角,对比日本知名企业、竞争对手、其他国家制造业现状,分析日本制造业失败的缘由,指出日本制造业在未来应该走的希望之路,为日本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提出极具实操性的建议。
大国兴衰如潮涨潮落,伴随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较量。自由贸易与全球化增进了人类集体的利益,但是却产生了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民粹主义沉渣泛起,美国发起了全球性的贸易摩擦。本书以史为鉴,全面呈现大萧条、美日、美苏贸易战和中美历次贸易摩擦,总结美国发起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和资源战的惯用手段,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贸易摩擦升级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军事危机的覆辙。当前,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金融、科技、教育、高端制造等方面的差距,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面对内外部形势,我们*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力度、更大决心推动改革开放,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
本书是《跨越鸿沟》的延续,介绍的是成功跨越鸿沟后,企业将如何发展,制定什么样的策略。高新技术市场营销,与地球上任何事情一样,都是由进化力量塑造的。你的使命还是:创新或死亡。 在近几十年里,我们亲历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它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这些变化都是怎么发生的?这种市场发展现象,本书称为龙卷风暴,特指在一定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保持三位数的增长率,新产品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市场发展的风暴阶段植根于技术采用生命周期之中,在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很少有人采取行动,导致整个实用主义群体畏缩不前,造成了市场 鸿沟 。与此相反,如果已经赢得足够的顾客,从众效应会带来大量跟风,产生风暴。 根据本书提供的模式,你完全可以抓住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带来的无穷的创新机会和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