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崛起,令许多长久以来关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既定假设遭遇挑战。在整个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繁荣对于中华帝国的延续同样至关重要。在18世纪之前,欧洲优选地区所具备的部分特征,如高效的农业以及成熟的市场等,也同样在中国的经济中显现。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国的前工业化经济又背离了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国一直将灌溉农业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家庭结构、产权、商人地位、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异于西方。 本书共分9章: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从城市国家到君主、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江南经济的全盛期、市场经济的成熟、靠前危机与优选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万志英教授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
城市发展及都市化的问题已成为学界热点,地上地下“文献”涌现,中西文化比较蔚然成风。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城市研究有悠久的传统,除《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名著外,更有大量的地方志乃至“坊巷志”流传至今。但却没有留下一部综合性的城市史著作,而且所论多偏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方面。如今,中国的城市研究者又多以欧洲城市为范本,甚至以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工业革命来解释中国的城市发展史,未免隔靴掻痒。相比之下,本书有两大独到之处。其一:用宏观的角度,从经济层面上来探讨中国城市的曲折发展与特殊问题。其二:充分体认中国这个具有广博文化和独特文明的国家的高度复杂性,以此出发来研究它的城市发展史。
梁方仲,原名梁嘉官、笔名方翁、方仲、畏人。1908年7月19日生,1970年5月18日逝世,广 东番禺黄埔乡(现属广州市)人,当代中国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梁方仲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小时候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奠定了良好的国学基础,1929年入北京上中学,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系,次年转读西洋文学系,1928年再转读经济系,1930年毕业,并考入清华大学研究 院,1933年冬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随即任职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史组,开始 了他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学术生涯。 1934年,梁方仲与吴晗等人成立“史学研究会”,在天津《益世报》和南京《中央日报》开 辟《史学》副刊,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这是中国份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刊物。1937年,梁先生赴日本、1943年赴美国考察,被聘为哈佛大学经济史研究员,1946年入伦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金代商业经济研究的成果总结。全书在勾陈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金代的货币体系、商品交换、商业管理等问题,客观分析了金代商业发展水平以及在中国商业经济史上的地位。该书丰富了金代商业经济的研究内容,弥补了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缺憾和空白,提升了金代商业经济的研究水准。
本书是日本京都大学森时彦教授历18年发表的关于中国近代棉业史研究论文的集结。作者认为:中国在门户开放后一个世纪,在棉纺织业为核心的轻工业部门基本上实现了近代化亦即工业化。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以在华日资纱厂为代表的外国资本的压迫、沿海和内陆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近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冲突、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等等,不胜枚举。中国经济的这种结构性问题,或者说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日中战争和国共内战胜利、最终夺取政权的原因之一。
户部银库是清代中央政府的国家库藏,每年收支规模约当其时全国财政岁出入总额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本书以大量详实的手档案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清代户部银库收入、支出、盈亏分析、以及库存变化。书中作者依据现存的银库黄册抄档、中国历史档案馆藏银库黄册原件及其他档案,对户部银库历年大进、大出及出入盈亏和户部银库历年结存银钱数据做出的统计,是全面反映清代户部银库运行状况的极其珍贵的手史料。
上海总商会作为近代上海的一个重要组织,其资料对近代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前我社已和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合作出版了《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下二册),《上海总商会议事录》(1-5册),在海内外史学界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的影响。
本书共分十章六大部分。章为部分,简单介绍了上古时期,商业行为的诞生,以及文明古国的商业发展概况。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概述了中古时期,世界各国繁荣的封建经济。第三章到第六章为第三部分,这部分以工业革命为主线,两次世界大战为节点,选取了世界商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全面细致的表现了近代世界商业格局的风云变幻。第七章和第八章为第四部分,展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演变进程。重点讲述了美国如何取代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崛起。第九章为第五部分,介绍了跨入21世纪后的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第十章为第六部分,展望了未来商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本书立足于历史基础、发展环境、思想观念、资源赋存等路径依赖因素,对于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开拓辽宁老工业基地问题研究的全新视野,有利于全方位地切实把握辽宁工业发展因素、动力和特征,辨析辽宁工业经济体制和结构形成、发展、转换的内在依据和历史取向,破除现存的非历史的、演绎性结论的影响,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和决策的科学依据。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采用通史专题体裁对秦汉到民国末年期间的物价发展变化进行叙录。即以商品种类如粮食、丝布、田亩、工价等价格为专题按古今时间顺序进行纵向考察。考述起止时间是指从秦汉迄于民国末年,亦即考察从秦汉至民国末年2100多年时间内各种商品价格的演变。
章文钦先生的专著《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由一系列专题研究整合而成,凝聚着多年潜研的心得。既有集腋之劳,又有成裘之功。作为一名同事和同乡,对文钦先生在这项中年硕果表现出来的性和会通性,我不仅赞赏和企羡,而且,也是津津乐道的。于是乎,便责无旁贷地扮演起撰序的角色。 岭南学人对广东十三行的研究,起步甚早。七十多年前,番禺梁嘉彬先生已写下奠基性的著作。尽管蜚声学界,可惜继者寥寥。究其原因,也许是由于行商史犹如遗民史和红妆史一样,在高唱战歌的“史学革命,中,是难免被打入冷宫的。所幸文钦先生早岁师从戴裔煊教授,研治澳门史,深知行商制度对广州口岸的重要性经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在他身上终于留下不怕“冷”的师门烙印:甘于坐冷板凳,敢于钻冷课题,善于作冷处理。近十余年,他不仅辑录和笺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金代商业经济研究的成果总结。全书在勾陈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金代的货币体系、商品交换、商业管理等问题,客观分析了金代商业发展水平以及在中国商业经济史上的地位。该书丰富了金代商业经济的研究内容,弥补了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缺憾和空白,提升了金代商业经济的研究水准。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采用通史专题体裁对秦汉到民国末年期间的物价发展变化进行叙录。即以商品种类如粮食、丝布、田亩、工价等价格为专题按古今时间顺序进行纵向考察。考述起止时间是指从秦汉迄于民国末年,亦即考察从秦汉至民国末年2100多年时间内各种商品价格的演变。
作为“全球500强”之一,怡和洋行是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0)前成立于中国的延续至今的外资企业。1832年靠建立“鸦片帝国”起家的怡和洋行,在剧烈变化和咆哮奔流的这段历史河流中,逃过了无数次危机的打击,并以惊人的弹性拓展了广阔多元的业务领域,呈现了一个“百年老店”的别样经历和掀起各种风浪的多样画面。 本书从1830年代直至当下,完整地叙述了怡和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书中内容以史实和采访为主,并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展示了一家英国公司在东方的冒险及其成败得失的多彩历史,堪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如怡和全力投入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私自修筑条铁路,与李鸿章、张学良大做军火生意,与招商局和太古展开激烈的水上竞争,与包玉刚、李嘉诚,及汇丰之间的斗法,以及各种收购攻防战,参与英国撤出香港的最后博弈……真实的故
作为“全球500强”之一,怡和洋行是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0)前成立于中国的延续至今的外资企业。1832年靠建立“鸦片帝国”起家的怡和洋行,在剧烈变化和咆哮奔流的这段历史河流中,逃过了无数次危机的打击,并以惊人的弹性拓展了广阔多元的业务领域,呈现了一个“百年老店”的别样经历和掀起各种风浪的多样画面。 本书从1830年代直至当下,完整地叙述了怡和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书中内容以史实和采访为主,并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展示了一家英国公司在东方的冒险及其成败得失的多彩历史,堪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如怡和全力投入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私自修筑条铁路,与李鸿章、张学良大做军火生意,与招商局和太古展开激烈的水上竞争,与包玉刚、李嘉诚,及汇丰之间的斗法,以及各种收购攻防战,参与英国撤出香港的最后博弈……真实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