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晚期到美国内战前,正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美国建国后的半个世纪里,弗吉尼亚州一直主导着美国的煤炭交易;然而到了19世纪,宾夕法尼亚州快速崛起,成为美国矿物燃料的主要供应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弗吉尼亚州煤炭产业的迅速衰退。为什么两个拥有类似资源的州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书指出,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煤炭产业的发展极其依赖政府的支持,因此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政策会对煤炭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煤田靠近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生产的煤炭品种也更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这使得弗吉尼亚州的煤炭产业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然而,弗吉尼亚州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让当地的种植园主成了煤炭产业的主导者,整体政治氛围也更偏保守。随意、短视的采矿计划使得弗吉尼亚州无法满
本书通过图解的形式展示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并结合丰富的各行业营销实例为读者介绍将行为经济学知识运用到商务工作、解释营销现象的方法。本书总结了适合商务人士学习,紧贴实际工作的行为经济学基本原理、助推理论、常见问题、成功营销案例、实际工作应用等,将精简的知识介绍和生动的图解相结合,以通俗、生动的方式讲解了行为经济学知识。本书便于行为经济学基础薄弱的读者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速学速记,并实际应用于工作中,也有利于对行为经济学知识感兴趣,或是想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参考。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作者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亲历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他在日常的工作中并没有一味的只遵从上级指示简单开展工作,而是非常有心地记录了他在美丽乡村工作中所收获得经验,收集了很多图片,对每项小工作都作出了合理的记录和总结。在工作期间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多次向专家请教,考察过国内上百个示范村,拍摄、收集了上千张图片,收获匪浅。在经过自身实践之后把与乡村建设专家交流探所得的收获、考察各地示范村搜集到的图片素材和自身思考实践得到的启示汇总整理,汇编成册,以期给更多的基层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推进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埃贝林教授以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为引子,比较与分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奥地利学派)对货币问题以及商业周期的研究;通过分析米塞斯、哈耶克、罗斯
吴承明编著,刘兰兮整理的《经济史理论与实证》内容丰富广博,是作者多年学术生涯的成果体现,树立了经济理论与历史实际紧密结合的典范。特别是对市场理论和市场史,作者运用大量的史料和计量方法,从商路、市政和商品运销等方面研究商品流通的宏观模式,分析市场的周期变化,讨论其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分化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现代化这个课题,作者提出不仅要考虑物质发展的量,还要考察制度变革的质,两者具体化为社会变迁。
李仲生编著的《西方劳动经济学说史》全书共分为33章,第1章概述了劳动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第2章至第5章分别阐述了前古典劳动经济学时代的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以及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第6章至第14章分别阐述了古典劳动经济学时代的古典经济学派、庸俗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德国历史学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劳动经济学说,主要是按照各个不同的劳动经济思想流派来阐述各种劳动经济学理论。第15章至第20章分别阐述了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时代的边际效用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数理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瑞典学派的形成与早期的发展以及美国边际学派的劳动经济思想。第21章至第25章分别阐述了现代劳动经济学时代的凯恩期学派、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瑞典学派中后期的发展以及马歇尔
本书所收文章,皆为明朝经济史中的重要问题,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多年以来明史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问题,至今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只是着眼于参予,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二是明史范围内,人们尚未涉及,或者很少注意的一些领域,本人只是先走一步,作些尝试性的探索。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方面的专业学术论文20多篇,内容涉及孔子、孟子、司马迁、王夫之等人的义利观、本末观,并有专文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与古希腊及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理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源流及核心内容,并找出东西方经济思想发展的差异,为我们今天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尤其是当前经济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意见。
《宋代地域经济》的编写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对宋代社会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突出对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结构、社会风俗、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着重总结其社会变革的动因、特点和后果,力图做到选题新颖、内容充实、立论稳妥、以期对宋代社会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有所推动。
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重要表征的华商证券市场,催生于欧风美雨之中,一方面移植了两方资本主义证券市场的基本体制,一方面又由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极其不充分,使其存在着诸多缺陷。近代华商证券市场与近代中国政府财政、工商产业、社会经济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实际关系,都与典型意义上的近代西方国家的证券市场不尽相同。《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的演变历程做多视角的研究与深入的论述。《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研究》旨在揭示,金融市场学的一般原理、近代西方证券市场的普遍运作模式,固然有助于我们考察近代中国证券市场演变及其与经济近代化相通的那些内容,但是却不能简单地替代其实际演变进程中的具体性、复杂性与
曾磊、孙闻博、徐畅、李兰芳编的《飞軨广路( 中国古代交通史论集)》收录一些青年学者有关中国 古代交通史的学术论文20余篇,均切近学术前沿,多 采用新出土资料,讨论学术难点问题,实验新方法, 提出新见解。所论可以推进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也 有益于深化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面认识。
明清五百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从昌盛到苦难的时代,既有大明帝国的辉煌,也有清朝康雍乾三代的盛世,中华民族在闭关锁国的时代里完善着自己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是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小农经济,中国的传统农业两千年来几乎以一个模式重复着,从史书记载和考古情况来看,中国社会的制度模式、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几乎没有多大转变。 《明清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现代社会发展的线索,探究明清兴衰的原因,总结历代改革的经验教训,以期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1978年本书出了版,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对较早前危机的更多研究,至少对我来说,表明有必要对版进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经济的崩溃促使本书第三版的诞生。第三版至今又有一些日子了。 第四版对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它的问世可能只是出于作者的职业需要。推动力部分是来源于1994~1995年间的墨西哥危机,但更多的是由于1997~1998年的东亚危机,殷鉴不远。此外,与过去一样,其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已填补了历史中的一些空白,本书也加以吸收,以充实前后发展的讨论。
读经济史有帮助吗?DonaidMcCloskey从哈佛取得博士学位后,到芝加哥大学任经济史教授,做过经济史学会的会长。在他那篇1976年的名作:《历史对经济学有用吗?》中,他认为历史对经济学可以提供五项功能:更多的经济事实,更好的经济事实,较好的经济理论,较好的经济政策,较好的经济学家。 要辩护经济史是否有用,基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有效的经济学理,是根据事实来提炼出有用的概念,那么现代的经济学理视野,必然会受到观察样本的限制。历史的重要功能,就是开阔认知的可能性。赖建诚所著的《经济史的趣味》中的历史能提供许多过去的精彩现象,是眼前所不易观察到或想像到的。 《经济史的趣味》告诉你:其实历史知识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在欧洲一直没有人怀疑过。现在的经济学已经过度数学化和逻辑化,用计算机模型建构出来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通过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崛起,引起世人的广泛瞩目。本书以日本近现代经济发展为主线,将其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与国际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总结了日本在近现代历程中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其规律,内容充实、资料翔实、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论证严谨,是一部视角广阔而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日本近现代经济简史》是一部以广阔的视角,通过百余年来日本发展的轨迹,探索其近代历程中经验教训的专著。它以日本近现代经济发展为主线,将其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与国际的
《萧条异代》是黄恽先生的又一部掌故小品集,书名得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作者借写掌故抒发对异代的人与物、萧条的古与今的感慨。书分“缥缃摩挲”与“闲览偶得”两辑,共五十余篇。上辑“缥缃摩挲”中写到了章太炎、张爱玲、苏青、胡适、巴金、吴宓、穆时英、刘海粟、等人的隐秘故事,以民国文人为主。下辑“闲览偶得”则以明清人事为主,涉及洪承畴、黄宗羲、吴大澂、顾文彬、翁同龢、曾国荃、胡林翼、郑孝胥、林琴南等人隐秘旧事。作者熟稔清代、民国人物的遗闻轶事,视角独特,善于从无故事的地方或材料中看出线索来,通过对旧资料进行新发掘,发人所未发,所涉人事能给人“旧人新事”的感觉。本书既有趣味性,也有史料性。
《大曝光》当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总裁戴维·伯格尔曼被告发在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上伪造克利夫·罗伯逊的时,刚开始这似乎只是一桩简单的盗用公款案。然而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随着内情被层层剥开,它犹如雪崩一般演变成一桩震惊好莱坞甚至扰乱整个华尔街的轰动性丑闻。在短短10个月时间,几乎所有电影公司权贵都被卷入这场莫名其妙的纷争;荒唐、滑稽、、虚伪、流言充斥着好莱坞与华尔街的每个角落,权势与利益的争斗击碎了所有人的底线,人们对于公正与真实的一丝丝期盼都被无情地掠夺,剩下的只有令人窒息的权势倾轧与虚空无助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