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末期不断膨胀的泡沫经济,在平成时代揭开帷幕的同时,宣告崩坏。不良债权问题导致大量金融机构进退维谷。1997年至1998年间,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等机构纷纷破产。日本的金融体系,已经处于毁灭的边缘。此后,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加上2008年 雷曼危机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当时的金融当局究竟作何考量?出现了哪些失误?通过调查走访关键当事人,本书对于日本金融政策进退失据的三十年,予以深入检证。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 中国经济史 及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
历史上英帝国的霸权优势有哪些合法性基础?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都要东侵俄国(苏联)? 重商主义对于后进国法国意味着什么? 广场协定 ,是否为美国刻意打压日本的阴谋? 全球化三十年,美国的霸主地位是否面临挑战? 横跨5个世纪,世界各国对于 铁王座 的争夺从未停止。表面上看,世界的发展是崛起的帝国以及它们之间的军事冲突,但本质上是开发经济资源以及积累财富的能力较量。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 中读联合国内权威经济、历史学者重磅打造的一部解读世界大国兴衰史的作品。从经济的角度切入,来解读整个世界近现代史发展与演变的驱动力,重现真实世界的 权力的游戏 。以国家作为线索,在同一阶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及大陆国家,来讲述其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总结出错综复杂的世界史、国际关系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揭秘500
二战前, 日不落帝国 的荣光已日趋暗淡,但一场 黑色黄金 石油的革命在二战的硝烟中悄然兴起,铸就了战后英国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书回顾了1940年以来石油塑造下的英国工业进程。二战推动了英国从煤炭大国快速转型石油帝国。二战后,依托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公司等石油巨擘,英国从海外各地汲取石油血脉,支撑起其工业的蓬勃发展。但而今,在脱欧、气候危机等的影响下,石油产业正从英国中心舞台淡出,同时一些地区正在经历去工业化。英国未来的工业经济将何去何从? 一部优雅而独特的英国能源和工业史。
《世界经济通史》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的代表作,内容是在慕尼黑大学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笔记汇编,阐述了他毕生关注的课题 资本主义的兴起。全书分别考察了前资本主义的农业、工矿业、商业及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经济导因与文化根源,探讨典型的日耳曼定居制度的传布、演变及其内容,也将日耳曼农村组织与苏格兰敞地制度、俄罗斯米尔(村社)土地制度、中国的井田制、印度的村落等做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崛起的原因,阐释对资本主义的全局性思考和宏观解析。被誉为 研究资本主义理论方面的经典读本 。
学术界以往更关注西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略了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参与到了18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本书以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出发,将视角投向亚洲,对比晚清福建武夷山与19世纪末印度阿萨姆邦的茶叶贸易,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更为整体化的故事,以说明中国以及更广泛的亚洲不仅仅是18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诞生的旁观者,这里的人民从一开始就参与并推动了遍布全球的资本积累循环,尤其是通过茶叶贸易。为我们理解资本的扩张、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殖民史提供了新维度的思考。 没有比这更近乎完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
如果不了解几个世纪前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如今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世界。 《重说工业革命的经济史》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 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分析析一个经济体如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开始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 《万国争先:次工业全球化》将工业化、全球贸易、殖民主义、生态环境、外交政策、战争中立等历史学家通常视为独立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深入剖析帝国、贸易、技术与战争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制造为王:发明、制造业、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全景式展现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科技发明、制造业、政治思潮、社会制度及国际格局。展现发明家、产业家的个人命运如何与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时代相互交织。
埃贝林教授以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为引子,比较与分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奥地利学派)对货币问题以及商业周期的研究;通过分析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和货币自由的探索者 劳伦斯 怀特、乔治 塞尔林以及凯文 多德,指出了一条从中央银行体制转变为未来自由市场的货币和银行体制的道路。他通过探索历史史实与不同理论的区别,寻找终结恶性经济危机的办法。他的观点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佳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维持中华帝国长期发展与有效治理的财政机制是什么? 从财政来看,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与西方相比有什么独特性?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财政动因是什么? 中国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商代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财政中国三千年》借用 财政 这条线索对中国史进行重新梳理,从钱粮收支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演变的规律,从中你可以洞察中华民族艰难成长的历史,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利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看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与力量所在。 除了叙述中华帝国财政制度的变迁,本书还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进行了重点探讨,例如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叶适、张居正 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运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在近现代,又有哪些思想主导了帝国财政的转型,民众行动对于财政转型乃
工业革命一直是经济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西欧商业扩张、工厂崛起、煤铁生产、劳动无产阶级化、工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全球传播的历史关键。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工业革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书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为基于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成为可能的全球互动之上的工业革命作出了解释。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比我们此前了解地开始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通过反思过去一代经济历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有关工业革命的Z新研究,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书是作者查默斯 约翰逊从日本国内体制和其核心决策机构 通产省的沿革及作用的角度分析的关于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 奇迹 。本书循历史进程,以实施产业政策的政府部门建立的1925年为起点,至1975年结束,通过通产省的沿革史及其间产业政策的讨论和博弈过程,阐明了该部门战前、战后在人事、组织上的直接连续性,终揭示出日本模式的四个要素:精干的公职队伍、保障公职队伍合法高效行政的政治制度、完善靠近市场经济规律的国家干预手法、具备像通产省那样的领航机构。
本书通过图解的形式展示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并结合丰富的各行业营销实例为读者介绍将行为经济学知识运用到商务工作、解释营销现象的方法。本书总结了适合商务人士学习,紧贴实际工作的行为经济学基本原理、助推理论、常见问题、成功营销案例、实际工作应用等,将精简的知识介绍和生动的图解相结合,以通俗、生动的方式讲解了行为经济学知识。本书便于行为经济学基础薄弱的读者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速学速记,并实际应用于工作中,也有利于对行为经济学知识感兴趣,或是想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参考。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叉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作者吴晓波近
全汉昇先生曾于1967年至1968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先后开设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与 中国近代经济史 课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权威名家,全先生在对中国自远古直至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征引了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并引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西方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大势,而且对明清直至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课程笔记整理而成,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本书围绕县域城镇化、乡村振兴、县域制造业、县域金融、 三农 问题、人才发展、城乡融合、县域治理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特色产业介绍,多角度解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科学诠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新方略,探讨如何聚合各种要素推动中国县域经济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
美国的商业发展就是一段从未停止与骗子角力的故事。 美国对于很多热情的支持者、精明的商人和彻头彻尾的骗子来说常常很具吸引力。对商业自由的崇拜使得区分激进的推销术和不可接受的欺骗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创新前沿时。与此同时,竞争压力往往迫使一些受人尊敬的公司也开始采用欺骗手段。欺诈成了美国商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书中,爱德华 巴莱森追溯了美国的欺诈史 以及从未停止的与欺诈的斗争 从P.T.巴纳姆时代到查尔斯 庞兹和伯纳德 麦道夫的时代。 从19世纪早期美国法律界支持的 购者自慎 出发,本书描绘了从镀金时代到新政时期,再到 伟大社会 时代,现代监管机构如何缓慢又零碎地发展,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它到达了近期的放松监管时代,放松监管带来了一连串代价高昂的欺诈问题,包括储贷危机、公司会计丑闻和近些年的按揭
这是一本普及人类文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税收历史的图书。 从苏美尔城邦时代到今时今日,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黄河流域。7000年来,向民众征税一直是全世界各个王朝和国家维持生存重要的方式。大部分战争爆发、权力更替都因税收而起;每一次科学进步、制度革新又影响着税收的制定。人类文明就在两者的斗智斗勇之中发展和推进。 在本书中,作者从全新的视角,跨越千年的时空,从人类文明萌芽开始到现代社会成形,用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关于税收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案例对世界各国的税收发展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折射出人类进步的艰辛和文明发展的伟大,是一部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优秀读物。
此书描述了印度自20世纪70年代至当前的经济发展图景,同时介绍了印度各方围绕国家未来发展的经济改革策略和措施正在激烈辩论的热点问题,例如:印度发展政策、科学技术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印度汇率管理机制、印度全球化以及印度其他经济治理等问题。 印度央行前行长比马尔?迦兰,基于扎实的研究、详实的数据与丰富经济管理经验,向读者展现印度经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本书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 国父 之一、开国财长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的经典报告,堪称美国工业化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引经据典,层层论证,既反驳了那种认为美国不应该发展工业的观点,又分析了美国发展工业所具备的优势与条件,还指明了美国发展工业应该采取的策略,回答了两个关乎美国国本的基本问题:美国要不要发展工业?美国要如何发展工业? 本书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价值。从理论上看,本书为美国发展工业所进行的辩护,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理论之一,影响到后来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成为经济学中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重要源头;从现实角度说,本书为美国发展工业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保护性关税、补贴、人才引进、奖励创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直到21世纪,仍能在美国的芯片法案、培育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政策中辨识出其基本内
20世纪美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但这也容易让人忘记一个残酷的事实,即美国也是糟糕经济政策的受害者。资源的严重浪费,经济刺激带来的大规模人员失业,国家欣欣向荣而数以百万的人却陷入贫困,社会保障计划终演变为严重的烂尾工程,等等。 美国的经济失误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在迈入21世纪的当下,依然会给我们不停地制造麻烦。有鉴于此,本书以成本 收益分析方法和公正评估方法为标准,通过案例解析的方式,选取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历史上的10大经济失误,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来龙去脉和根本原因,真切提醒我们对政府治理中的糟糕经济政策需要保持永恒的 警惕 。 本书同时交织着经济、政治和历史,因此,任何对经济史、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获益匪浅。
英国经济处于非常奇怪的矛盾状态:它既是世界上成功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欧洲落后的经济体之一。就人均GDP而言,它是领先的,但生产率水平却比发达经济体要低得多。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英国陷入经济衰退,作者认为英国的经济衰退并非因这一件事造成的,而是由过去2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在观察英国经济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作者邓肯 韦尔登探讨了200多年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采取的(或未采取的)选择,并揭示了这些选择是如何塑造了英国所有人所面临的结果和未来的。 本书讲述了从工业革命时期到2020年疫情期间,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如何相互作用的故事。皮尔、格莱斯顿、艾德礼和撒切尔等少数政治家成功地塑造了经济,但被经济影响的远不止政治。19世纪40年代的皮尔和科布登关于经济开放与主权之间的平衡的争论在英国退欧后重新出现。
18世纪晚期到美国内战前,正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美国建国后的半个世纪里,弗吉尼亚州一直主导着美国的煤炭交易;然而到了19世纪,宾夕法尼亚州快速崛起,成为美国矿物燃料的主要供应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弗吉尼亚州煤炭产业的迅速衰退。为什么两个拥有类似资源的州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书指出,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煤炭产业的发展极其依赖政府的支持,因此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政策会对煤炭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煤田靠近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生产的煤炭品种也更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这使得弗吉尼亚州的煤炭产业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然而,弗吉尼亚州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让当地的种植园主成了煤炭产业的主导者,整体政治氛围也更偏保守。随意、短视的采矿计划使得弗吉尼亚州无法满
本书重点从财政史和财政社会学的视角切入,紧紧抓住两条主干脉络,其中一条全方位地考察明朝时期国家在应对其核心财政相关问题,包括国营专卖、商业税、对外贸易、货币与消费等时,如何构建其财政制度和推行财政政策,以及当时的学界相应提出的意见和政策建议。本书的另一条脉络以商人群体为切入点,研究其在明朝财政制度下的角色和行为。两条脉络共同绘制出财政视角下以明朝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向现代化财政国家的转型之路上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本书适合高校科研院所财政经济学师生、税务机构负责人、财务从业人员,以及对于明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一部讲述大英帝国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历史书。主要内容为特许公司的起源,英国特许公司的发展历史,与英国的关系,及海外公司是如何掏空英国本土,最终令英帝国衰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