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筑夫教授是我国负盛名的经济史学家之一,系中国经济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与推动者,其论著深刻影响了四代学人,且今后还会深远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尤其经济史学界。 傅筑夫文集 (辑)共五册,具体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西周、春秋战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秦汉三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晋南北朝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隋唐五代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宋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是傅筑夫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作,从西周起,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两宋,论述了两千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演进、经济结构变迁的历程,以及就中国经济史的分期、一些重大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等提出了独具色、自成体系的一系列见解。其核心观点包括:(1)中国奴隶制度的
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 (编号:05AJL004)的*终研究成果。 全书采用宽阔视域、长期角度和崭新方法,对中国城乡市场在过去2500年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完整、立体地展现中国市场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活动及其规律,探讨中国市场长期变动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经济等主要因素的相互关联,勾画出中国历史上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的真实面貌。 全书共三卷,上卷论述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市场史,中卷论述明至清中期的市场史,下卷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市场史。
本书是新经济史研究经典著作之一。作者诺斯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书是一项解释性研究,一份扩展了的解释性梗概,而不是传统意义的经济史。它提供的既不是标准经济史的详尽无遗的研究,也不是新经济史的准确的经验性的验证,其目标在于为欧洲经济史研究提出新的途径,而不是迎合以上哪一种标准形式。它是新研究的一项议程。同时,它又是合乎传统的,因为它是以许多前辈的开拓性研究作为依据的。书中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试图改变从某一偶然的技术革新中去寻找发生产业革命的原因的偏见,而引导人们从现代所有权体系和社会制度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去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本书的核心观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作者的观点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很大的兴趣,在新经
梁方仲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史学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以现代统计学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利用地方志、档案、族谱、契约、文书等非正史资料研究“王朝制度和地方社会的学者最成功的一位”。他毕生追求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努力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论著,尤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最为精深,被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他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取材宏博,勤于笔耕,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其论著阐述精邃,论断周详,眼光超前,具有真知灼见。 《梁方仲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按论著的内容归类编辑成八册:册是《明代赋役制度》,第二册是《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第三册是《中国社会经济史论》,第四册是《明代粮长制度》(校补
梁方仲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史学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以现代统计学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利用地方志、档案、族谱、契约、文书等非正史资料研究“王朝制度和地方社会的学者最成功的一位”。他毕生追求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努力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论著,尤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最为精深,被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他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取材宏博,勤于笔耕,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其论著阐述精邃,论断周详,眼光超前,具有真知灼见。 《梁方仲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按论著的内容归类编辑成八册:册是《明代赋役制度》,第二册是《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第三册是《中国社会经济史论》,第四册是《明代粮长制度》(校补
据说,人的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通常会记住那些美好的东西,“遗忘”那些让人不愉快的事。《票证年代:统购统销史》又让那些令人辛酸的记忆被唤醒,只是,这记忆没什么温馨倒是颇有些沉重,而作者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架式又让人堵得慌。本书和其他研究农民问题的著作一样,再次证实农民在公权力施加之后的被动状况。而实际上,公权力到达基层之后被无限放大和滥用,决不止于统购统销政策,而几乎在所有农村政策上都有体现。
过去关于清末民初对外关系的研究,较少从中国为主体的国际化视角与具体个案来看待其重要性。《美国大企业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近世中国)》认为,自清末民初以来即和中国逐渐形成某种“特殊关系”的美国,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活动与中国的国际化息息相关,尤其是次世界大战前后更为关键。作者搜集散见于外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在枝叶繁茂的多元档案中,爬梳出清末民初美国华大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活动面貌,以期透过重要投资案的实证,考察中国实业开展过程中的内外因素,并通过这一中美交往历程,审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接轨。《美国大企业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近世中国)》由吴翎君所著。
《刺桐梦华录》是有关明代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著作之一。《刺桐梦华录》对承接研究中国地方史的长远传统的学者及学生,应该很有启发性。它的优点是在充分掌握那一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前此被忽略的一个切入点:即地方发展与外贸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一关节上,著者苏基朗为学界关注的中国中古商业史转折点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本书突出的特征和重要的意义是填补学科空白,具有学术领域开拓性特征。全书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和“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既有色彩斑斓的历史场景,又有宏观大背景中的历史线索及演进规律,史论结合,系统论述中国近现代工程转型发展、曲折前进、奋斗创新的历史,分析、总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科技发展、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规律。 全书内容丰富,援引了大量史料,适于对中国经济史、工程史、科技史、科学史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以各种奏折、随笔、地方志、账簿、贸易关系统计资料以及整理出的数值资料等为基础,论述了清朝经济环境(物价高低、赋役轻重等)的长期性变化;就不同的经济情况,对当时的经济环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思想进行了综合考察,通过物价与经济格局之间的波动,论证了不同时期人们选择不同经济观的历史必然性,在对物价的分析中以冀接近当时的经济模型。此外,有关小农经济的构造及市场的性质问题,书中也展开了讨论。从不可逆的发展阶段论的视角来探讨构成清人经济行为背景外部情况的变化形成本书的一大特色。
书稿深入研究了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内容包括官社经济体制的根基、官社经济体制下的田间佈置规划标准化体系制度、“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周代的村社组织、《周礼》中的官社经济体制、孟子井田为官社经济体制说、秦的官社经济体制、战国秦汉的“社”与“社”会活动、官社体制下的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
两个世纪前,地球上大部分土地要么归传统社会共有,要么属于君主或教会。工业革命使这种土地所有制模式成为历史,旧有的生活方式随之消失。私有产权观念的发展,使得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发生巨变。土地制度这种创造性同时也破坏性的文化力量从何而来?土地私有权的观念促进了市场经济与个人自由的发展。有些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则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详细的史料,清晰地记述了世界各国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英国股市在不列颠战役前便已触底;美国股市在中途岛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之前发生了大翻盘;德国股市在对苏联发动狂袭的同时达到了市值之巅……股市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都恰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个最伟大的转折点,不过,当时没有任何经济专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规律? 本书独辟蹊径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和股市变化之间的关系,作者极其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领导人的军事策略,同时也就股市变化反映出的战争形势,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也总结出了在动荡时期中保存财富的方法。 全球形势变化迅猛,战争风险时时存在,我们如何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利用“股市智慧”,使财产保值增值?相信本书能为你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书以各种奏折、随笔、地方志、账簿、贸易关系统计资料以及整理出的数值资料等为基础,论述了清朝经济环境(物价高低、赋役轻重等)的长期性变化;就不同的经济情况,对当时的经济环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思想进行了综合考察,通过物价与经济格局之间的波动,论证了不同时期人们选择不同经济观的历史必然性,在对物价的分析中以冀接近当时的经济模型。此外,有关小农经济的构造及市场的性质问题,书中也展开了讨论。从不可逆的发展阶段论的视角来探讨构成清人经济行为背景外部情况的变化形成本书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