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济简史》将自古以来的中外经济史划分为古代中外经济史、近代中外经济史、现代中外经济史和世纪之交的中外经济史四个阶段,整体阐述了世界主要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实绩、经济制度变迁、社会发展进步等。通过阅读《中外经济简史》,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
晋商纵横天下千万里,驰骋商海几百年,一度赢得 海内富 的美誉,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那么,晋商是如何兴起,如何从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他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实现了 汇通天下 的远大目标,创造中国商业史上辉煌的神话的呢?晋商历史耐人寻味,晋商文化魅力四射,晋商精神催人奋进!
我们这里所讲的买办主要是指为西方商人服务的人,他们大概起源于明代中期西方殖民势力东来,并在中国东南沿海从事商业活动以后。买办在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方面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经济角度来看,它们不仅帮助外商搜集经济信息、招揽业务,甚至帮助外商垫付资本、管理中国员工,在全心全意帮助外资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他们也迅速地积累自己的财富。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买办们在政治上也开始具有了话语权,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动,都离不开买办们的积极参与。 潘君祥和顾柏荣编著的《买办史话》即以时间为线索,较为详细地勾勒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买办发展演变的轨迹。
江太新和苏金玉编著的《漕运史话》研究的对象为中国古代漕运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漕运出现的原因、发展过程、历代王朝漕运概况;封建政府对经济区的建设,以及经济区人民为发展经济,保证漕粮提供所作出的努力;历代王朝为保证运道的畅通,所进行的治水凿河的活动。同时,还向读者揭示:漕运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对巩固国防、稳定社会秩序所作出的贡献。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既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又能使有志于从事漕运研究者获益,从而使此书成为广大读者的益友。
本书真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广告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的广告立法定规、执法监管的详细过程,讲述中国广告也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成为深刻的体验者和思想者,记录了中国广告业的风雨之路。
本书以江南造船厂140多年来历经的沧桑巨变为主线,试图把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兴衰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较完整的呈现了江南厂及船舶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字记载并给华夏文明以重大影响的事,更是不胜枚举。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先祖就崛起于天水一带。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曾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产生了李广、赵充国、金日辟、窦融、张芝、王符、马超、姜维等众多的英雄豪杰,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甘肃境内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批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
《世界经济史纲》是德国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最负盛名的经济学著作,西方知识界一直将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二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深刻审视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实质,为同一时代的两个思想巨人。 本书中,作者考察了从原始的农业组织形态到庄园制,再到前资本主义等各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作者重点考察了货币资本、公司法人、法人资本、企业资本、经理制、委托制、股份制以及卡孟达、坐商、汇票、股票、贴现簿记、证券等经济形态。同时。他还精辟地指出:这些都是次要的因素,只是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资本主义之所以只能发生在西方,地中海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外在因素,而由资本主义生产企业产生出来的企业家阶层。将追逐利润的市民精神演变成的资本主义精神,才是决定性的内在原因。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一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是新近修订更新的版本。本书分析比较了英国、美国和日本自工业化这前时期至今,尤其是20世纪的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发展变化,其中也相对较少地涉及了德国的相关、内容。由于企业的发展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而本书也关注企业发展同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同时,本书也就全球企业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颇具洞察力的观点:共性来源于工业化所产生的技术和经济的驱动力,而个性而来源于企业所在国环境——法律、政治和社会的规范以及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本书通过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发展的探讨,以及对劳动力和政府在上述四国的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评估,进一步突出了企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曼塞·G·布莱克福德曾任企业史协会会长,在哥伦比亚的俄亥州立大学讲授美国
1988年和2000年,作者曾两次到台湾从事社会调查,得到台北县芦洲市李严峰女士和杨莲福先生的无私帮助。他们把自己珍藏的契约文书供作者参阅引证,其情甚为可感。 作者所搜集到的有关台湾问题的民间天文书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大多未曾为人引述,特色显著。现存福建地区的民间文书,更多的是反映了福建与台湾迁移史中的两地关系;而私藏于台北芦洲的契约文书,大部分是现代著名爱国抗日将领李友邦将军的先祖及其家族的宝贵资料。我们从这批资料中,可以了解到李氏家族从福建迁移到台湾艰辛创业和报效祖国的历史足迹。 正因为如此,此书着重探讨的核心,一方面放在福建与台湾两地的民间关系上;另一方面,通过对台北芦洲李氏家族发展变迁史的个案剖析,进一步探讨台湾族人心系家国的深邃情怀。从这个角度探讨台湾社会经济史,或许对于推
本书以江南造船厂140多年来历经的沧桑巨变为主线,试图把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兴衰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较完整的呈现了江南厂及船舶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