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和哈佛毕业的高材生缘何放弃金融分析师工作投身教育事业?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至今共吸引了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它为什么如此大受欢迎?创始人萨尔曼·可汗阐述属于未来的教育理念——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现行教育模式已有200余年历史,可汗认为,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盛况空前的时代,免费、灵活、适合个体、全球共享的教育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本书中,他以“可汗学院”的成功为证,分析了当前教育各方面的缺陷和落后之处,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与高效的新概念。 当教育没有了贫富之分,课堂没有了年龄之别,实习没有了假期之限,当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而学习,教育才能最终达成其目标。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疫情暴露了经济体系存在的缺陷,比如产业链的脆弱性,也引发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加大了绿色转型的动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得益于科技进步,凸显了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性。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冲击更大,全球范围内贫富分化问题更加受到重视。疫后世界面临的不仅是重启,也有如何重构、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挑战。 中国处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五个关键词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意味着经济政策不仅追求效率,也重视公平,以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本书从橄榄型社会的目标与内涵、收入分配现状、市场机制、公共政策、投资含义等多个视角,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径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在高质量发展中
《高手身影:中国商业原生态实战案例》(和君咨询丛书)收录了和君咨询的20个典型咨询案例,并附有知名专家精彩点评。这些项目所覆盖的客户、行业和区域代表了中国商业原生态的各个层面、各种类型。对这些项目的所有诊断,包括背景、流程、知识、经验、数据分析、运作模式、解决方案和总结启示,是和君咨询的宅贵财富。作者认为,这些案例来自于中国商业的原生态,原汁原味,有品位、有深度、有性情,必将走进中国MBA&EMBA课堂和咨询业界,为中国本土的商学教育和管理咨询提供全新素材。同时作者认为,西方案例对中国商学教育的“一统天下”,是中国商业整体落后于西方的表现。作者坚信,只有当中国原生的商业案例和原创的商学思想征服了全球商学界的时候,才标志着中国商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最后胜利。
《商业模式的经济解释2》内容简介:商业模式如何不只依赖于商业直觉,而是系统化地进行设计并持续升级,《商业模式的经济解释2》将单个企业的边界打破,开创性地提出了商业模式共生体、商业模式设计工程学等新概念、新方法、新思想,使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有依据、有途径、有方法,更加系统化。书中不定性的方法,比如设计商业模式的原理和原则,还提出了定量的方法,例如基于商业模式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基于商业生态圈的“财务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无疑可以帮助企业家、创业者和管理者设计出更好的商业模式,获得企业的长足发展与成功。
本书是财务会计领域的“”教科书,其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内容详略得当,素材贴近现实,是学习财务会计人员的理想用书。 本书共15章,主要介绍了会计程序,会计循环,商业会计,存货,内部控制和现金,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负债,公司对股票交易、股利和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投资,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有很多旨在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公司案例和举例,章末配有大量习题。 本书可以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财务会计教材,还可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工作参考。
本书通过讲解会计具体业务及给出其所涉及的原始凭证,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建筑业企业会计核算及报表,书中呈现了建筑业企业涉及的各方面业务及具体核算方法。
《元宇宙与碳中和》这本书是本将元宇宙与“碳中和”等热议话题进行深入结合并分析的经济趋势类的通俗读物。 《元宇宙与碳中和》这本书围绕元宇宙、碳中和等热议话题进行深入分析,碳中和的发展或将为实现元宇宙提供能源支持,而元宇宙生态也或将成为碳市场的互通不可或缺的保障。 元宇宙是数字化、智能化高度发展下虚实融合的人类社会新形态,如作者所说,如今的元宇宙就像二十年前的互联网一样,是新一代的“互联网”,而现阶段的元宇宙主要是应用于游戏和娱乐产业当中。元宇宙的实现是通过高载能、高耗能来完成数据的可信交易,这其中沉浸式的计算所需算力耗能巨大,而通过现在我们所掌握的能源系统来实现是无法做到的。未来元宇宙的需求是否能实现,需要取决于能源的支撑,取决于碳中和事业的进步,更取决于人类能否发展出低碳的
作为会计学的一门课,《会计学/互联网 教材》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放的“会计观”,而不仅仅是学会并掌握会计循环的技术方法。为此,《会计学/互联网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除了遵循现有会计学入门教材的基本框架外,还做了如下一些调整。 ——将现有会计知识的存量,放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从经济发展推动会计发展的视角来理解会计方法以及方法背后所包含的思想; ——试图重新理解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从人类社会信任工具的角度来重构会计的基础理论,并力图以此来解释会计方法及其变迁; ——尽可能多地引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案例、事件,来说明会计方法及其所蕴含的基本思想; ——增加了关于“云会计”基本框架的简要介绍。
《审计组织协调技巧/审计技巧丛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审计计划、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阶段的组织协调技巧。共有63个技巧,每个技巧均包括“情景描述”“技巧分析”和“小结”三个部分。“情景描述”主要说明了审计人员在组织协调工作中面临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技巧分析”主要说明审计人员在组织协调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点、应遵循的程序或需要注意的事项;“小结”主要对组织协调技巧进行概括和总结。
本书是一本作者论文选编的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国有部门的利润率变动模式:1978--1997》、《需求、集中与中国工业企业的亏损模式:工业组织的视角》等。
《纵览中国经济:名家论改革》从时代的角度和改革的大局,对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当前中国经济改革面对的问题和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的使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前瞻性谋划。作者阵容强大,性强,起点高,视野宽,用严谨的表达、详实的内容,为我们呈现一部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主旋律图书。
《中国铁路40年》 主要记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的发展与改革的辉煌历程,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对中国铁路“走出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本书具体描绘了中国高铁、机车车辆、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既有线大提速等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史实,还讲述了铁路特种运输、铁路体制改革鲜为人知的故事,讴歌了中国铁路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铁路如何实现运输效率世界第yi?中国高铁如何实现运营里程世界第yi?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如何实现世界第二?这些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看图学预算会计》书用简明的语言描述专业术语,用图表的形式列示会计要点,注重实务操作,力求让广大读者以高效的方法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综合起来,丛书的特点如下:(一)重视实务操作。丛书以实际工作中的账和处理方式为模型,所举例子都是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业务,有助于学习者快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与技巧。(二)重点、要点突出,便于学习。丛书通过归集知识要点、重点的方式,以较短且易于理解的形式来描述长篇大论,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会计专业知识,又使得复杂的账务处理方式显得易学、易懂、易掌握、易操作。
1745年9月12日,瑞典东印度公司歌德堡号大商船满载来自中国的财宝,在抵达家乡海港时触礁沉没。200多年后,当人们开始大规模打捞歌德堡号时,一个重新建造它的计划也随之产生。今天的人们利用现代科技并且结合了古老的造船工艺,经过了十年的时间,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终于重新复制出了一条古色古香的帆船。这条新的歌德堡号将再次下水驶向遥远的中国。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生动的叙述,带你登上瑞典古帆船哥德堡号,一起去探索:二百六十年前,在瑞典通往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生的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研究》共分八章。章从欧盟农业资源、农畜产品生产、农业收入以及农产品贸易等方面对欧盟的农业现状进行了介绍,以使读者对欧盟农业有一个整体印象。第二章梳理了CAP从1962年出台到2013年改革(新一次改革)之前的历次改革。第三章对2013年改革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介绍了CAP两个支柱的三大主要措施;第五章介绍了欧盟各成员国在2014-2020年期间将如何执行直接支付;第六章回顾了2007-2013年的农村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第七章从CAP的视角、WT0视角以及0ECD视角3个角度,对欧盟农业的支持进行了评估第八章从关税政策、非关税政策、技术性贸易壁垒3个层面介绍了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格子左左的转型之作,《猫头鹰画家》,源于她给女儿的床头故事,一只猫头鹰画出了天地,画出了万物,却依旧感受不到快乐,终于它发现是因为它没有画出自己,于是它去给其他猫头鹰上色,让单一的自己和同胞变得丰富起来,让颜色在身上绽放出光彩,每一只猫头鹰都成为了独特的自己。 这本小书虽然说的只是一只猫头鹰的自我寻找之旅,可淡雅的色彩和适合孩子绘画的技巧也融入其中,孩子们每看一页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去观察,千变万化的云朵,五彩缤纷的叶子,深深浅浅的波浪,原来世界如此缤纷,那属于我的色彩又在哪里呢?答案在故事里,也在每一位妈妈的心里。
《中国乡村发现(总第7辑)(2007年12月刊)》一直坚守着“立足三农一线”的承诺。这份执著源于对中国乡村的深度关注与质朴情怀。作者既有身处一线、感同身受的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也有日理万机、公务繁忙的商贾政要;既有刚刚入门的大学生、研究生,也有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既有血气方刚、充满朝气的激情青年,也有洞透人生、暮壮伏枥的稀耋老者。他们的笔耕不辍,鞭策和推动着《中国乡村发现(总第7辑)(2007年12月刊)》朝着“没有,只有更好”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