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灵丘有机农业园区一期规划面积1185km2,包括南山区四乡一镇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目前我国面积大的相对封闭的连片有机农业园区,并不受行政区划限制,逐步扩大园区建设和影响区域,打造“山西灵丘有机农业园区”。灵丘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选择有机农业推进产业扶贫、持续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灵丘有机农业园区规划包括有机种植、养殖、加工等有机农业产业和有机社区、有机生活等14个系统,科学配置农业一、二、三产业,全面推进有机社区文化、教育、管理、金融等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推动农民脱贫、农村提质、农业增效的新路,努力把灵丘打造成为面向京津冀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特色城镇。
对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其目的在于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释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动因、绩效和过程,揭示其表现和潜存问题的实质,并对农地制度变迁的未来方向做出判断。基于这个目的,《新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希望通过对人民公社的土地制度的剖析,解释其为什么会缺乏效率。比较不同的农地所有制表现形式,揭示为什么要确立土地经营的家庭承包制制度安排。 分析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机制,力求建立有效率的土地作用权流转制度。
绿色农业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转化为特征,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 、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 标,实现生态、生产、经济三者协调统一的新型发展 模式。发展绿色农业,符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的绿色发展理念,它是引领农业发展方向和发挥比较 优势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推动 现代农业的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绿色农业发展研究》是笔者段景田、段博俊近 年围绕发展绿色农业问题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有74篇 文章,分四大部分,包括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农产 品安全、生态农业旅游。
《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研究:主要贸易国(地区)篇》汇集了几年来国际标准跟踪研究的成果,以我国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为跟踪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其农产品加工标准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等。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规范》是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共四部分。部分为GAP、HACCP概述,主要介绍GAP、HACCP概念及原理;第二部分为种植业的全程控制技术规范,包括种植业全程控制技术规范通则,以及茶叶、水稻、苹果、蔬菜生产GAP技术规范和速冻/切割蔬菜加工HACCP技术指南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家禽养殖与加工全程控制技术规范,包括家禽饲养GAP技术规范和家禽加工HACCP技术规范;第四部分为水产养殖业全程控制技术规范,包括水产养殖全程控制技术通则和罗非鱼、对虾、河蟹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指南。另外,作为附录,《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规范》还翻译整理了国外的GAP、HACCP等资料。
《中国耕作制度70年》系统分析了1961~2003世界农业和耕作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1949~2003年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并对1950~2003年中国耕作制度50多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全书通过大量数据资料、典型调研、专家走访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总结了1949~2003年全国及分区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预测方法,预测了未来15年全国和分区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创新与苏州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在对苏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苏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梳理苏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就背后的经验和做法,期望可以为全国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创新与苏州实践》分为四编。第一编为政策篇,主要是梳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让读者和基层实践者全貌性地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配套政策和重要意义;第二编为理论篇,主要是回答什么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六次产业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并以农业多功能理论为视阈探索性地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本书论述了火电厂班组基础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培训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及专业管理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论述了孙子兵法与班组管理,学习型班组的建立,NOSA五星系统,安全心理学,点检制、EAM系统,外出检修管理,后备人才培训,检修工时和材料定额,节能管理,色标管理,脚手架管理等。 本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内容精练、语言通俗易懂,可作为火电厂管理人员与班组工人的培训教材。
《场地分析:可持续的土地规划与场地设计》介绍了如何分析、系统地规划和设计一块土地。规划始于对地块的调查、讨论,并通过连续的步骤包括收集详细信息(物理属性),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包括使用GIS和CADD),创建映射、图形表示这些潜在的土地用途,并预想在使用的每个阶段中地块的发展状态。规划过程的关键是发展成功的、环境友好的地块和结构,维持周边环境的平衡,坚持以客户的定义利用土地。
《IA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由国际广告杂志社、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国际广告研究所编辑,以“留存历史见证、提供创意参考、搭建沟通平台、尊重广告产权”为宗旨,收藏中国年度广告作品。《IM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2004》是中国目前惟一同时收入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广告作品的年鉴,共收入广告作品503件,其中影视广告作品195件,平面广告作品308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研究》运用农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农业地理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围绕“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重约束下,我国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何走出这条道路”的主题,在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前提下,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本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农情,运用农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农业地理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突出分析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区域实现”问题,从而寻找适合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新的具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并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得到强化。本书综合运用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边界、边界效应、边境区位等的系统研究,揭示以上三者对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以及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机制、制度安排和组织特征等问题。并借鉴国外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案例发展经验,研究了我国参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发展途径。 《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在分析概括边界的本质和边界效应对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基础上,从企业集聚的角度重点论述了在边界效应转化过程中,边境区位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和企业两个层次讨论了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机制、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其特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农业不现代化,整个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又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添了活力,也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转型的动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念到行动,从政策到实践,从探索到模式。全景式描述了中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的动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选2019年广东省重点出版物暨“百部好书”扶持项目。
发现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性质不同的课题发现的途径可能会有不同。献阅读去寻找,而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中的,则主要依赖研究者深入社会实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来发现。晋蒙粮油故道这一课题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行业协会商会平话(第2集)》汇集了自《行业协会商会平话》(第一集)2007年初出版以后的评论、考察报告和部分在行业协会会议上的讲话。其中大部分曾经在中国行业协会商会网上发表。
本书介绍了不动产分析的基础经济学背景、影响不动产开发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动产投资个宗交易的经济原理。本书集中体现了以下主要的特色:,紧跟社会发展,观点和方法新颖。第二,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和简洁明了的图形来阐述不动产经济学知识,通俗易懂。第三,每章结束后都有习题和案例,便于读者加深理解。本书是美国房地产专业广受欢迎的导论性教材。
《低碳航运经济学》在将当前航运市场所需的低碳航运经济技术理论与国际上(UNFCCC、《京都议定书》、IMOMARPOL ANNEX VI)近15年来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等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政策相联系,运用经济学原理阐述了一门新的学科——低碳航运经济学的原理、构成要点、运用方法与实践经验。为航运公司、造船厂在成本投入方面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与实现途径。在上述基础上,《低碳航运经济学》提出船舶低碳设计的全寿命经济评估方案(EIO—LCA),对目前国际上所采用的节能设计技术与经济运行相联系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评价,最终给出低碳航运评估方法与可接受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