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论》被誉为近代以来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理论体系 的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被作为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是中国抗战国防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国防理论奠基之作,对中国的国防、军事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全书分为七篇,从国防经济、世界国防理论、中国传统国防思想、现代文化等角度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国防做出理论化与系统化的阐释。其主要论点是:,用空间换时间, 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 ;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他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除了《国防论》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蒋百里先生的《孙子浅说》《日本人 一个外国人的研究》等经典名作。
军事上的 小单位 是指以营、连、排为单位进行作战的部队。小单位战术(SUT)是一门成熟的艺术,利用小单位战术能够使作战团队充分发挥效能。本书基于多部英美陆军公开的小单位战术资料进行梳理、编撰,专*、系统地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和应用实例,让读者感受步兵小单位作战的魅力。 首先,本书通过分析各国现代战争中的实际战例,指出小单位战术对整体作战的影响,并总结小单位作战的基本任务、作战原则和各应用层面; 其次,本书通过大量图文示例来讲解小单位常用战术和技能,如战斗技巧与机动、实弹火力下的机动安*、进攻战术、防御作战方式、巡逻控制、战场行动标准程序、即时行动程序、战术车辆机动等,并归纳出相应作战要点。 末尾,该书在附录中介绍了测距卡的使用、火力支援协同方式、野战基础技能和战场急救要点,供读者参考。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是一套关于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在上世纪初组建及使用情况的历史科普丛书。《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讲述了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爆发的装甲部队作战经过。于上半年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则为大家呈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发生的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
本书以公正的视角、严谨的态度、流畅的文笔叙述了整部苏德战争史。书中主要描写了这场战争的始末,包括战前苏德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具体过程、战斗结果,这场战争对战后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并对战争中的一些经典战役或是阶段性事件进行了介绍,例如 巴巴罗萨 行动、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会战。除此之外,作者以苏德战争作为叙述主线,同时还介绍了诸如作战双方的盟国军队实力、轴心与同盟两大阵营对于这场战争施加的影响;这些内容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叙述主线、把握战争进程,也有利于他们对这场战争形成更为直观、立体、公正的印象。
本书是汉斯 罗特的孙辈对罗特在东线作战时所记3本日记的整理和翻译。 罗特隶属于国防军第6集团军第299步兵师反坦克营。1941年春末, 巴巴罗萨 行动开启,德军入侵苏联及东欧地区,罗特所在的师参与了之后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南部、基辅包围圈、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沃罗涅日、奥廖尔突出部等地的苦战。1943年夏,苏联红军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德军,德军被迫在整个苏德战场完全转入战略防御。罗特也于这一年消失在中央集团军群覆灭的血肉熔炉中。作者从德国士兵的角度,用细腻的文笔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警示后人和平的可贵。
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海岸的行动大获全胜,攻破了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德国大西洋壁垒,至此,盟军完全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从根本上决定了西线战局乃至整个战争。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德军司令部不愿相信盟军会在沿海地区发动入侵?德军的反击在哪里? 本书收录了盟军机*文件、军事科学研究、回忆录、各项重要调查等重要内容,评估了盟军利用间谍、游击队、通信骗局、巧妙安排的假情报才得以大获成功的欺骗行动,从德军视角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讲述诺曼底战役的真实情景,以及发生这些的原因。
本书是 闪击战之父 古德里安的战争回忆录,在这本回忆录中,古德里安借助自己的战时笔记和私人信件,以其担任军长、装甲集群司令、装甲集团军司令等不同职务期间的亲身经历,坦率、详细地描述了德国装甲部队的组建、发展、作战史及其经验教训,介绍了他率领德国装甲部队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行动,以及对法、苏作战的经过,并对第三帝国的领*人物和德军统率机关进行了评论。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共两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讲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即将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38-1945》将为大家呈现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中日两国装甲兵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历史。
在二战的舞台上,尤其是在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都大量装备和使用装甲列车执行作战任务,装甲列车迎来了其征战历程中的*峰时刻。德国是装备和使用装甲列车*多的国家之一,其装甲列车部队的规模仅次于苏联。本书是《战斗民族的钢铁巨龙:苏俄装甲列车图史1917-2015》的姐妹篇,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各类线图全面而形象地展现了二战时期德军装甲列车部队的面貌,尤其对德军装甲列车的装备细节和车组乘员的战斗生活有着细致的描述和展示。
曼施泰因以他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大量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重要决策的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聚焦于明初规模*大的皇权争夺战,剖析靖难之役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详细阐述了燕王阵营和建文帝阵营的军事博弈。本书从明帝国北伐大都并建立帝国北方防线开始,结束于明成祖三征漠北,涵盖元明在中原以北地区的区域争夺战,以及明成祖为弥补靖难对北方防线的破坏而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书中不仅*方位地展示了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军集团击败建文帝朱允炆百万大军的各场战役,同时也深刻阐述了元明战争与靖难之役的内在联系,解答了为什么明朝要在边塞分封诸藩,为什么要三征漠北等各种问题。随着战事的发展,双方的文臣武将也一一登场。
自战争爆发以来,隆美尔对自己从事的战役做了详细且生动的记录,他习惯每天晚上口述当天发生的事情,并在每次战斗结束后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些记录中的大部分,战后从各个藏匿地重见天日,由英国军事思想家利德尔 哈特牵头整理,隆美尔儿子曼弗雷德 隆美尔、德军将领拜尔莱因将军倾力参与,并*选隆美尔两百多封直言不讳的家书,汇编成本书。讲述了隆美尔在法国战场、非洲战场和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在法国负责防御作战的经历及他对现代战争中决胜因素的分析与思考,以及他作为军队指挥者在作为士兵楷模方面所做的努力,披露了沙漠之狐的内心世界,揭示出轴心国同盟还有希特勒的军队高层之间的运转内幕。
《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是二战期间德国陆军指挥官必学手册,是军事*上的重要学说表述之一。 本书以克劳塞维茨、毛奇、泽克特的传统为蓝本,表述了德国从事战争的方式,将一战中出现的武器(例如坦克、卡车、装甲车、飞机)有效纳入德国机动作战和战术灵活性的传统,毫无遗漏地收录了战事过程中指挥官职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指挥、进攻、防御、坦克战、化学战、后勤等)。从数个士兵的侦查行动、警戒工作,到整个部队的行军、进攻、追击和防御,再到空军、骑兵、装甲战车等的行动准则,甚至还包括化学战与其他特殊条件下的战斗。这些内容也使本书在出版70多年后,依然能带来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