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龙陵会战》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 中国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龙陵,其间还粉碎了日军 断 作战攻势,终于以硬碰硬的攻坚方式攻克龙陵古城,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以大兵团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实施攻坚作战并赢得完全胜利的全新战例。 《1944:腾冲之围》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
《国殇》一卷,记述自1931年 九一八 事变、1937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直至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将士在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英勇杀敌的详细过程,重点描述了战略防御阶段长城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晋中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次次空前惨烈的大会战,谱写出中国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奋起反抗、浴血沙场的民族壮歌。 《国殇》第二卷,讲述了中国抗战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向相持阶段的艰苦历程,重点记述从1938年10月到1943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重大战役,详细地描述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战役、浙赣会战等。歌颂了中国官兵顽强不屈、殊死血战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从日军发起的一次次 围剿 战、 扫荡 战和细菌战中,揭露出侵略者的凶残和罪恶。 《国殇》第三卷
锋刃器具起源于石器时代,之后,刺砍类武器登上了人类社会大舞台,不可或缺地陪伴着人类,一直到今天。该书收集全球各地 350 多种代表性军刀、匕首武器,介绍了匕首、短刀、刺刀的发展史 从埃及燧石刀到中世纪欧洲圆盘匕首、美国博伊猎刀、苏格兰高地匕首,到中东的双刃弯刀、印尼的波状刃短剑、波斯的华美匕首、日本短刀以及17世纪的塞入式刺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刺刀,附有出产年代、国别以及长度等详细资料。随着炼铁术的日新月异,军刀、匕首不仅越来越锋利实用,而且制造日益精细,堪称绝美的工艺品。书中配有2000幅精美图片,设计精良,制作华美。该书对军刀与匕首发烧友、专业收藏家和广大冷兵器爱好者来说,实是一部难得的军刀与匕首百科全书。
《DK火器百科》是一本全面讲述火器历史的图册。图书规格为8开,320页,40印张,128克铜版纸印刷,彩色精装。本书以博物馆陈列展台的形式,将火器的发展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从早期火枪到转轮手枪和狩猎步枪,带你追溯火器发展进程中的每一座里程碑。书中大量令人惊叹的特写图像,能让你近距离领略那些在历史中意义非凡的武器,观赏手枪、步枪、霰弹枪乃至重型火炮的一个个细节。同时本书还结合柯尔特、史密斯-韦森以及伯莱塔等世界著名品牌,向你讲述经历数百年发展的火器在世界各国的精彩故事。
锋刃器具起源于石器时代,之后,刺砍类武器登上了人类社会大舞台,不可或缺地陪伴着人类,一直到今天。该书为全球各地刀剑武器的总汇,收入全球400多种代表性刀剑武器,介绍了刀剑和矛的发展史 从青铜时代欧洲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初始的剑、古埃及的剑与矛、中世纪欧洲的长杆枪和突刺长柄武器、17世纪的马刀、俄国刀剑、日本武士刀、苏丹卡斯卡拉剑等,直至20世纪具有艺术气质和装饰意义的刀剑 且均附有出产年代、国别以及长度等详细资料。随着炼铁术的日新月异,刀剑不仅越来越锋利实用,而且制造日益精细,堪称绝美的工艺品。书中配有2000幅精美图片,设计精良,制作华美。该书对刀剑发烧友、专业收藏家和广大冷兵器爱好者来说,实是一部难得的刀剑百科全书。
本书为著名军史专家刘统教授的又一部军事力作,全面叙述1946-1949年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过程,全书分为六个部分,*部分从1942年伦敦成立联合国战争罪行审查委员会开始,叙述日本战争罪行调查的两个阶段以及战犯确认和逮捕的过程;第二部分分10章详细介绍十个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过程;第三部分为五个重要战犯和上海集体审判日军将领案的审判经过;第四部分介绍了四个重要涉外案件的审判;第五部分探讨了审判的相关问题;第六部分附录日本重要战犯名录和审判日本战犯统计表。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
本书梳理了美国军事体制发展的全过程,回顾了美国自殖民时期至今的军事体制的内容、特点、产生的背景及其对美国军事发展的影响。系统总结了美国军事体制演变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读者把握美国军事制度的特征,对美国军事制度的历史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汇集了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至2023年期间研究、重现这场战争的学术成果、文学作品、教学设计等著述和文章的书名、文章名、内容简介和封面等,是一部较全面反映130年来研究、展示甲午战争状况的工具类图书。
《中国兵学通史》(全七卷)对中国兵学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演变轨迹、主要特征、重要地位与文化影响等进行全景式的回顾、梳理与总结,重点考察与揭示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性兵学著作、诸子论兵之作、重大战争中所反映的兵学基本原则、四部典籍所蕴含的兵学思想要义及其对中国兵学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并对影响与制约中国历史上兵学发展的基本要素,如武器技术装备、军队体制编制、作战样式与战法、军种兵种构成与变化、军事训练与军事法规等烛隐甄微,胜义迭出。 该书是中国兵学探索方面的成果,为我国新时代军事理论发展和国防事业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借鉴。 分册简介: 《中国兵学通史-先秦卷》 白立超 黄朴民 著 先秦是中国兵学的高光时刻,为后世兵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 后先秦者,不能遗先秦 。 该
时至今日,坦克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然而其生命力仍然十分旺盛。在空地一体战理论指导下的高新技术战争,还没有发现任何新型武器装备在地面战争中可以代替坦克。现代化的坦克能在复杂的地面环境条件下,实实在在地完成突击作战、进攻追击、侦察和反突围以及坚守阵地等战斗任务,这就确定了在未来战争的地面战场上,由高新技术重新武装起来的主战坦克仍将是陆军的核心力量。本书正是以坦克在百年间的发展历程为主轴,从历史背景、技术剖析、经典型号介绍等各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为读者展示了坦克所走过的百年历程。
《战争论(套装1-3册)》是克劳塞维茨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该书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0部著作之一。在书中,作者在书中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本书作者叙述了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 摩擦 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土气的重要性以及对手一般战略的看法等。阐述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由历史概述、史料选编和附录三部分组成,收录了反映中国工农红军滇黔桂边区游击队活动的相关史料,包括革命文献、回忆口述资料、敌方资料,以及相关遗址、遗迹、遗物图片和大事略记等。
本书涵盖了光学测量技术的方方面面,包括光学测量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传统光学测量技术以及对未来光学测量技术的展望。首先概述光电测量技术;然后分别针对大尺寸零件、中等尺寸零件以及微小尺寸零件的测量介绍相应的激光跟踪技术、位移干涉测量技术、相移技术、便携式测量技术以及基于干涉的显微技术、基于聚焦的光学测量技术;最后,介绍先进光学显微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本书可作为从事光学测量技术工程师的入门书,也可作为光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书。由于本书中的各个章节之间相对独立,针对特定知识的阅读,只需要阅读相应的章节即可。
帕特里克·比尔特让是Vencore公司支持国家侦察办公室的高级首席系统工程师。在此之前,他是BAE系统情报集成局的高级任务工程师,是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基于活动的情报能力实施的主题专家。比尔特让博士在BAE系统公司中担任过多种角色,包括地理空间情报数据自动化“管道”处理的初始概念的开发、多源情报数据发现和关联,以及与图论相关联的对象关系。比尔特让还领导了一项预测研究,研究2050年对情报界的影响。 在加入情报界之前,比尔特让博士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工程师和研究生研究员。他的研究工作将机器学习与飞机设计能力相结合,同时优化远程轰炸机的战术和技术。他是高维多学科设计优化、统计可视化分析方法和基于能力的贸易研究的专家。比尔特让获得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学土、硕士和博士学位。他获得了国防科学与工程
《元帅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的决定,由传主生前所在最后单位组成编写组编写,是国家权威版本。传主是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共8册。传记编写组多历经十余年,采访传
时至今日,坦克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然而其生命力仍然十分旺盛。在空地一体战理论指导下的高新技术战争,还没有发现任何新型武器装备在地面战争中可以代替坦克。现代化的坦克能在复杂的地面环境条件下,实实在在地完成突击作战、进攻追击、侦察和反突围以及坚守阵地等战斗任务,这就确定了在未来战争的地面战场上,由高新技术重新武装起来的主战坦克仍将是陆军的核心力量。本书正是以坦克在百年间的发展历程为主轴,从历史背景、技术剖析、经典型号介绍等各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为读者展示了坦克所走过的百年历程。
在人类文明史中,每一个民族的战争史都是其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不断的征战中,集精神、智慧、技术、财富于一体的武备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阶段武器的制作水平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最为突出的标记,它们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书作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通过对古籍史料的研读,并结合相关的绘画、雕塑,以及历代出土的甲胄实物和诸多收藏家的藏品进行反复考证,归纳出了跨越三千余年的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脉络,对代表性的甲胄装备做出了细致的描述与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