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海岸的行动大获全胜,攻破了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德国大西洋壁垒,至此,盟军完全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从根本上决定了西线战局乃至整个战争。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德军司令部不愿相信盟军会在沿海地区发动入侵?德军的反击在哪里? 本书收录了盟军机*文件、军事科学研究、回忆录、各项重要调查等重要内容,评估了盟军利用间谍、游击队、通信骗局、巧妙安排的假情报才得以大获成功的欺骗行动,从德军视角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讲述诺曼底战役的真实情景,以及发生这些的原因。
本书收录了步兵班排级单位的编制、战术和相关条令,详尽介绍了步兵班排步兵武器与装备在新世纪的发展。本书内容以美国陆军部陆军司令部(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颁布的2016版ATP 3-21.8, C1版《步兵排和班》为蓝本,辅以其他美国陆军公开资料,将利用地形图与实地示意图配合的方式直观展现步兵战术,图文并茂,逻辑思路清晰,文字描述流畅,有助于读者了解新世纪的战术演进与发展。
1942年8月开始,德军以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攻势。随着苏德双方的增援部队不断涌入这座城市,战斗的惨烈程度也不断升级。到11月中旬,德军以巨大的代价将苏联守军逼退到伏尔加河西岸的狭窄地带。接着在11月19日,红军发起 天王星行动 ,目标是受德军第6集团军保护的、位于侧翼的罗马尼亚军队。当装备落后的罗马尼亚军队被攻克后,第6集团军就被切断和包围。 希特勒决心守住斯大林格勒,禁止第6集团军突围,并坚持采用杯水车薪的空投补给方式。直到1943年2月,在没有食物和弹药的情况下,大约91000名饥肠辘辘、满身虱子的德国人投降了。 在这场持续五个多月的残酷的战斗中,苏德双方的损失都令人瞠目结舌,苏军有近50万人死亡,还有超过65万名病人或伤员。作者以其*特的风格记叙了战争的进程,并通过当时的德国人的话语,揭示
本书是一名德国无线电报务员的回忆录。 埃哈德 施泰尼格尔的家乡位于苏台德地区,在他应征加入德国国防军之前,战势已经迫在眉睫。1940年10月12日,他揣着征召通知书前往贝劳恩,加入第21步兵信号预备连,在那里完成了为期六周的基础训练,并接受了无线电报务员培训。1941年2月,他被调往东普鲁士参与了 巴巴罗萨 行动。作为战斗激烈地区的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他经历了波罗的海及其岛屿的争夺战,以及通往列宁格勒的沃尔霍夫河和拉多加湖的激烈战斗。 之后,他以生动而富有戏剧性的文字描述了德军在爱沙尼亚、库尔兰和东普鲁士的撤退,在布拉格东南部的投降,以及他在西伯利亚的囚禁生活。1949年10月,精神崩溃的施泰尼格终于返回德国。 施泰尼格尔对战斗无甚热情,所以在这本回忆录中,他更细腻地描述了二战中德国士兵的日常生活,以及自己作
本书收录了《解放军报》围绕智能化战争刊发的70余篇文章,对当前战争形态的演变、智能化战争的制胜机理、“混合战争”、认知域作战、无人作战与反无人作战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有助于广大读者对智能化战争形成全维系统的认知。
《意志的胜利:战斗研究》是军事理论家阿尔当 杜皮克上校的遗作,与传统的军事学派不同,杜皮克另辟蹊径地从精神方面入手,主张研究战争中的 人心 。在研究中,杜皮克注重分析实证,他相信只要分析士兵过去的行为,从中收获充足的证据,就能预见他们的未来。因此,他搜集了大量战争中的细节,进行审慎的分析,还曾创造性地设计过问卷调查,邀请同僚们详细作答。 为从本质上研究战争中的人心,杜皮克选择从简明清晰的古代战史开始其研究,并在1868年著成小册子《古代战斗》;随后他继续从事近代战斗的研究,不幸在有生之日并未能完成。他的遗稿和大量笔记由他人整理为《近代战斗》,与《古代战斗》合为《战斗研究》。于1880年出版成书。
《血色要塞:普热梅希尔之围与欧洲浩劫的降临》一书讲述了一战东部战 关键的战役——普热梅希尔战役的始末。1914年9月,俄国军队包围了普热梅希尔要塞,这是奥匈帝国抵御入侵 重要的堡垒。在六个月的时间里,面对风暴和饥饿,奥匈帝国孱弱的守军进行了激烈抵抗,阻止了俄国人快速胜利、进军中欧的企图。作者基于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这场重要战役,并分析了该战役对一战局势以及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数量和物质因素必然会对战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吗?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但斯蒂芬 比德尔质疑了这种说法,并在本书中系统考察了兵力部署是如何与物质因素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战争结果的。作者强调了运用现代军事体系的必要性,认为兵力部署在现代战争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进入20世纪后,其帮助军队在致命武器下幸存的作用日益凸显。 比德尔指出,技术变革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取决于兵力如何部署,仅仅关注物质力量会有犯下重大错误的风险,对政策和学术研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作者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本书的观点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验,得出的结论则挑战了大多数固有理论,包括对军事革命的期待,国际关系学科的主流看法,以及军事史领域的正统解释。
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是一个全新的法治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要“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包括依法治军作出了重大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是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战略支撑,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防法治一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的理论专著。全书作者丛文胜围绕党的强军目标,深刻分析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总结了国防和军队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的时代特点和规律,研究了宪法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中的地位作用,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国防和
海洋对国家的重要性是一点点显露出来的。 想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地中海海盗最多是让罗马帝国陷入缺粮的麻烦,尚还动不得罗马帝国的筋骨。但到后来,当西班牙的舰队惨败给大英海军之后,西班牙的风头也被英国盖过。在大航海时代,海洋的控制权和殖民地利益紧密相关,海战的结果完全可以决定若干块殖民地的归属。当西班牙失去了海洋优势,它就不能阻止其他国家去建立殖民地。而赢得了战争的英国,则可以大摇大摆地开始对世界各弱小地区进行殖民侵略。 工业开始了,打惯了海战的欧洲国家已经不满足于既有的殖民地,它们瞄上了东方那些庞大的陆地帝国,并开始了对这些帝国的海上进攻。那些对海权知之甚少的陆地帝国,不管曾创造出怎样的辉煌,都落花流水地败下阵来,从此开始了被侵略、被殖民、控的命运。 时机不等人,错过了靠海洋崛起的
谁能准确把握未来智能化战争的制胜规律,谁就能在下一场战争中赢得先机。本书作者长期在相关领域工作,实践履历丰富,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伊朗、以色列等国家的有关技术与武器装备入手,系统性地对智能化战争进行了历史根源追溯、发展趋势判断、制胜机理挖掘、作战样式探寻、支撑技术研究、应对措施梳理,同时也对初具智能化特征的典型战例进行了剖析,便于读者研究理解。本书既能启发专业读者思维,也能为广大军事爱好者提供一本不可多得的专业指南。
《军事力量的非战争运用》主要从硬实力的“软运用“、军事力量功能的拓展、军事力量非战争运用的方式等十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何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军事领域里的这种新现象?怎样理解军事力量非战争运用的基本含义和主要方式?如何谋划和指导这些“战争以外的军事行动”?毫无疑问,这已经成为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回避的重大战略问题。
苏联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设计的庞大的苏 -27 战斗机家族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至今已有 40 余年,历经几十种改型,直到今天也是许多国家的主力机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飞机能让那么多国家情有独钟?此型飞机性能如何?又有多少改型 呢?本书以时间线推进介绍飞机型号的同时结合故事、趣闻等诸多方面,详尽介绍庞大 的苏 -27 飞机家族。书中精美 CG 效果图为作者原创作品,多数图片首次公开与广大读 者见面。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系统介绍苏 -27 飞机家族的书籍,可供广大军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