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一支维护了清王朝统治,但也给清王朝带来隐忧的湖南地方武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无力抵御,不得不命地方官员筹办“团练”应对。儒生出身的曾国藩借机打造了一支以儒家学说治军、用乡土观念维系的、凶悍敢战的私人武装——湘军。湘军将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彭玉麟等人的军政活动为晚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他们无法社会病症。知名学者龙盛运用丰富的史料论述了湘军从咸丰三年(1853)建立发展到光绪四年(1878)被裁撤的全过程,对于湘军产生的社会背景,湘军发展的内在原因、外部影响,湘军的规章制度、后方基地、军饷状况、将帅与幕僚、战略战术,特别是与满族贵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博深入的研究,可谓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湘军全史。湘军崛起打破了满汉权力格局的平衡,重新塑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兵为
全书分五部分,呈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结构。部分直切正题,以“中国海权”概念为全书论述展开的起点;第二、三、四部分从历史纵座标和现实横座标论述中国海权的定位,从中可看出海权之于中国发展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五部分回扣“中国海权”正题,提出21世纪上半叶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构想。附录选取了作者的一篇讲演和一篇对作者的学术专访。前篇作者提出已融人世界的中国不能不考虑“治理世界”及其能力塑造的问题,后篇反映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论、学术主张及学术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中国海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本书为一部关于晚清历史文化的学术普及性读物。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反思晚清时期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与挫败。全书.史料、案例丰富,书中征引大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郭嵩焘等晚清重臣名流的文字,凡有所论皆言之有据;给读者全景展示了曾、左。李等晚清人物对中国军事技术近代化推动及其局限。全书涉及的议题鸿富,话题多元。书中对晚清时期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与挫败、晚清中国军事工程技术衰落的原因、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当代价值、近代湖湘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力量等议题都做了深入剖析,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晚清军事近代化和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与过去的帝国史研究往往集中于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领域不同,何伟亚受到福柯的启发,另辟蹊径,重点探究英国的印度军事资料,尤其是英属印度陆军军事情报部门在1880年至1940年间制作的路线书和军事报告。这些由战略、地理、政治和民族等信息组成的情报,不仅仅形成了针对东方殖民地的帝国战略,而且也塑造了干涉的对象——亚洲本身。作者通过情报重构了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基于信息系统以及军事知识的安全制度,探讨了这一安全制度与帝国维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由此展开分析了英国在全球,尤其是在亚洲地区的殖民扩张和侵略以及与俄国的“博弈”。
《风范——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开国将帅轶事的力作,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与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戎马倥偬的将帅们人生最华丽的篇章,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研究人民军队光荣历史的经典读本。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挥兵麈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建设祖国,他们率先垂范,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与繁荣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新中国开国元勋。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本书以纵深的历史感、权威丰富的史实、生动的笔触、史论结合讲述被人称为“生命线”的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100年的传奇历程,生动阐述孙中山、、、、、习近平政治建军思想,挖掘我军政治工作原则、制度、重大事件、重要文献产生、发展的逻辑脉辂,寻根溯源弘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正本清源重树政治工作威信,用故事的语言告诉人们:革命的政治工作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人的生命一样,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新四军部署的暗战,始于组建之初,既有派出去执行潜伏、策反的传奇,也有顽方、伪方甚至日方打进来而被锄保战线成功侦破的故事。本书是在当事人及其亲属的口述及相关回忆文章,相关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写就的,呈现的是新四军各师、华中各战略区即各根据地的锄奸保卫工作的真实记载与细节,从新的角度、多个侧面呈现了新四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
本书为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延伸之作,深度呈现了两魏周齐争霸中的“河东地理枢纽”。作者首先梳理了秦汉魏晋时期河东政区的演变,明确了“河东”这一地理概念的范畴,论述了河东(今运城地区)在经济、地形、水文、交通等方面的区域特点。在此基础上,系统考证了河东政区内郡县、城戍等的沿革与兴废;从战略地理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东、西魏分裂时的政治形势,并以河东的军事争夺为重心,梳理了北朝后期东西对抗的战争历程。其间君臣将相斗智斗勇,奇谋迭出,壮举不断。对于沙苑之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地区的历次反攻、西魏北周东征战略的特点及其调整、周武帝平齐之役过程与胜利原因等,皆有精彩分析。 两魏周齐政权隔黄河对峙,河东正是双方施展韬略的中心舞台,对宇文氏和高氏来说,河东
影视剧中常见的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使观众对战争神话产生无尽的想象,但其中传达的古代军事信息并不一定准确。本书正是对中国历代著名战争的全方位真实解析,精选从先秦到清代的十三场经典战役,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与军事理论,解读决定战争胜负的多重因素与细节——兵种、装备、兵器、战术、后勤、地形、阵法等等,还原古代战场实况,廓清后世演绎的兵家传奇。本书尤其关注中国古代政权间的竞争压力对军事革新的推动,梳理古代武器与战术的历次进化,是古代历史文化爱好者与军事迷不可错过的一场盛宴。
本书是沈如峰对自己1946年3月至1950年1月随军生涯的真实记录。他用近似白描和略加文学修饰的笔法,记录了战争概况、敌我态势、战斗片段、行军过程、战地生活、民情实景,以及有关政治工作和军心士气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真实呈现了沈如峰从一名学生到老师、记者、军队干部的成长过程。 本书的另一条线索是沈如峰与未婚妻王萍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两人从短暂相聚到长期分开,开始多年的通信、寻找,战火纷飞的年代互相安慰、体贴,其中不乏革命者的浪漫与温馨、坚定信念与追求爱情的统一,温情与温暖,感人肺腑。 本书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有助于当今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是一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作品。 本书通过图片影像方式集中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主题图书,内容精心选编自新华社公开播发的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珍贵历史照片或资料图片。全书把握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总基调,通过新华社独特、权威的历史资料图片百余张,加以精心编排整理,分为七个部分,展现了解放初期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并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场景。同时,本书还重点收录了志愿军英烈图谱、与战争相关的文艺作品、文物遗迹等图片,呈现对抗美援朝战争的铭记,阐释了鉴往知来的现实意义。
作为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纲领性总结,《民主的模式》自1987年初版后在政治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誉为“民主理论的之书”,于1996年和2006年经过两次修订再版。呈现读者面前的这个中文本是根据2006年英文修订版本再次翻译出版的。 修订版根据近十年来全球政治的重大变化作了广泛而重大的修订和更新。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者增加了“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一章,对有关民主问题的学术成果作了系统阐述和评论,从而将民主讨论从仅仅关注怎样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引向如何改善公民参与质量的问题上来。毫无疑问,探讨民主问题的这种新视角和新观念,对于中国知识界深刻领会民主的含义以及中国探索民主化的新路径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将有关民主理论发展线索的清晰勾勒与原创性的深入的学术阐释相结合,相信将使关心政治、政治
本书利用简牍、官修史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着重探讨了先秦至清代历史中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军事机构、军事理论和战争文化。关注中国古代史不同领域的学者重新检视了军事与法律、政府、史学编纂、艺术、哲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并将军事文化和文人文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展现了长时段历史中两者的互动。一幅中国古代战争与社会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科学人对抗权力政治》是摩根索流亡美国(1937)后发表的本英文学术著作, “这本书确立了现实主义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但是,这本书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许多观点都可以在此书中找到最初的阐述。现实主义的批评者认为现实主义对权力的强调,鼓励了国家去追求权力,这最后导致了国际社会冲突不断。恰恰相反,摩根索认为现实主义对权力现实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提出的和平纲领也更有望实现和平。 长期以来,两种情绪决定了我们文明对待现代社会的态度:对以现代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力量会解决我们时代所有社会问题的信心;对科学理性解决社会问题一再失败的绝望。《科学人对抗权力政治》作为阐述政治现实主义的重要奠基性作品,展现出为什么对科学救赎力量的信仰是错置的,指出这种信仰是如何在政治和哲学思维中兴
《迫害与写作艺术》这个书名与1935年施特劳斯在德国出版的《哲学与律法》的书名有某种联系一一施特劳斯在序言中说,这本文集要探讨的仍然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如果 “律法”意味着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秩序,那么, “哲学与律法”也意味着哲学与政治共同体的关系。“迫害”显然是政治,但“写作艺术”等于哲学吗?恐怕未必。但值得我们 思考的是:哲学必须讲究“写作艺术”吗?如果必须,又是为什么呢?显然,“迫害与写作艺术”比“哲学与律法”更为明朗地挑明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我们需要问:为什么哲 学的写作艺术关系问题至关重要?一一眼下这本小书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学者们通常认为,社会运动研究和政党研究互不相干、截然不同。事实上,二者深深地交织在一起。社会运动常常塑造选举竞争和政党政策,甚至能导致新政党的出现,同时,政党和政治活动塑造社会运动的机遇、人员结构和结果。在很多国家里,选举民主制本身就是社会运动的产物。本书考察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运动和政党政治之间的交互作用。本书揭示出,在对美国公民权运动、新左翼、捷克斯洛伐克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墨西哥人争取民主的斗争以及其他种种事件的研究中,如若忽视政党政治和社会运动之间的紧密关系,就不可能理解这些事件。
2003年3月20日,随着美英对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许多人从媒体上越来越多地认识了“震慑”一词,知道了美国有一个以退役高级将领组成的“迅速制敌研究小组”,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两位人物就是哈伦·厄尔曼和詹姆士·韦德。但是,开战之后不久,厄尔曼将军就大声疾呼,媒体对“震慑”理论的理解完全搞错了。其实,从2002年下半年美英等国准备“倒萨”战争起,“震慑”一词就被媒体炒得火热,开始时有以包括美国《纽约时报》在内的几大报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