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是一本以原创3D绘图为主要展示手段,介绍中国古代兵器的科普类图书。本书以史料和出土文物为基础,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场上常用的冷兵器和原始热兵器。冷兵器包括枪、矛、戈、戟、刀、剑、斧、钺、锤、鞭、锏、弓、弩等攻击性兵器和甲胄、盾牌等防护性兵器,原始热兵器则包括从宋代开始在军中流行的各种燃烧类、爆炸类、射击类火器。本书不但阐述了各类兵器的诞生渊源、发展沿革、性能特征等,还复原了大量只存在于兵书记载而未有实物传世的兵器,力图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兵器体系,清除小说、评书和戏曲带来的误导,还原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原貌。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由历史概述、史料选编和附录三部分组成,收录了反映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活动的相关史料,包括革命文献、回忆口述资料、敌方资料、报刊资料,以及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队组织序列,红军游击队的遗址、遗迹、遗物和大事略记等内容。这些史料是红军历史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游击队指战员革命精神的深刻诠释。
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是一本历史军事地理著作。什么是历史军事地理?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军事地理学研究军事与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人文地理的一个分支,也是军事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对指导军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古代的军事地理是更好地认识当代军事地理的重要条件,因此,历史军事地理又是历史地理学,也是军事地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篇章。”(史念海《河山集·四集·谭其骧教授序》)饶胜文同志的这本书所论,是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虽然不是对古代军事地理作详细的考察,但其性质是历史军事地理著作,自无疑义。本书是一本历史军事地理著作。政治兴亡常与军事成败相关,而地理又与军事密切相关,故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上历代兴亡
在人类文明史中,每一个民族的战争史都是其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不断的征战中,集精神、智慧、技术、财富于一体的武备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阶段武器的制作水平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最为突出的标记,它们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书作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通过对古籍史料的研读,并结合相关的绘画、雕塑,以及历代出土的甲胄实物和诸多收藏家的藏品进行反复考证,归纳出了跨越三千余年的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脉络,对代表性的甲胄装备做出了细致的描述与讲解。
大纵深战役理论是苏联在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创立的一种军事理论,这种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经受了检验,为苏联赢得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苏联和俄罗斯,这一理论并未有以专著的形式传播开来,众多这一理论的创立者只是写了很多文章、条例加以阐述,仅发表于多科书刊杂志上。为了便于人们了解、学习这一军事历史上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出版社特组织有关人员,收集、筛选、翻译、整理成比较系统、完整反映这一理论的专著,供人们学习研究。
《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是关于阶级概念的理论讨论和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及其分支进行的系列广泛的比较经验调查相结合的范例,把有关论题贯穿在一起的不是某个带有普遍解释对象的令人关注的事物,而是一个普遍的解释性因素,这本著作探讨了四个宽泛的主题,阶级结构及其变迁,阶级边界的渗透性,阶级与性别以及阶级意识,具体经验研究包括诸如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工,管理权力中的性别差异,阶级结构中的友谊网络,过去20年中美国自我雇佣阶级的扩大,以及国有部门与私有部门雇佣的阶级意识等不同类型的论题。后,本书对研究结果在证实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传统的某些预期和形成挑战性的意外发现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估。
《习仲勋论统一战线》收入了习仲勋同志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八九年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讲话、报告、文章等一百零八篇,除选自《习仲勋文选》和《人民日报》等报刊外,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习仲勋同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倾注大量心血,长期致力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确、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港、澳、台、侨等方面的工作,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习仲勋同志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的重要理论观点,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权是现代政治学、法理学、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公法的一个核心概念,说起主权不能不提博丹、不能不引用博丹《主权论》的宏文。博丹的《主权论》是政治学与比较公法的集大成者,其理论精华尽显在本书所选的四章中。这四章是博丹著名的主权理论的凝练,通过它,我们可以管窥博丹在国家问题上的哲思,也正因此,《主权论》才成为欧洲政治思想演进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不朽华章。博丹的主权理论包含了对至高无上的的界定,对范围的划分和对主权功能的分析,这就使公法成为一门有严格科学规范的学问,使得对国家理论的研究能够更加系统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