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 外国观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战:美军观察组延安机密档案 系列丛书之分卷,以国共关系为主线,共收录档案文件70 余份(美方报告及所附材料合计为1 份文件),悉数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文件以美军观察组到访延安前后搜集翻译的中共报告、报刊文章、宣传册、电台广播整理稿及相应的分析报告为主,也包括一部分美国驻重庆大使馆在观察组成行前搜集的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多由观察组成员搜集、整理,由美国驻华使馆、战时新闻署、美国新闻处等机构负责翻译,经驻华大使馆递交美国国务院。此外,该卷还收录了一批由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外国广播情报服务处整理的《远东电台报告》中与中国相关的部分文件。该批文件主要为(但不限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外英文广播记录(例如1944 年8 月29 日首次监听到延安电台英文广播即将开播的记录)。总体而言
书写劳动人民,是延安文艺人民性特色的体现与彰显。本书聚焦延安时期文艺作品对劳动人民的书写,通过研讨延安文艺作品中劳动人民形象范式的典型性塑造、叙事主题的整体性把握以及审美风格的形成趋向等,具现了延安文学 特色的人民文学的历史意义与美学价值。书稿从多角度切入,以人民的立场、人民的故事、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舞台以及人民的声音为立足点,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方面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展现了延安时期文学繁盛的创作面貌。
中国古代军事斗争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战争主体的古代军队是如何构成的?如何进行训练的?他们又是如何打仗的?很多读者只能从影视作品中获得一些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片面知识。本书试图还原中国古代军队的真实面貌,揭示中国古代军队为众多读者所不知、所不熟之“秘”。本书从士兵入伍讲起,详尽阐述了士兵的训练、将帅的选拔、作战所用的冷热兵器、安营扎寨、粮草运输、防疫治病以及兵学理论等诸多问题。本书语言简练生动,资料翔实,对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读者和军事迷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的主要策略。1937年在北平粉墨登场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来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是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在关内扶植建立的伪政权。华北伪政权在协助日军巩固殖民统治秩序和扩大侵略等方面曾起过极为恶劣的作用。本书以华北伪政权的兴亡为主线,对该伪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进行了比较系统地阐述,勾勒出该伪政权的演变情况,剖析了其汉奸理论的性,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材料和新事证,进一步揭示了日本殖民统治的欺骗性和暴虐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统政治优势,但今天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年代,它给人们留下了亲切的面孔和难以割舍的情怀;陌生的是,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逐步转型的今天,这个传统优势似乎悄然地离我们渐行渐远。从人们对日益杂乱的精神家园守望的无助和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漠视,更多的人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必须艰难启程了。 当作者真正思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才能走向现代性,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触及了一个至为复杂的领域,这不仅是多学科的研究焦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尚未占领的高地。直到再深入下去才发现确有“读天下书未遍而信口雌黄”之嫌,由此感到惴惴不安。这正应验了布莱克进行现代化研究的感触,“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
本书结合微观与宏观两种研究视角,围绕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书中结合信息技术采纳、电子政务、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理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环境的信息技术采纳综合模型(ITAIM),并应用于电子政务系统采纳的实证分析,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书中还从战略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定位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分析成果建立微观的政府部门信息技术采纳研究与宏观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研究间的联系。书中多角度的分析对从学术研究视角全面理解电子政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所裨益。 本书可作为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传播学等领域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关注电子政务及相关实证研究的阅读参考,也适合作为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管理者和实践者思考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问题的参考读
在中国历史上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此后中国便进入大规模变革的历史时代。
本书从逻辑演绎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政务公开和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探讨,试图证明政务公开对于现代政府的存在和运作的基础意义,并探求政务公开在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各种积极的功能。 全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如下:部分,着重对政务公开和政治发展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通过明确政治发展的内容、目标和途径,梳理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之间的互动联系,进而提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论假设;第二部分,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历史上关于政务公开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论述,并考察了政务公开的相关做法和历史实践,结合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初步总结了政务公开和政治发展的历史互动规律;第三部分,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着重从政务公开和民主、法治、廉政、发展效率四个维度分析
本书定稿后,反复读之,颇有感慨。自己作为一个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的农村干部,敢于涉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专著的写作,让人不可思议。但我大胆而扎实地做了。自己以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真爱,以自己锲而不舍的毅力,挑战了这个农村工作的重要问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我把它设计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姊妹篇的上卷,从1988年开始动笔,历时10余年写了出来。接着将要写出来的下卷是《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这本书,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学习《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教育学》、《心理学》及诸多有关书籍后的一些有益探索。旨在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以及发展简史加以系统的理论概括,并试图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行政学、社会关
《外军政治性工作100例》精选了外国军队开展政治性工作的100个事例,分为思想教育篇、人事工作篇、政治作战篇,每个事例后作了评析。这从政治性工作的视角,打开了认识外国军队的一扇窗口,具有丰富知识和启发思考的作用。
本书结合微观与宏观两种研究视角,围绕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书中结合信息技术采纳、电子政务、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理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环境的信息技术采纳综合模型(ITAIM),并应用于电子政务系统采纳的实证分析,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书中还从战略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定位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分析成果建立微观的政府部门信息技术采纳研究与宏观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研究间的联系。书中多角度的分析对从学术研究视角全面理解电子政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所裨益。 本书可作为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传播学等领域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关注电子政务及相关实证研究的阅读参考,也适合作为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管理者和实践者思考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问题的参考读
从体例安排上,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编,共十四章。总论共八章,主要阐述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原理,对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概述,我们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方法和载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分论共六章,主要针对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做好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特殊要求,包括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本书具有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的特点,既阐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又反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成果和要求等特点。本书结构严谨,编排逻辑清晰,表述通俗易懂。可以作为高
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的主要策略。1937年在北平粉墨登场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来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是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在关内扶植建立的伪政权。华北伪政权在协助日军巩固殖民统治秩序和扩大侵略等方面曾起过极为恶劣的作用。本书以华北伪政权的兴亡为主线,对该伪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进行了比较系统地阐述,勾勒出该伪政权的演变情况,剖析了其汉奸理论的性,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材料和新事证,进一步揭示了日本殖民统治的欺骗性和暴虐性。
《外军政治性工作100例》精选了外国军队开展政治性工作的100个事例,分为思想教育篇、人事工作篇、政治作战篇,每个事例后作了评析。这从政治性工作的视角,打开了认识外国军队的一扇窗口,具有丰富知识和启发思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