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本书是一部思路清晰、详略得当的一战史,用跌宕起伏的战争主线把德军兵败马恩河、毒气肆虐伊珀尔、坦克首秀索姆河、血肉鏖战凡尔登、战车突袭康布雷、美军血战阿戈讷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战役片段串联起来,构筑了一幅全景画卷。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首先概述每一年的总体形势与突出特点,然后分成小节,详细叙述各年份的主要事件。同时,书中还穿插着必要的专题叙述和分析,比如战争的起源、力量对比、各国的战争计划、坦克的飞机的兴起,等等。 本书作者的两个强烈主张贯穿全书始终,首先是避免投入越来越多的生命来加剧失败,继而是寻求解锁困局的钥匙——指的是新技术、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与分割瓦解敌人。作为一部成书于近百年前的作品,其前瞻性让人折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一本第
本书以美国国防采办发展过程为主线,以国防采办管理涉及要素和重要内容为单元,对美国国防采办管理体制、需求生成、资源分配、国防研发、采办程序、项目管理、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系统工程、经费管理、质量管理、试验鉴定、维修保障、绩效评估、采办监督、策略方法、人员队伍、法规政策和工业基础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对美国国防部相关指令指示以及国防采办术语进行了介绍。
本套书通过精心绘制的3D战争图,带领读者从古至今亲历46场决定性战役,包括29场历史长河中的关键战事和17场二战中的关键战役。每一场战役都是历史的转折点,每一幅图绘都是对那关键一瞬的深刻再现。不仅在宽度上覆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全局性战争史,更在深度上对每一场战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通过数百张战场示意图、历史照片、三维地形图、彩色插图和武器图,全方位展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从陆地到空中,从海上到城市,不仅重现了战争的每一个决定性瞬间,更是将战争的三维全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栩栩如生。 《世界历史关键战役图解》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展现了战争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全局性影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关键战役图解》则深入具体战役,细致解读了每一场战斗的战术布局和战略意义
坦克百年发展的视觉指南,零距离再现“陆战之王”的装甲雄风。 这是一座可以陈列在书架上的坦克博物馆,精湛的3D复原技艺,再现1000多个震撼视角,给读者带来靠前的立体、直观的视觉体验。 从“一战”到“二战”、从“冷战”到“冷战后”,深挖每一辆坦克的细节,探究其设计的特色及亮点,完全图解“坦克”这一技术兵器的演变历程。
《后现代政治状况》于1988年出版,是赫勒和她的丈夫费赫尔共同撰写的。在这本书中,赫勒和费赫尔试图通过分析现代性的发生这一历史性问题,来揭示现代性运行的逻辑机制,记录现代性中呈现出的新兴异质,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从而在后现代政治状况所允许的程度内重建现代性的统一。
作为世界海军史上独树一帜的一道风景,俄国驱逐舰以及继承其多数特点的苏联驱逐舰,对于我国海军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驱逐舰发展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同于之前“掐头去尾”形式的单型介绍或断代简史,本书自19世纪末期俄国决定顺应海军发展潮流而新兴驱逐舰建造工作起笔,内容翔实地介绍了苏俄海军历史中的每一型驱逐舰,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这个昔日海上强国的驱逐舰发展全貌。
作品是世界公认的战争史方面的权威著作,共分为四卷。第一卷详细地分析了古代伟大勇士们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第二卷追溯了罗马军事体系的崩溃,4世纪时,野蛮雇佣军取代了罗马军事体系,之后是日耳曼民族入侵;第三卷从8世纪到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战争开始于查理曼大帝时期,他维持着一个由自由民和封臣所组成的军事体系,这些封臣与他密切相连,被分封采邑,并为国家提供服务;第四卷则以所谓“近代史”为主,叙述战术方法与战略思想的发展,直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收录了他在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写给母亲的信,和关于军事人物、历史学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各种事件的文章、评论和演讲,这些材料展示了他作为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员的才能。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视觉百科,书中包括近300种经典二战地面武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它们的作战性能、设计特点和相关的历史知识,以高清图片讲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为青少年读者了解二战、了解军事科技打开了一扇宽敞的大门。
本书共4册,分别是《欧陆争夺:希特勒的狂飙突进》《欧陆争夺:第三帝国的穷途末路》《非洲沙漠剑影:隆美尔与蒙哥马利的较量》《亚太搏杀:日本法西斯的穷兵黩武》。作者是英国军事顾问巴兹尔·利德尔·哈特,他根据自己收集的丰富史料以及对战场所做的实地勘察,在二十年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对历时六年又一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德国侵略波兰到1942年9月2日日本投降为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新颖、翔实的论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因为“英法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并将祸水东引(苏联),从而对外强中干的轴心国采取包庇的绥靖政策,却不想最后引火烧身”而爆发的这一事实,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美国海外军事基地体系及驻军情况已引起国内国际关系学者的研究兴趣,但目前国内尚无学术专著对美国冷战结束以来的海外军事基地体系调整进行长时段、分地区的分析与评价。本书系统梳理了1998—2012年美国海外军事基地体系的调整与演变历史,有利于人们拓展对地缘政治理论的认识,厘清美国海外基地及其驻军的未来发展趋势。
《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书分三编:编冷战的起源和爆发(1945-1953);第二编冷战的扩展和延续(1954-1969);第三编冷战的转型和终结(1970-1991)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老师们过去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有限的篇幅中描绘了当代国际关系史(1945—2010)的发展脉络,论文都是刊物已经发表过的文章。
现在有可能正确评价游历对于阿列克谢·德·托克维尔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思想的影响了。他对各民族及其制度的考察促成了他的著作和他的全部政治行动。因此他的旅行日记在他的著作中应当据有重要的位置。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希腊古典时代末期著书,博丹在现代早期构想出《共和六书》,孟德斯鸠在法国的君主制末期出版《论法的精神》,托克维尔也在一个变动的时代写出他的政治哲学。正是在这个时期,19世纪的工业化的后果开始显现;社会阶级,国家和全部的人类生活正在一个巨大的熔炉里得到重塑。
黄立茀编著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社会》是部系统、全面地研究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社会历史的著作,利用大量苏联历史档案、文献,探讨了1921年开始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以后,苏联社会阶级阶层、日常生活的发展变化;鸟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全貌,探讨了这个时期的发展与成绩,同时提示了“开右灯,往左走”的时代矛盾;对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新经济政策为何被抛弃”,进行了新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