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思路清晰、详略得当的一战史,用跌宕起伏的战争主线把德军兵败马恩河、毒气肆虐伊珀尔、坦克首秀索姆河、血肉鏖战凡尔登、战车突袭康布雷、美军血战阿戈讷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战役片段串联起来,构筑了一幅全景画卷。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首先概述每一年的总体形势与突出特点,然后分成小节,详细叙述各年份的主要事件。同时,书中还穿插着必要的专题叙述和分析,比如战争的起源、力量对比、各国的战争计划、坦克的飞机的兴起,等等。 ★作者的两个强烈主张贯穿全书始终,首先是避免投入越来越多的生命来加剧失败,继而是寻求解锁困局的钥匙 指的是新技术、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与分割瓦解敌人。作为一部成书于近百年前的作品,其前瞻性让人折服。
《世界海洋政治边界》共分为两大部分。在部分中,作者对确定领海基线可能涉及的各种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逐一地进行了专业评析,并就这些要素对海洋权益可能产生的影响予以分析。在第二部分中,一方面,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全球11个主要海区已经划定的海洋边界情况,包括海洋自然地理、岛屿、历史沿革、测绘技术、划界方法等各方面情况;另一方面,作者对尚未划定的几乎每条海洋边界情况做出了详尽的描述。
关注未来,是版《揭开战争的迷雾》的宗旨所在。作者致力于预言新世纪最初十年及之后可能发生情况。作者当时坦言,信息技术势必在军事领域触发一场革命。与诸多革命相同,这场军事革命在发展之初容易为世人所忽视。传统观念、作战模式、编制体制往往会掩盖新兴革命的真正效能。毕竟,这场革命仍然处于新生阶段。诚如技术在人类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技术同样只是触发事件发展的扳机。与所有革命一样,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动将影响军队的所有编制体制,打破所有传统作战形式和军事观念。但事实上,军事领域的非技术要素才是军事革命的真正动力源。 不可否认,军事能力与国家对外政策、军事力量结构以及国际关系等宏观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但这些并非本书所关心的焦点。这本书将集中讨论发生
《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作为一本反映美国航空发展的史书,上起1903年著名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并首飞,下至2012年“9·11”恐怖袭击之后的时代,翔实记录了美国航空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采取与叙述航空重大事件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再现了美国航空发展史上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大影响、重大意义及重大教训,深刻分析了航空产业发展在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全面崛起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适合政府官员及航空产业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关心世界及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广大读者参考阅读,还可作为社会大众了解航空的作用与意义、普及航空知识的科普读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从日本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8个月的历史细节。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材料,并且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入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作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原本也可以避免这一对决。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直接关注,作者还着重探讨了日本与中国,以及日本与西方的关系,本书必将重构我们对太平洋战场的认识。
抓住未来渡海登陆作战“跳动的脉搏”: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战;以非接触远程打击为主要行动;注重夺取和保持战场综合控制权;采取多维一体快速联合登陆的方式。
在风帆战舰时代,法国海军作为欧洲重要的海上力量,在世界大洋上与英国相抗衡。17世纪中后期、18世纪中后期与19世纪初期,法国海军先后三次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关注与重视,在跌宕起伏中发展。本书以波旁王朝、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与复辟王朝4个历史时期(1625~1830年)的法国海军一级、二级战列舰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文绕图的形式,全面阐述风帆时代的法国海上力量,对法国在风帆战舰时代制造使用过的各种舰船船型进行深入研究。
在当今这个时代,共济会的发展情况如何?它在西方社会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马克思逝世后的130年间,共济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济会在西方政治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完善对于西方政治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所必须要从事的工作。共济会是西方社会具有强烈政治性并兼具宗教性、秘密社团性的兄弟会组织。在近现代西方社会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影响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认识共济会是把握西方社会历史和现实、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西方政治的必要组成部分。本书选取英美共济会的核心组织作为基本的研究范围。之所以以此为本书的研究主题,主要是出于对共济会本身的起源、正式性及著者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考虑。
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海军一战幸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故事,以及条约战列舰“带着镣铐跳舞”的艰辛历程,同时涉及航空力量崛起对战列舰的影响,还有航空母舰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对每级战舰的介绍一如既往地详尽,包括基本设计、装甲、武备、动力、识别特征、改装情况、外观变化、服役经历,等等。此外,因为其中大部分战舰都曾在二战中浴血厮杀,本书着重介绍了它们的战损情况,着力分析了炸弹、鱼雷、水雷和战舰装甲、水密隔舱、防雷凸出部之间的对抗。书中收录了数量众多的大幅照片和线图,舰船战损部分亦配有详细、丰富的图解。在视觉体验上,这本书同样堪称精彩。
1952年10月,美军为了挽回败局和迫使朝中方面授受其无理的谈判要求,发动了“金化攻势”。美军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中间突破、分割包围战术,企图先夺取志愿军在金化以北的上甘岭阵地。 志愿军面对强大的敌人,依托坑道工事,给予了顽强的还击。打垮敌人数百次冲击,歼敌2.5万余人。11月25日,战役胜利结束。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10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序是战争史上罕见的。
《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由李江胜著,是日前首本以对华军事战略为专题的中美关系研究,跨度近百年的历史,同样她遵循事物存在的一般规律,即包含着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本书主要有两条卞线:纵向上,遵从时间的顺序,对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脉络进行梳理,探索其产生、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横向上,在不同时期不同战略态势下,美困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对华战略决策。 《美国对华军事战略》适合中美关系研究者阅读。
《东线无线报务员回忆录:1940年-1945年》内容包括 本书是一名德国无线电报务员的回忆录。 埃哈德·施泰尼格尔的家乡位于苏台德地区,在他应征加入德国国防军之前,战势已经迫在眉睫。1940年10月12日,他揣着征召通知书前往贝劳恩,加入第21步兵信号预备连,在那里完成了为期六周的基础训练,并接受了无线电报务员培训。1941年2月,他被调往东普鲁士参与了“巴巴罗萨”行动。作为战斗激烈地区的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他经历了波罗的海及其岛屿的争夺战,以及通往列宁格勒的沃尔霍夫河和拉多加湖的激烈战斗。 之后,他以生动而富有戏剧性的文字描述了德军在爱沙尼亚、库尔兰和东普鲁士的撤退,在布拉格东南部的投降,以及他在西伯利亚的囚禁生活。1949年10月,精神崩溃的施泰尼格终于返回德国。 施泰尼格尔对战斗无甚热情,所以在这本回忆录中,他更细
军事战略家、历史学家富勒穷尽三十年之心血,终于完成这本战史学方面的结晶之作。 全书共有三卷, 卷以战争历史的发端作为起点,以1572年勒班陀海战为终点,着重介绍了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西方战争历史,阐述了西方战争艺术的诞生、发展,以及西方各民族围绕地中海世界所展开的争霸历程,时间跨度达3000余年。 第二卷以英国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作为起点,以1815年滑铁卢会战为终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代、近代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西方战史,分析了 时代降临之后,铁路、内燃机诞生之前,西方历 所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及其在历 所造成的影响,涵盖范围约300年。 第三卷以美国南北战争拉开帷幕,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其高潮,讲述了从美 战到莱特湾会战期间所发生的数十场战役。并以大事记为纽带,串起了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前无畏舰的起源,以及海军主力舰跌跌撞撞向无畏舰发展的历程。首先简要梳理了从蹂躏级到特拉法尔加级这条通常被定义为“铁甲舰”的科技树,接着详细讲述从君权级到纳尔逊勋爵级的前无畏舰发展历程。 从君权级开始,对每一级战列舰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涵盖基本设计、装甲、武备、动力、识别特征、改装情况、外观变化、服役经历,等等。 作者在书中奉上了自己精心收藏的大幅历史照片,以及根据造船图纸准确绘制的精美线图,对战列舰爱好者来说不啻一场视觉盛宴,对模型爱好者来说也是有益的参考。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一书研究工作的继续,论证了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把经济和物质安全放在第一位)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优先目标(强调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逐渐转变这一宏大主题。本书全面论述了经济发展、文化转型及政治转变这三者在时间上的复杂关系,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变迁是如何发生的,并且会对政治生活带来何种影响。英格尔哈特指出,现代化的进程与工业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主政治越发可能。它带来了文化转型,也就是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型,而这种转型使得民众愈发渴求民主制度并在民主制度建立时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