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作战在1916 年首次运用于西线战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场战役的战场考验,直到今天,坦克仍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中上百幅全彩地图为读者展示出每一场著名战役,并配有详细的行动作战地图和珍贵的历史照片,有些是从未发表过的私人收藏档案照片,还有一些图片展示了坦克的火力射程、军事演习、编队组织以及坦克生产统计表。这些都很好地还原了从1916年坦克首次参战至21世纪所有坦克参与的重要战役和战斗以及各种军事行动的战场细节,使读者能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当时的战场状况及战役进程和发展。 本书也详细解说了从最早的坦克对步兵的战斗到现代坦克集群作战的百年历史, 还介绍了从第一次试验性的装甲战斗车辆到21世纪的热成像仪、自动化火力控制以及电磁武器等在内的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工业系统在坦克作战中的作用。
飞机的发明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改变了以往只在陆地上进行战争的作战样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攻击敌国的各种武器中首屈一指的利器,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攻击性武器比战机更强大、更具颠覆性。 本书研究作战飞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主导军事行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我们所有人的生命。书中以大量珍贵的图片、数百幅精美的地图和3D效果图、专业和详细的介绍相结合,真实展现世界战争史进入20世纪以来空中作战的全部历史图景和惊心动魄的过程。 本书中的地图按年代顺序编排,完整收录了每一时期每一场战役战斗的历史文献,并对当时的战场态势和整个战争形势作进一步的说明,包含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所有战机参与的战役、战斗和军事行动的战场动态细节。
克里米亚战争从1853年俄军入侵位于多瑙河下游、受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开始。在英法联军介入后,战场转移到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经过对军事重镇塞瓦斯托波尔近一年的围困之后,联军终于在1855年9月攻陷这座军港。1856年2月,俄国被迫接受《巴黎条约》,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历史学家阿兰 古特曼笔下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外交控制下的战争,是法国军事胜利与欧洲荣耀的回归。拿破仑三世主持的巴黎大会,希冀带来 值得尊重的和平 ,开启 国际新秩序 ,却无法令各方满意,尤其是首次实施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意法奥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的种子。
湘军 是晚清时期对湖南地方武装的称呼,初称 湘勇 ,后称 湘军 ,中国近代史上令中外侧目的一支武装力量。而本书就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湘军通史。 晚清,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朝廷维稳不力。在紧迫的情势下,咸丰皇帝破格从草根阶层中提拔文臣武将,于是一代湖湘读书人从乡野间崛起,左宗棠、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等人投入了保卫朝廷的战斗,而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郭嵩焘等一班前朝的文武官员,也将经受战火的洗礼。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从史实出发描述了湘军将帅百战百胜的传奇人生,全景再现了湘军金戈铁马的壮阔历史,同时也展示了一场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去向的重大变局。 自1851年起,湘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战太平、镇捻军、平西北、兴军屯、办洋务、抗法国、拒日寇,直到1894年的牛庄之役,湘军全军覆没,一段历
无人机的历史悠久,自有动力飞行诞生之日起就有应用,但直到21世纪,无人机才逐渐成为战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书着重介绍了作战无人机的百年发展史。在 一战 和 二战 之间,无人机更多用作航空靶标机,供高炮射手训练使用;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无人机显露出优秀的空中侦查能力;进入21世纪后,无人机的能力越来越全面,在对地攻击、空中支援、目标指示、定点打击等方面大显身手,逐渐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全方位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形态。 除了介绍无人机在作战中的应用之外,本书还梳理了无人机在技术发展、操控方式、任务场景等方面的演变和革新,以及军事部门对无人机的使命、跨兵种配合使用、现代战争理论的认知变化,并分析了无人机作战的未来。 书中包含几百幅超大彩图,详尽生动地介绍和说明了各个时期的无人机的细节,帮助读
1944年6月,近三百万盟军登陆诺曼底,成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9月,计划空降阿纳姆大桥的市场花园行动虽然失败,但西线德军已逐步陷入绝境。12月16日,希特勒发起了他的 最后一搏 在比利时、德国、卢森堡三国交界处的阿登地区集中兵力发动反攻,以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并试图制造第二个 敦刻尔克撤退 。 误以为德军再无力发动战略进攻的盟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部分士兵被德军的攻势击溃,或逃跑或投降,但更多的士兵英勇坚守,顽强抵抗,迟滞了德国人的进攻。在绝望和复仇的驱使下,再加上严酷的冬季气候,阿登战役的残酷堪比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盟军和德军均在此战中伤亡近十万人。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 比弗以天为单位,极其细致地描述了这场最终压垮德国国防军的惨烈战役。
1944年9月17日至26日的 市场花园 行动是二战后期继诺曼底登陆战后,盟军在西欧战场发动的又一次重大行动,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行动,阿纳姆战役最终成为这场行动的关键之战。该行动动员了包括美国第101空降师和第82空降师,以及英国第1空降师和波兰第1独立伞兵旅在内的盟军第1空降集团军参战,英国第2集团军第30军进行地面协同,意欲一举击败德军,早日结束战争。 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 比弗从微观处入手,描绘出关于此次行动的宏大画卷。盟军上层彼时洋溢着的乐观情绪,指挥官间的明争暗斗及英美共同作战的平衡战略,使得这场 赌徒式 的军事冒险成为可能。糟糕的计划与惨烈的现实让行动惨淡收场,但盟军参战士兵的勇气和毅力,荷兰平民的慷慨和无畏却被历史铭记。
历史倾向于用几场重要的交锋来衡量战争的赢家和输家,而在这些交锋中,会战的结果总是清晰明了,因此它们可以被认为是 决定性的 。马拉松、坎尼、图尔、阿金库尔、奥斯特利茨、色当、斯大林格勒 作为扭转局势的转折之战,它们在战争文学和我们的想象中回响。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正如卡塔尔 诺兰在这部巨著中所展示的那样,重大战争的胜利通常是由其他方式决定的。即使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边倒的会战,也不一定能决定战争的结果。诺兰还对军事 天才 这一古老的概念提出挑战 即便这一称号的主人是亚历山大、腓特烈、拿破仑这样的伟大将领 描述了人类社会走入全面战争的过程。
诺曼底登陆是迄今世界上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规模之大无须多言,但紧随其后的战役之激烈也令人震惊,残酷程度堪比东线战场。随着交战双方伤亡人数激增,盟国和轴心国领导层中的冲突也愈演愈烈,甚至发生了德国军官针对希特勒的暗杀事件。与此同时,法国平民或被困在战场,或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令巴黎的解放蒙上一层阴影。 作为 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战争史声誉 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比弗走访6个国家的30多家档案馆,挖掘出亲身参与这场战役之人的口述和信件。这是本不仅描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德国士兵的战时经历,而且展现了陷入战斗的法国平民之痛苦的历史著作。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深度 客观 全面 补正鲜为人知的抗战细节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 基于*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 米特披露了1937 ~ 1945 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寇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大斗法,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自战火中诞生的划时代巨人*,扛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 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 在书中,作者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
对大部分战争艺术的爱好者而言,中世纪都是一段黑暗的时代。然而从十一世纪开始,欧洲各民族在与外部敌人的碰撞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战争艺术。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以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军团的衰落为始,以玫瑰战争为终,对西欧各基督教王国以及拜占庭帝国军队的组织、装备、战术、战略发展历程以及*名战例进行了*面又不失详细的介绍,并从法国骑士、英格兰长弓手、瑞士纵队、意大利佣兵等几个兵种出发,展现了自十字军运动失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战争艺术发展历程。 查尔斯 欧曼爵士从中世纪残破的文献中,重新构建起了中世纪战场的宏伟蓝图。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未有哪部书能够完整地将中世纪各国军队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如此明确工整。无论是*业的战史研究者还是对中世纪战争史浅尝辄止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益匪浅。
朝鲜宣祖壬辰战争期间(1592-1598),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传入朝鲜,成为朝鲜王朝军队改革的指南和军队训练的教科书。朝鲜宣祖之后的王朝,即光海君时期、仁祖时期、孝宗时期、显宗时期、肃宗时期、景宗时期、英祖时期,正祖时期、纯祖时期,宪宗时期、哲宗时期、高宗时期(1863-1907),这期间的每一届朝鲜王室,也均把戚继光的军事著作作为朝鲜军队的兵学指南和教科书,戚继光及其军事著作影响了朝鲜王朝军队三百年。 戚继光军事思想对朝鲜王朝军队影响的最大的二个时期,一是壬辰战争爆发后的宣祖时期,从朝鲜军队的建制、日常管理、士兵训练,到城防设施建设、新式武器的制造和更新,均是参照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从而拉开了朝鲜王朝用戚继光军事思想武装朝鲜军队的序幕;另一个是壬辰战争过去二百年的正祖时期,创建了朝鲜王朝中
暂时没有内容
纵观中国抗日战争各战场,滇西抗战因日本切断滇缅公路援华线而起,战场所涉区域具有跨越国界和抗战主体盟国联手的显著特征,有别于其他战场。本书用史实深刻揭露了日军在滇西沦陷区的罪行:政治上实行 严厉的军政统制,“以华制华”;经济上进行经济掠夺,“以战养战”;文化上破坏滇西沦陷区教育文化资源,并实施奴化教育。无差别轰炸、细菌战、强征“慰安妇”和“三光”作战惨 人寰,给滇西沦陷区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本书能够加深人们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概述了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初期,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历史。国民党的政局,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国民党内的反蒋派,曾经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作武器,设计了种种改良方案,也曾掀起过几次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反蒋斗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统治。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军事独裁统治不但没有推倒,反而加速了蒋介石政权的法西斯化。其根本原因在哪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什么性质?应当如何总结这段斗争的历史教训?《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力求通过历史事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东进》从东线战事爆发首日,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先后讲述了发生在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等地的战斗。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 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难得的佳作。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这又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的四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