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是应人民出版社之约而撰写的,选题确定之后,作者找了几位同事,请他们共同承担书稿的写作任务。他们对相关问题均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都在中央党校的主体班次担任过期相关专题的教学。因此,《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稿多数专题是在教学讲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纷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为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玫直在修正着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代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语境中,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
这是一本专门研究统治术的性、经典性的著作,堪称具有封建统治传统的中国所独有的天下奇书。它既研究了如何取得统治地位的权变、权术,又研究了如何巩固统治地位的大政方针、策略和谋略。本书阐述和论证的策略和谋略、权变和权术思想,上层高层领导,下至微官小吏,以至于历史再推进若干年后,都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借鉴价值。 本书旁征博引,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纵横立论,气势磅礴;实为想在政治上有所抱负之人、从政人员及研究者不可多得的经典性读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根据地,踏上了漫漫征途。血战湘江,红军损失数万之巨,但流淌的鲜血中孕育着转机。通道会议后,红军转兵贵州,强度乌江,智克遵义,在这里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毛泽东重新出掌军事指挥权后,指挥红军四渡赤水,飞渡金沙东、大渡河,翻过雪山,穿越草地,胜利低达陕北,旋又东征…… 本书不独以真实的笔调再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悲壮场景,同时以崭新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辟入历史的幽深处,揭示了特定历史环境中高层人物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王稼祥、李德、博古、彭德怀、林彪、蒋介石等一大批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兼纪实性和文学性于一体,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壮丽画卷。
本书共分十章,约37万字,时间跨度为1932年—1945年:章、特务处的成立与发展; 第二章、军统局的成立与发展 ; 第三章、对日电讯工作; 第四章、华东敌后工作; 第五章、华中敌后工作; 第六章、华北敌后工作; 第七章、华南敌后工作;
关于中日两国民众相互认识与相互理解的问题,笔者已经研究、思考了许久。现在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拙著,就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本书的题目是“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但笔者在书中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明确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读者留下一块自己思索的空间,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和我们之间的交流。 现在,笔者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了。早在1998年,笔者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就曾经指出,就过程分析,中日关系的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相互认识、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其中,相互认识是基础,相互理解是关键,相互信任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增进相互理解,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过程的时间长短,直接决定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快慢。三个阶
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历史上有过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但也曾有过兵戎相向的时期,尤其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严重地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新中国建立后,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并最终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然而在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始终存在不和谐的声音,始终存在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日两国间的某些不和谐之处越发突显,尽管两国经济关系不断加深,人员往来有增无减,但两国民众间存在的误解越发严重,不利于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事件时有发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中日间不少学者就此也做了多方面的探讨,试图对此有所解说,寻找原因,找出破解之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2003年学术年会专门确定了“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
17万字精要的描述 656幅珍贵的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的一场战争。参战国多达61个,人口超过20亿,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为1.1亿人,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波及大洋洲和南北美洲,是不折不扣的全球战争。战争造成的伤亡难以确计,略估的数字为:军队和平民伤亡近1亿人,军备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5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60年了,经历过那次战争的不少人还健在,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来说,那些屠戮和血腥就会显得那样遥远和陌生。 人类应当了解自己旅途中最酷烈的这段行程。 本书之所以以图证史,就是想请读者更直观地观览这场战争,并希冀读者从中找到那种刻骨铭心的历史感。 幸亏那时已经有了摄影术,能够弥补我们今天回首历史时的诸多缺憾。
本书作者循着前辈的思路,对民初十年做了更为深入的考察与剖析。他们认为:民初十年,在政治上是共和方生、返魂的十年,也是民主斗士为争夺共和政治浴血奋战、悲歌激越的十年;是政治出现“真空”,中央政府号令难行,大小军阀割据一方的十年,也是政党纷争、国会与约法横遭摧折的十年;在经济上,是实业勃业、民主资本主义步入所谓“黄金时代”的十年;在文化上,则是意识形态失落,思想控制相对宽松,各种学说、主义竞相登场,热烈争鸣,众花齐放的十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社会主义的选择的十年,还是中西文化论上战迭起,积极探索现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与方向的十年,更是现代教育勃然而兴、奠定基石的十年。 本书从确定选题到框架设计乃至观点阐述,倾注了责任编辑的诸多心血。
本书主要优点是:(一)资料充实。作者较多运用了美国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许多史实补充了有关著述的不足;(二)切入点准确。在许多章节采用了全景式的论述方式,既突出了美国军事干涉这一重点,也照顾了广阔的时代、国际和有关国家的背景。(三)内容连贯。各章节也独立成篇,同时又注意了相互呼应,使读者对二战后美国的外交和军事行动产生较完整的认识。(四)文笔生动,可读性较强。适合专业和非专业读者的不同口味,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观点冷静公允。作者既没有用简单的政治价值判断代替客观冷静的分析,也注意避免照抄外国材料和观点……
二战,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 惨痛的历史也是财富,如果人们能勇于面对和正确反思。《战役王中王·二战经典》一书,从二战难以计数的大小战役中精选12个最经典的战役,就是要从中发掘历史的财富。 在二战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决战中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驱走了黑暗。这些战役告诫后人,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的战史、战役研究专家精选二战中最精彩、代表性的十二个陆海空经典战役,从宏阔的历史背景入手。借影视镜头清晰地展现错综复杂的战役进程和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以文学笔法着力刻画二战巨头和作战将领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领导才能和指挥艺术;用专业眼光剖析交战双方主战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优劣长短。集8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于一书,增强冲击力和感染力。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雄
亚里士多德一生创立的哲学体系极为庞大,主要由哲学和第二哲学构成,他是古代最博学多才的思想家,研究涉及诸多领域,著述卷帙浩繁,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赞誉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政治学著作,公元前326年写成,全书8卷,阐述了城邦政体的理论,对当时的各种政治体制进行了评价。《政治学》所阐述的政治观点乃至它所建立的传统政治学理论,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
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华北地区,中日两军曾进行过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太原大会战。大敌当前,一向闭关自守的土皇帝阁锡山举起了抗日的大旗。毛泽东看好山西。八路军三个师的主力悉数入晋。平型关下。林彪让世人大吃一惊。南京最高当局下令处决“作战不力”的中将军长李服膺,全军震惊。郝梦龄忻口战死,成为中日交战后第一个血洒疆场的军长,英名长存。卫立煌、傅作义、李仙洲、陈长捷、孙连仲、董其武等国军名将奋勇当先。南口之战,平型关、忻口、娘子关之战,太原守城战,每一战都洒满了英雄血。国共两党尽弃前嫌,携手抵御日寇,开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好局面。太原会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谱写了悲壮的历史篇章。《太原大会战(1937)》由陶纯所著。
Christine de Pizan waorn in Venice and raised in Paris at the court of Charles V of France,Widowed at the age of twenty-five,she turned to writing as a source of fort and ine,and went on to produce a remarkalbe series of books,on subjects including poetry,chivalry warfare,religion and philosophy,She is considered to be France s fust female professional wiriter.This is the fust translation into modem English of Christine de Pizan s major political work ,The Book of the Body Politic.Written during the Hundred Years War, it discusses the education and behavior appropriate for princes,nobility and mon people,so that all classes can underst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owards society as a whole A product of a time of civil unrest,the Book of the Body Politic offers a medieval political theory of interdependen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respective of an educated woman. KATE LANGDON FORHA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Siena College.She is the author of a number of articles on the deve
中西关系的缘起,并不在汉代。在汉代之前,中西方就已经具有了不连贯的、非系统的、不明确的和甚至大多是以传说和误解为基础的相互了解。在希腊和拉丁作家中,最早提到“赛里斯国”的人,应属公元前4世纪的克泰夏斯(Ctesias)。他在一部有关世界上有人居住区域的奇闻轶事的著作中,便提到:“赛里斯人和北印度人身材高大,甚至可以发现某些身高达13肘尺(Coudée,约合0.5米)的人。他们可以寿逾200岁。”现代考古发掘,提供了有关早期中西关系的更多物证。近年来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人类物质文明史角度从事的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令人耳目一新。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中西交流史源远流长,其肇端应断代为公元前数世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