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人:自认丑陋却是个永不悔悟的引诱者;中产阶级出身却是无产阶级热心的捍卫者;笃信马克思主义却为同信念的人所憎恨……萨特也是一个令人不可理喻的搞笑的人,喜欢寻开心,甚至有些过分。 他是知识分子,是渴望行动与享受的一代人崇拜的偶像,圣-日耳曼大街灯红酒绿的夜晚,即兴式爱情的卿卿我我与热力四射的政治讨论、哲学争议交叉进行,便是他的生活的主旋律。萨特不是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的思想家;他随时介入,对当代敏感的政治事件都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会毫不理会自己的行为是否会使充满动荡的不安的世界更加混乱。 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作家、哲学家还在争吵不休,想弄明白他究竟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大骗子。在林林总总、互相矛盾的不同看法之前,读者也迷惑不解。萨特究竟是什
古往今来,你信不信每个哲学大咖的背后都有一只脑洞大开的狗狗?狗狗思考的哲学问题,是成就这些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的关键。 从西方哲学三大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东方圣人孔子、兵圣孙子,再到自由主义之父洛克、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存在主义创始人克尔凯郭尔、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存在主义的重量级人物萨特等,这些哲学大咖三观的形成,其实都依仗着他们的狗狗。狗狗看待世界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哲学家理解世界的方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狗狗?这些狗狗的脑洞究竟有多大?它们又是如何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作者跟随狗狗的足迹,以独特的视角带你认识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
20纪初的中国文化界,相当重视西方伦理学的介绍。陈独秀曾讲,吾人结果之觉悟是伦理学之觉悟。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一大批伦理学译著中,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是影响很深的一种。该书由蔡元培翻译。《伦理学原理》出版后,销路颇好,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次年就再版,1915年4版,1921年6版,至1927年已发行了8版,1940年又再度重版,编入该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20纪初的中国文化界,相当重视西方伦理学的介绍。陈独秀曾讲,吾人结果之觉悟是伦理学之觉悟。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一大批伦理学译著中,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是影响很深的一种。该书由蔡元培翻译。《伦理学原理》出版后,销路颇好,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次年就再版,1915年4版,1921年6版,至1927年已发行了8版,1940年又再度重版,编入该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这是一本给孩子超有用的哲学史!作者用妙趣横生的方式,为孩子讲述了西方哲学智慧的发展历程。 和其他哲学书不同的是,作者不抽象讨论问题,而且 和孩子讨论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同时结合哲学家的理论,启发孩子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比如关于躺平、学习、不公正、不快乐、不自由等等孩子 关心的问题。 在跟随哲学家的思考中,启发孩子提升思维,扩展角度,有条理地分析复杂问题,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得到思维的提升。 同时作者也串起了2600年西方哲学史。孩子想了解历 的哲学家都干了什么,看这一本就足够!
损人不利己?偷偷期盼朋友会失败?为了报复某人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这其实是一种恶意,它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某人在停车位逗留,只是为了让你多等一会儿;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夫妻争夺孩子的监护权,只是为了刁难彼此,选民将票投给一位他们希望会引发混乱的候选人。 恶意的定义是阻碍他人实现愿望但不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某些东西,而是为了让他人无法获得某些东西。你是否产生过这种念头? 本书从心理学、经济学、基因学讲述了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恶意;并将恶意分为支配性恶意和反支配性恶意。恶意在自由、政治、 领域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同时,作者也表明这种阴暗的情绪有正向的作用,就像从邪恶中寻找美德的源头,恶意可以推动人类前进。\"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
本书介绍了对科学家们隐藏着的现实部分进行探索的卡巴拉科学的基础知识。当我们发现那些隐藏的部分时,我们对自己生存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认知将会变得完整。通过将现实隐藏的部分和这个已经被揭示的部分整合在一起,我们将使自己装备好去进行的科学研究和由此揭示整个现实的真正的公式。 通过揭示现实隐藏的部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将会变得完整,从那些相对的感知界限中解放出来,我们将能够时间、空间和运动,揭示出现实每一部分的存在。卡巴拉智慧保证任何真正想探索现实的人们实现上述的所有揭示。 本书是根据作者,当代的卡巴拉学家迈克尔?莱特曼教授的谈话记录,并由他的学生们编写而成。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 ,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德国知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引用了十八世纪以来的几个 思想实验,巴尔扎克、卢梭、伏尔泰、亚当?斯密等启蒙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等文学与思想巨擘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掀起了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