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人:自认丑陋却是个永不悔悟的引诱者;中产阶级出身却是无产阶级热心的捍卫者;笃信马克思主义却为同信念的人所憎恨……萨特也是一个令人不可理喻的搞笑的人,喜欢寻开心,甚至有些过分。 他是知识分子,是渴望行动与享受的一代人崇拜的偶像,圣-日耳曼大街灯红酒绿的夜晚,即兴式爱情的卿卿我我与热力四射的政治讨论、哲学争议交叉进行,便是他的生活的主旋律。萨特不是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的思想家;他随时介入,对当代敏感的政治事件都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会毫不理会自己的行为是否会使充满动荡的不安的世界更加混乱。 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作家、哲学家还在争吵不休,想弄明白他究竟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大骗子。在林林总总、互相矛盾的不同看法之前,读者也迷惑不解。萨特究竟是什
《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是复旦大学利徐学社学术主任魏明德先生的自选集,选取从2000年起至2012年写成的一系列文章,涉及社会管理、文化艺术、国际政治等诸多方面。《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中不仅收录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长文,而且包括刊登在通俗杂志上的短文,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对话结构,体现了作者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哲学思想与基督教的人文关怀。
损人不利己?偷偷期盼朋友会失败?为了报复某人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这其实是一种恶意,它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某人在停车位逗留,只是为了让你多等一会儿;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夫妻争夺孩子的监护权,只是为了刁难彼此,选民将票投给一位他们希望会引发混乱的候选人。 恶意的定义是阻碍他人实现愿望但不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某些东西,而是为了让他人无法获得某些东西。你是否产生过这种念头? 本书从心理学、经济学、基因学讲述了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恶意;并将恶意分为支配性恶意和反支配性恶意。恶意在自由、政治、 领域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同时,作者也表明这种阴暗的情绪有正向的作用,就像从邪恶中寻找美德的源头,恶意可以推动人类前进。\"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最的哲学家之一,影响甚大,不仅受到英美分析哲学家的赞扬,而且受到欧洲大陆一些人本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推崇。他的著作意蕴深刻,内涵丰富,但是文字晦涩难懂。研究他以及他的著作者甚众,基本上都是以他的两本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为研究对象。 本书作者是我国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最专家,在本书中他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结合维特根斯坦的其他大量著作,不仅对语言哲学,而且对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数学以及文化哲学都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不仅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英美分析哲学家的思想做比较,而且与欧洲大陆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比较,说明在某种意义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这两大传统的结合。
帕斯卡著李东旭编译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精)》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秘密。
宋洪兵的《循法成德(韩非子真精神的当代诠释)》立足于当代中国大陆的社会语境,追问并反思如何确立起现代的规则意识与守法精神,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自上而下地进行移风易俗,其突破日又在于治吏惩贪,在于
《说理会编》是明代儒者季本(1485-1563年)诸多着述之一。季本,字明德,号彭山,浙江会稽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自幼从其兄季木学习《春秋》,以经闻于诸生。弘治十七年(1504年)参加乡试,为麟经魁。正德八年(1513年)前后,阳明便道归省,季本前往就教,遂为门人。《明儒学案》中,季本被归为浙中王门学人。源于家学,季本较之其他王门学人之独特处,在于他对经学意蕴的参透并以参究经注的方式理解良知之学。季本二意《六经》,潜心体究”王学,自始至终未曾改变对经学的重视态度。毕生着述十数种,百二十余卷,后人大都肯定其学精考索、务实践,于阳明之学颇有发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说理会编》为存目,仅存其目而已。齐鲁书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于1997年和2002年分别影印刊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
本书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
抗战时期,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移居西南,反省中华民族何以至于遭遇此等危险困窘,思考如何摈除民族惰性、改造社会人生、建设美好家邦。这些文章,都从切近的事实、现象入手,辨析历史,检讨得失,呈现前途,是一部别开生面、富有远见卓识的著作,值得社会各界读者阅读参考。
“没有问题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然而这却成了中国哲学界的窘状:大多数学者有的是观点,而恰恰没有问题了。作者选择了“问题”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无疑显示出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强烈的哲学使命感。他不仅从心理学、语言一逻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一般哲学、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观等多学科对于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梳理,而且对于问题是什么、问题的结构、问题的基本特征、问题的基本功能、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评价、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解决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是*“高等教育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它围绕“哲学是什么”展开追问,深入探讨了哲学的自然现解、思维方式、超越常识、寻求本体、反思科学等特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便于引导学生进入深切的哲学思考,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生活态度。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哲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本书内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当代西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哲学大家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使读者首先被精妙的哲学思想所吸引,同时了解到哲学家亦是血肉之躯,他们的困扰与奋斗。读本书,是一次了解哲学大师、走进哲学大师的心灵之旅。
全书分三卷,中心问题是回答:中国十七、十八世纪就涌现出了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没有以工业化为背景的西文化的入侵,中国也能实现以科学理性为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作者通过对儒教与中国文化精神,例如对绘画的分析,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并以的博物馆的比喻,说明儒学传统的死亡。作者视野宽阔、慧思独运,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
本书共分四章,其基本思想是:历史主义或历史决定论是非科学的,它不是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不能像天文学预知日蚀那样,据之以预测未来,历史并没有规律可循;历史研究或历史观点是不可检验的,历史只能解释和描述。
本书收录了熊十力的两部著作。 《破破新唯识论》是一部反批评的著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1932年出版后,南京支那内学院刘定权(衡如)于同年12月在内院年刊《内学》第六辑发表《破新唯识论》予以驳难,欧阳竟无(渐)特为作序。熊先生随后于1933年2月出版本书反驳刘著;是书由北平斌兴印书局代印,北京大学出版部等处代售。此次出版即以该版本为底本,并参考中华书局1985年本点校。 《摧惑显宗记》是熊先生又一部反批评著作,针对印顺法师1948年发表的《评熊十力的 》一文。原稿以黄艮庸(庆)名义发表于1949年《学原》杂志二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上,又收入《十力语要初续》。1950年,熊先生改写此稿,并于前增写约万言,概述《新唯识论》要旨,又于后附录两长文,由大众书店印行单行本,题曰《摧惑显宗记》,署为“黄庆述”。此次出
《哲学纲要》是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告别人生、谢幕学术、留作纪念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由《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存在论纲要》组成,三位一体,对应真、善、美,自成一家之言。《伦理学纲要》在中国传统情本体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视角下,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作宗教性、社会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情感、观念三分,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认识论纲要》是对认识论问题的看法,认为中国实用理性忽视逻辑和思辨而待自行改善。《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其一些宗教,美学问题,为本无形而上学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创一条普世性的“后哲学”之路。它探究作为“生存智慧”的中国哲学的优长待传和缺失待补以及如何传和如何补等问题,认为“转化性创造”是关键。它用孔子来消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