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 现代新闻学之父 沃尔特 李普曼的代表作,首次全景式地描述了舆论现象,揭示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局限性:由于个人认知的有限性,人们往往通过 拟态环境 媒体构建的象征性现实 来认识世界,而非直接感知客观现实,这种 拟态环境 成为公众形成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能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和偏见;此外,书中还深刻剖析了 刻板印象 对舆论的影响,强调这些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如何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作者还探讨了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对成见、兴趣、共同意志的形成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为理解舆论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视角。本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被誉为 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之作 ,成为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案头书,比肩《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等
畅销书《鱼翅与花椒》作者、英国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全新力作。书中每章均以一道经典中国菜肴为起点,探究中国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用餐习俗及烹饪理念,展现中国美食丰富多元的特色。《君幸食》一书将以英国最常见的中餐外卖菜肴 糖醋肉球 作为开篇,介绍西方世界对中国菜的理解与误解。紧接着便会开启精彩愉悦而又内容丰富的中国美食之旅。从 灶火 、 天地 、 庖厨 与 餐桌 四个维度,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将一段段津津有味的中餐故事娓娓道来。火焖鞭笋、东坡肉、醉蟹、麻婆豆腐、土步露脸、清蒸鲥鱼、刀削面、小笼包 贯穿华夏大地南北东西的丰富食材与烹饪方法,被扶霞以饱含深情而又严谨客观的文字呈现于东西方读者面前。
◎我们为什么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疯狂消费后,欲望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满足?每个人为什么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齐格蒙特 鲍曼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 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 在长谈中,他继续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 爱与亲密关系 、 身份、 工作与休闲、家庭、 犹太性、道德、幸福、 社会 。从 二战 纳粹大屠杀 到 数字时代 ,从 经济危机 到 消费主义与新穷人 ,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 为悬浮在不安全感中的我们这代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 他狡黠睿智地描述我们这个流动不居的时代,以及人的境况;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
◎先要直面自我, 才能找到意义 一本写给当代人的 反虚无 生存指南! 齐格蒙特 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瑞恩 罗德邮件往来,探讨 现代人的自我 ;并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概念、人类处境的基本关键词 自我,进行全面梳理;为活在不确定时代、自我时刻晃动的我们这代人在 自我与社会冲突时如何自处 提供了更内在的理解。 某种程度上, 现代史 是一部 自我 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 鲍曼与罗德棋逢对手,结合他们各自的社会学、哲学、文化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 在流动的现代世界中,如何理解复杂的自我
本书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莉撰写的一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英文学术写作指南。 作者总结了自己十余年的学术写作心得,收集、整理了学生英文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学术写作的障碍和原则、学术写作的逻辑、学术写作的语言、学术写作的流程四个方面,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学术写作的方法。 此外,作者还在附录中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学术写作资源(如学术写作指导书单、学术措辞库、语料库等)和写作修改范例,以帮助读者提高学术写作水平,顺利发表论文。 阅读本书,你将: ●了解一些快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资源 ●明白情绪等心理因素在学术写作中的重要性 ●了解如何从期刊编辑或审稿人的视角写学术论文 ●学会如何用精准简洁的语言写好学术论文 ●学会如何有逻辑地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 ●学会如何写出流畅
◎ 一部具有文学气质的时代小书,记录活在工作 生活怪圈中的一代人。 ◎ 为什么心理问题是个政治问题? ◎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末日更容易? ◎ 21世纪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有限感和疲惫感所压迫。 - 费舍作品首次引进国内。 英国当代思想家、互联网思辨妙手、21世纪头五年英国 社交媒体的中心 ,马克 费舍代表作。 2008年左右,费舍离开伦敦,回到满溢童年假日记忆的萨福克郡,他对妻子说: 它能卖出500本我就很满足了。 此时,他不需要再时刻警惕抑郁症,一切似乎都向好发展:小书触动了无数个体的内心,销量爆发性增长,也 激励了近二十年来第一次大规模重新政治化的年轻人 。但2017年,费舍决绝地离开了我们。 这是一本 令人不安 的小书。一部以身入局、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 一部围绕真问题、真经历的才华横溢之作,犀利剖析身处
在互联网隐秘的角落里,潜藏着众多的厌女形式。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劳拉 贝茨卧底网络社区,通过大量的访谈、真实的案例以及翔实的数据,揭开了形形色色的男性圈群体的真相,聚焦其兼具共性和变化的厌女表现形式,以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有毒的男子气概、恶劣的性别偏见,以及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如何污染公共话语,并引导年轻人避免沉溺于有害的性别对立。 本书不仅能让你大开眼界,更号召你采取行动。贝茨敦促我们直面令人不安的现实,勇于承担社会的集体责任,为消解厌女症和父权制作出自己的贡献,也为未来社会的真正变革铺平道路。
本书是美国国家杂志奖得主肖恩 鲍尔的非虚构力作。一方面,肖恩 鲍尔在书中讲述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韦恩监狱为期4个月精彩的卧底狱警故事,并披露了美国私营监狱暴力、虐待、性侵、腐败等诸多乱象,尤其是对私营监狱为了牟利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他还在书中穿插了对美国两百余年暗黑监禁史的回顾与梳理,并把 利用犯人牟利 作为奴隶制的有毒遗产,追溯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监狱联合政府开始从犯人身上牟利,由于种族主义余毒未消,对黑人乃至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又加剧了美国监狱行业的繁荣。 本书是对美国私营监狱系统及其背后强大助推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是对美国当前*黑暗和*深远的困境的可怕一瞥。
内容简介 本书凝炼了吴军博士对重要问题的思考,也是吴军所有作品思想的来源。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吴军博士有幸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城市生活,游历了世界绝大多数的主要国家。正是这些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阅历,塑造了他如今的成就,构建了其普遍性的想法。 《脉络:小我与大势》以宏历史和多元化视角,沿着时间的轴线,探讨了历史、当下与未来;站在空间的维度,分析了外在现实与内在人性之间的关系。从文明历史的脉络到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再到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吴军博士将他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转化为可以指导行动的知识,帮助你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看懂趋势的宏观脉络,看清个人的微观路径,活出精彩的人生。 目录
这本书能全面指导教师、家长、学生系统认识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为教育和学习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快速了解和掌握目前主流的AIGC工具在不同教育和学习场景中的应用,帮助教师、学生、家长先人一步实现角色转变和完成AI能力塑造,在未来的竞争中遥遥领先于对手,成为AI时代的先知和赢家。本书内容针对教师、家长、学生这3个关键角色,围绕教育和学习全面展开。在AI时代,老师应该如何教,孩子应该怎样学,父母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3个教育和学习领域的关键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AI正在全面革新教育的策略、目标以及学习的内容、路径和方法。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们需要承担更多角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和跨界能力;家长应该从传统的孩子和学校的桥梁角色,转变为孩子学习的合作伙伴,将教育视为一个
全 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殺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殺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殺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殺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 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 本书作者 蕾切尔 路易丝 斯奈
本书为知名时事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青年记者》杂志学术顾问曹林近期新时评文章精选集,是“时评中国”系列的第5辑。 前4辑因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问世后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 本书分为“批判性思维和读书方法”“热点观察与思考角度”“冰点暖评与思想温度”“媒介素养”“写作方法”“‘时评中国’共同体的互动”六章,是作者建立在深度阅读上的新思考,延续“时评中国”系列对当下热点的理性思考与评论,以作者一直以来秉持的理性耐心讲理,用
本书是马特·里德利科普书基因三部曲之一,主要探讨人类在物种进化的路程中,如何从动物性中衍生出社会性,特别是人类本能的动物性、心理因素如何塑造人类社会的经济属性。之所以用“美德”一词作为本书书名的一部分,是因为“美德”这种社会属性是人类独有的,是我们社会交往的根基。本书会从动物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这一复杂问题背后的脉络。
这是一部内容广泛的思想史,揭示了游戏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以及当我们忘记自己到底在玩什么游戏时所面临的危险。我们通过玩游戏来了解世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并预测未来。游戏是人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模拟现实的有力工具。游戏也非常有趣。但游戏也可能是危险的,尤其是当我们把游戏中的模型世界误认为现实本身,让游戏化取代人类的决策制定时。本书探索了自启蒙运动以来游戏引人入胜的历史,在军事理论、政治科学、生物进化、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尖端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之间编织了一条意想不到的路径。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游戏与历史的交织。在这部具有启示意义的作品中,作者大胆提出了一个论点:人类对游戏的痴迷是理解我们的本性和行为的关键。
《论大战略》凝聚了美国著名大战略研究专家约翰 刘易斯 加迪斯20年的战略研究成果,呈现了大战略逻辑跨时空、跨领域、跨文化的交融与映衬。从2 500多年前的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战无不胜的罗马帝国领袖,到改变美国命运的开国总统,加迪斯探究了那些伟大领袖和持久帝国的智慧、气质和勇气是如何塑造的。 在加迪斯笔下,薛西斯一世、伊丽莎白一世、腓力二世、林肯、拿破仑等,马基雅维利、奥古斯丁、伯里克利等政治思想家,化身为 狐狸 或 刺猬 ,甚至是两者的综合体。 狐狸 追逐多个目标,思维零散、离心,却能根据对环境的敏感观察适时调整战略; 刺猬 目标单一,思维专注却固执,坚守一个不变的原则,以此规范一切言行。加迪斯认为,人的思维常处于刺猬式和狐狸式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抗中,如果能把刺猬的方向感和狐狸对环境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