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全面和严谨的研究。
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走过了百余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本书通过对拉美国家工业化进程、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变革与现代化的关系、国际环境、社会变迁、城市化、拉美文化与现代化等的分析,讨论了拉美国家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现代化集成的阶段及进程的特点。最后探讨了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若干启示,对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有的借鉴意义。
本书以历史主义研究方式为分析进路,以个体为核心概念,以人的生存境况为分析视角,围绕着个人生活与道德政治研究和探讨。个体化给个人带来了有风险的自由。要坚持一种个人的自主能力,个体化理论就必须从私人生活开始转向对公共生活的研究。在此,本书集中讨论了政治自由、公共生活与世界主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结。换句话说,本书并非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阐释普遍性的“公共生活”,而是坚持认为,人类正处于全球风险之中,国家的疆界在慢慢消解,自我与他者的隔阂也在消除,人类已经变成了同一个命运共同体。
《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与国家》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等质性方法来深描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从个体化的理论视角分析上海家庭的多元和流动背后的逻辑,展示个体、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构了个体家庭(iFamily)的概念,强调以个体为中心但受制于社会条件而代际关系紧密的家庭模式。作者认为今天中国的家庭变迁并不在于从主干到核心这样一种转变,而是在于年轻一代逐渐脱离了家庭主义,每个个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界定家庭,在自己的利益上选择和决定家庭的结构和关系;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传统和社会变迁以交织的方式影响着家庭结构和内部关系;而个体的选择和决定并非是自主决定的,它是在具体的语境下与相关家人的互动、协商、妥协中形成的。
关权著的《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与日本比较》主要研究民国时期的工业发展。本书收集了关于工业的主要统计资料,并针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其中很多资料是抢先发售进行全面的挖掘和整理。虽然资料只反映了部分年份和地区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个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本书还研究了日本近代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问题。由于日本的工业化早于中国,也由于拥有较好的统计资料,关于日本的分析不是仅局限于工业发展本身,而是拓展到技术创新。我们将日本工业内部的行业分为近代行业和传统行业,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区分和解释,认为传统行业在近代发挥了更大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两个认识。靠前,在近代,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未能缩小,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