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1版)》 是根据1版翻译而成的官方版本,完整概括了发展的议事规则体系,是一本经典、全面、的议事规则工具书。它不仅解决了十几年来大量读者咨询所反映的共性问题,而且扩展了新的规则和程序,补充了更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反映了议事规则发展的必然趋势。 《罗伯特议事规则(1版)》 内容共分20章63节,具体内容包括:—9节初步描述了议事规则的各项概念和规则;0—39节详细描述了各种“动议”的规则;第40—60节深入、完整、详细地描述了议事规则的各类重要概念;第61—63节详细描述了组织的纪律审查程序。
本书中,周雪光教授以组织研究的诸种学术问题为导向,系统阐述了当今海外学术界影响至深的诸学术流派,如制度主义学派、交易成本学派、网络分析学派等对若干基本的组织现象的研究和看法,梳理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在组织问题上思想交锋的焦点所在,并结合海内外大量组织现象的实例分析,指出了组织社会学研究的努力方向,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犀利的学术眼光,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最广受承认的议事规范.被广泛地运用于政府、企业、NGO组织的议事活动之中。本书是它的官方版本,完整概括了发展的议事规则体系,是一本经典、全面、的议事规则工具书。 “罗伯特议事规则”蕴涵着丰富的理念: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但罗氏规则并不空谈理念,而是把理念融会在规则之中,直接面向实践、面向细节、面向可操作性,用平实而严密的语言陈述规则。
基于时空社会学理论,本书重点强化对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时间维度、理论逻辑,结合农民工市民化、城市转型等实践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在对亚当、吉登斯、贝尔特等社会学大家的批判基础上,尝试揭示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侧重探讨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关注以地域空间为分析单位的社会学学术实践的衰弱现象,提出了重返空间社会学的呼吁;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等方面探讨社会空间理论中国化应用的可能性;等等——体现了对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这本书的翻译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不仅是偶尔突破禁忌而不被人察觉时的那种愉悦,更重要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愉悦。追随着波斯纳的笔,我漫游从古希腊罗马到今天的北欧国家,从现代美国到非洲桑比亚(一个名字虚构的部落),性这个因禁忌、神秘而陌生的领域在不知不觉中展示出其自身的理性逻辑。当年的经验和直流不断破醒和反思,我不仅看到了,而且理解了许多先前从未理解的事情。 这是一本法官写的关于性的书。因此,至少在两种意义上,它犯了忌讳。,性本身,至少性的许多问题,至今在包括美国的许多国家仍然是犯忌讳的;第二,如果说其他人偶尔谈谈性还可以原谅,而一位法官,一位法学家丢下那么多“重要的法律学术问题”不讨论,却讨论这样一个“不入流”、这样一个“下三滥”的问题,这也犯忌讳;甚至会被人们认为很下流。
基于时空社会学理论,本书重点强化对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时间维度、理论逻辑,结合农民工市民化、城市转型等实践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在对亚当、吉登斯、贝尔特等社会学大家的批判基础上,尝试揭示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侧重探讨空间社会学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理论转向的新路径,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关注以地域空间为分析单位的社会学学术实践的衰弱现象,提出了重返空间社会学的呼吁;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等方面探讨社会空间理论中国化应用的可能性;等等——体现了对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在急剧变革和转型的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的问题高度复杂,我们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社会研究方法不仅是我们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而且可以大大增进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彦编著的《社会研究方法》一切服从于“学以致用”,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写法和风格,酣畅淋漓地将社会研究方法呈现给读者。《社会研究方法》以十章篇幅,循着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将如何选题、如何调查、如何分析、如何总结一一娓娓道来。与蜜蜂的“采蜜”和“酿蜜”相类比,从“实事”到“求是”,再到最后“开花结果”写好研究报告,全书一气呵成。书中讲的都是“干货”,绝不拖泥带水。同时对知识要点的展现和阐述也是相当丰富和精彩的,有名人名言、知识窗口,还有各种讨论、思考和活动。本书开阔的思路、灵动的笔触、鲜活的文字,处处让读者有收获,所以它的适用面
社会史的研究越走向深入,“田野历史学家”的工作就越显重要。这部论集是以近代山西社会的水灾、水案,集体化和晋商等专题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注重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史料、解读史料,展现出历史学对地方社会变迁的理性关怀。对于近代以来山西社会历经剧变所产生的深刻变化,本书从多个侧面做出了细致的观察和解析。
本书是我社推出的《亲历中国丛书》中的一种。作者系19世纪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牧师约翰·倪维思的夫人,时人称之为倪师母。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载了其随夫从1853年自波士顿启程来华,到1864年因病返美这十年间在中国的生活和见闻。本书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可为学界和读者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