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人情 与 面子 ,中国人似乎 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 权力 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 关系 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 权力的再生产 ,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图,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此领域为构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体系,在过去几十年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之中,为许多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打开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那么研究者应如何入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什么是科学规范的社会网络分析过程?如何在自己的具体研究中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有效地分析数据,并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本书将陪伴读者解锁以上问题,用生动、简单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循序渐进的结构,向读者系统阐释社会网络分析这一日趋重要的研究方法。本书涵盖基础概念解析、社会网络理论介绍、UCINET软件实操讲解这三大部分,将研究设计、理论视角、数据分析实操这三大主线的技能讲解结合起来,力求帮助读者实现看得懂社会网络分析的文献、设计得
《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上下)文字简洁生动,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取材广泛,话题贴近生活,通过四种主要社会学视角这一透镜解读美国社会来阐释社会学的意义,借助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来培养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学会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一社会学的真谛。新版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合作而成,每章*后的 强力 学习策略更是教给我们如何走向学业成功和人生成功的路径;而且新增加的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既是社会学的核心所在,也是为人处世的金律。
本书深入剖析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体育如何从基础的身体活动发展成为文化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共分十讲,系统阐述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型构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结构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和具身理论等十大社会学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与影响,揭示了各理论的独特视角、贡献以及局限,并对未来体育研究趋势提供了预测。作为体育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读本,本书不仅为体育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体育事业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深刻见解,是理解体育多维作用的重要资源。
......
本书从理论探索、县域案例、企业实践三个维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描绘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壮美画卷,希望能为各地提供有益参考。
这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罗杰·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本书对广泛存在于初民社会中的“活人祭神”行为的逻辑和功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作者认为人类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种“替罪羊”机制,杀死“替罪羊”可以将对内的暴力隐患释放到族群之外,从而保全族群内部的和平稳定。因此,暴力的祭祀活动并非 自身的产物,而源自族群化解内部矛盾的需求。祭祀行为是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思路对于进一步理解与阐释早期中国或可提供别样的启示。 作者勒内·基拉尔是法国 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被誉为“人类认知领域的新达尔文”。我社还曾出版过他的《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基拉尔的学说以“攀比摹仿”论 弗洛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认
党的 报告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价值遵循。本书着重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命题的丰富内涵、科学精神和深远意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社会发展稳定、团结凝聚人心至关重要,是 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价值基础等方面深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性、时代性、重要性和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
《空间与社会评论》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发行。集刊的创办建立在多年举办同济大学 城市与社会 国际学术会议和研究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旨在推进空间与社会的跨学科研究,结合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社会治理等研究与成果实践经验,以空间探讨为载体,为规划、社会、地理、建筑等相关领域的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助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集刊将坚持跨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围绕城乡发展中的空间议题,面向从事城乡发展、空间规划和社会治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及从业人员。
本书从宏观的、综合的视角,深入系统地探析了 中国道德语言 的特定内涵、元隐喻、传统形态、伦理表意功能、伦理叙事模式、民族特色、价值维度、国际化等重要内容。论述了每个民族都有道德语言,但不同民族的道德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具有巨大差异。中国道德语言主要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用于记载道德生活经历、交流道德思想、表达道德情感、叙述道德意志、说明道德信念、描述道德行为方式的工具,但由于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原因等内容。同时作者还阐述了中国道德语言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对源远流长的中国道德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建构作用,其价值不应该受到忽视。中国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伦理价值诉求的汉语表达系统,反映中国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针对这一问题,玛莎·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即使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恐惧、厌恶、嫉妒、怨恨和竞争性忧虑等负面情感也普遍存在,而根植于爱的公共情感却可以培养民众对社会共同目标的忠诚并抑制这些负面情感的作用。 历 杰出的民主政治 ,如亚伯拉罕·林肯、莫汉达斯·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明白培养公共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有时会认为,一种致力于公共情感的理论会妨碍人们追求自由和自主。努斯鲍姆对此表示怀疑,她在充分考察卢梭、孔德、密尔和泰戈尔等人提出的历史方案后明示,一个合宜
本书是雷蒙·阿隆的一部重要论著。作者根据当今工业社会的现状,对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式社会在内的工业社会中阶级与阶级斗争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平等的减轻,阶级间的流动,社会集团间界线的日益不明确,从而导致工业社会中阶级界定上的困难,以及现代国家的政权的阶级属性的日益模糊,工业社会中的斗争主要的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文化概念是一个民族人文意象和精神道统的一面棱镜,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生命观、哲学观、自然观,是一个民族情感、性格、心智、思维特征和民族意志、道德心性的集中反映。本书采用层进式、整合化的文化概念研究方法,从词源分析、文化语义内涵分析、隐喻搭配分析、格式塔分析和话语综合分析等方面着手,分别对分布在俄罗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伦理、世界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6个场域中的核心文化概念进行探讨,对其同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传统、语言文化意识和民族心智、社会历史发展相关的文化思想和观念价值内容进行系统阐发和深入揭示,从文化概念的结构、语义和文化认知分析多维融合视角动态化、全景式地展现俄罗斯民族文化世界图景。
20世纪末出现了一种文化设施的复兴:从艺术中心、剧院、博物馆到影院和公共艺术。全世界的城市都试图改变它们的形象和经济,工业城市已经成为文化之都,即使是古老世界城市如伦敦、巴黎、柏林和维也纳也创造了新的千年文化区。本书通过历史和当代的分析,考察了文化在城市发展和复兴中的作用、文化规划的原因和方式,文化与后工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该书紧密结合文化经济地理、文化艺术政策,分析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典型案例,这是探讨艺术规划以及 艺术政策、文化经济与城市规划之间关系的 本著作。
中国社会学年鉴是国内社会学界*权威性与学术性的专业性年刊。下设 理论综述 论著题录 社会学界重大活动 社会学大事记 社会学界重大课题介绍 社会学博士点介绍 全国社会学机构目录 等栏目内容。其中, 理论综述 均为社会学分支专业领域内的一流学者撰写,兼具学术性与前沿性,理论价值极高。论著题录和课题介绍栏目充分展现了学科年度内的研究成果。大事记、博士点介绍及学术机构介绍等栏目,充分展现了社会学这一学科领域内的年度发展变化,兼具信息检索功能。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一书是本书作者10年前所编著的《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教材的第二版或称姐妹篇。本书阐明社会调查研究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研究,是社会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本书作者积30余年从事社会研究方法教学科研和社会调查与市场调查之丰富实践经验,把握现代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引用大量国内外及作者本人的成功案例,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更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全书不仅详述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原理、程序、方法和技术,而且在理论取向与研究的动态组合,调查研究三种类型的科学界定,定性与定量的混合研究,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的成果,电话与在线调查的现状与发展,民意测验、市场调查与纵贯研究的主流趋向,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功能与联系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思路。本教材可供高等院校社会学专业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世界和社会意识,在法国,以圣西门和孔德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法则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他们致力于发现社会的“规律”,并希望经由社会科学精英对这些规律的直接控制和运用,使人类社会生活趋于完善。这种对理性的滥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这本书中,哈耶克对之做出了强有力的批判。
本书再版了陈乐民先生晚年的两本学术随笔《启蒙札记》与《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与欧洲著名历史学者史傅德教授的对话录)。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在西方文明史中,作者特别关注启蒙精神怎样在西欧以及北美萌芽、生长和铺开,而了解启蒙精神有助于理解欧洲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思中国的启蒙。同样,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作参照,有些欧洲历史的特性便容易忽略。在对谈中,两位学者的批判与反思贯穿了欧洲内战、市场经济、宗教改革、民族主义、教育、革命、理性、传统、政党、欧盟建设等诸多话题,时时激起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本书语言平易近人,是了解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进程的通识读本,从中可以看到老一辈学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尽思索与追问。
在本书中,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教授针对“二战”后关于第三世界兴起这一现象的各种主要发展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发生在第三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其本质,由此引出各种有关发展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流派;展示了当代不同的发展理论如何一步步展开研究并深深嵌入现代社会学术传统的过程。本书将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广阔的社会发展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系统地把握各种发展途径、发展议题与发展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