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一项对当代家庭代际支持失衡的再研究》旨在通过对代际支持失衡问题的研究,探讨在成年子女与父母依然保持紧密关系的“传统外表”之下,代际支持的文化逻辑和行为逻辑与传统反馈模式相比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导论、研究设计、代际支持观念的现状、代际支持行为的现状和逻辑、文化价值观对代际支持的影响等。
《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一项对当代家庭代际支持失衡的再研究》旨在通过对代际支持失衡问题的研究,探讨在成年子女与父母依然保持紧密关系的“传统外表”之下,代际支持的文化逻辑和行为逻辑与传统反馈模式相比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导论、研究设计、代际支持观念的现状、代际支持行为的现状和逻辑、文化价值观对代际支持的影响等。
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中国史学界的热门议题,但目前所论多集中于相关文本的知识思想“内容”,或默认个别通都大邑的转型过程“代表”了全国的情况本书以晚清浙江省温州府为个案,将“地方”置于“知识转型”之前,且突出某一当事人群体——地方“士人”的视角,为的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某一相对“边缘”之地为焦点,将知识观念变迁在地域上的展开作尽可能立体多维的再现,以此检视晚清阶段知识转型“地方化”的可能机制及其可能的限度。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追踪和重构“娜拉”跨语际进入中国,被传播、被言说、被模仿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考察围绕“娜拉”的女性解放和个人主义话语的展开过程,“娜拉”谱系在不同话语场域与文类形式中的嬗变情况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它们如何受到现实环境、性别差异、对话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探讨作为话语实践的“娜拉”故事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任何一种制度的出现并非刻意为之,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积之以渐,逐步形成完善的。晚清幕府制度就是如此。它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变局之际,从地方大员幕府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先是陶澍创立晚清幕府这种形式,经左宗棠再建构和诠释幕僚这个古已有之的角色,为之注入新的内容,再由曾国藩集大成予以呈现确立,而后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不断发扬光大,使之臻于完善。从制度沿革来说,晚清幕府上滥觞于明清幕府,下流播至民国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的离异与回归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枢纽作用,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就制度的运行而言,晚清幕府在危难逼来、清朝中央政府失能时显示出其灵活机动、富有弹性的一面,汇聚人才,“条综众务”,充当了应急机制,担负起本该由国家承担的社会管理、安
本书所关注的主题,并不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要往何处去”,而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是由何处来” 。本书探讨了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民族政策,并论述了其和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渊源。本书的发现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共产国际所强加给国共两党的“民族自决”政策与列宁本人的论述大相径庭,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与差异;二是发现孙中山先生的“国族主义”受到“政治化”的“美国模式”和“文化化”的“华夷模式”的双重影响;三是发现蒋介石集团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所炮制的“国族-宗族”论不仅没有继承反而是伪篡、歪曲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从理论上阐明 “分治”与“同化”蒋介石集团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体两面”;四是澄清了蒋介石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炮制“国族-宗族论”的传言和误会,同时发现孙中山先生
自第一批犹太人登上北美新大陆的土地定居以来,美国犹太人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奋斗之路,也是一条不断遭受挫折的成功之路,终于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小移民群体发展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成为最成功的族裔群体之一。在今日美国,犹太人总数约600万,仅占总人口的2%左右,但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却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特别对公众舆论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塑造、议事日程的设定和对外政策的制定都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汇集了国内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重点探讨美国犹太人的历史、文化、宗教,美国的锡安主义运动和反犹主义现象,美国犹太人对美国内政和外交的影响,美国犹太人与美以关系和中美关系等方面问题。作为《犹太·以色列研究论丛》的第四辑,本书也收入了以色列研究、来华犹太人研究、犹太历史文化研究等其他方面的论文多篇
本书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一书的修订本,所收主要是作者在2年前所写几年文字中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相关的文化与学术评论。此次修订,删去了正论式的长文,补入了《东风与西风》以及《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修订版中删落的几篇评论文字,体裁更一致。部分试图揭示一些在我们近代史言说中被误解甚或被遮蔽的内容,以及一些历史现象怎样在有意无意之间就被误读。第二部分以书评为主,所评书籍未必是精心挑选,却也希望从所评之书提示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向,故评论中适当偏重学术典范、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从广角撷取近年学术的片断。大致有些类似以广角镜头摄像,看得宽也拉得近,撷取的是二十世纪学术中与我们同在的一些具体片断,希望能以小见大。同时针对新时势影响下学界一些自觉或无意识的表现,提出个
本书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讨了当代女性发展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本书共四章,章女性解放思想研究,包括五个专题,集中对中国文化史上有关女性解放的问题进行了回顾;第二章当代女性问题研究,包括四个专题,集中对当代女性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第三章西方女性文化研究,包括三个专题,集中运用西方女性文化,对女性解放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梳理与评述;第四章婚恋研究,包括三个专题,集中对特别是女婚恋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讲解与引导。
福建与宁夏是对口支援的省份,闽宁镇由福建省投资建设,宁夏南部山区的居民先后移民至此处。杨占武编著的《苏醒的荒漠戈壁(闽宁镇发展纪实)》介绍了福建与宁夏的对口合作,以及闽宁镇的建立、发展情况,见证了闽宁镇从一个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开发建设成为移民村落,从移民小村发展到今天宁夏沿黄特色小城镇的艰难过程,显示了闽宁对口帮扶协作的巨大成就。
医疗社会史研究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SARS、H7N9、埃博拉等疾病的全球传播与蔓延引发严重的全球公共安全危机,医疗社会史研究愈发受到重视。为了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拓展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史料与新方法,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上海历史系创办了《医疗社会史研究》(JournalofSocialHistoryofMedicine)辑刊,已出6辑,每年6月和12月各出版一辑。本书为第七辑。
《民国分省游记丛书:长安道上(民国陕西游记)》是“民国分省游记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从众多的民国陕西游记中遴选了兼具文学性和史料性的18篇游记,按内容分为四辑,用游记展示了民国时期陕西的历史文化和民生状况,能帮读者通过触摸历史细节来感知民国陕西的历史风貌,进而对民国时期陕西及相关区域的历史获得一个新的认知。《民国分省游记丛书:长安道上(民国陕西游记)》所选篇目大都是1949年后首次刊出,这些文章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民国陕西旅游业的情况,对于今天陕西旅游业的发展也还具有的参考价值。因此,《民国分省游记丛书:长安道上(民国陕西游记)》的读者面较广,可满足大中专学生,人文学者和旅游业规划者等众多读者的阅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