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与社会》讲述了可怕而震撼人心的千年瘟疫史。微生物的致命威胁无数次逼近人类:鼠疫、天花、黄热病、痢疾、斑疹伤寒、霍乱、结核病、疟疾、脊髓灰质炎、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 针对这些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流行病,斯诺登将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与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熔于一炉。 本书论述范围极广,跨越古今,遍及全球,深入展开医学与社会历史间的多学科比较研究,向我们揭示了流行病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一方面,疾病如何推动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塑造艺术、宗教、思想史和战争形态;另一方面,社会因素又如何让疾病获得适宜环境,迅速传播,肆虐人类。
公元1000年,欧洲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在一千年内完成了这一演化。以工业发展阶段为参照,霍恩伯格与利斯将欧洲城市的漫长演进分为三段,结合人口学与经济学的量化分析,灵活运用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两大经典研究模型,呈现了欧洲城市的大历史,亦揭示了不可化约的区域特色。本书以详实的数据探入城市肌理,打破不同时代对城市形象的固有认知,还原出一个不断拓展阶级、移民、婚姻、家庭、亚文化等多样性空间的城市演进图景。
......
《重庆通史》书稿从重庆历史实际出发,以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系统地反映了从公元前200万年的巫山人到公元1952年,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朝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进的重庆历史。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 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 熟人社会 、 礼治秩序 、 差序格局 等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书中所提出的 礼治秩序 及其 差序格局 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2025年)》,《规划》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青年发展规划,提出了 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 的重要论断。本书运用廉思教授课题组大量实证数据和质性访谈资料,并综合青年研究领域10余位资深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视角,根据《规划》中提出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10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针对每个领域青年发展40年的变迁轨迹进行梳理和辨析,总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青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判未来中国青年对整个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深远影响。
本书通过8个章节全面梳理和讨论世界主义、国家主义、自由民族主义关于全球分配正义的相关理论,并借助当代著名德国法学家于尔根 哈贝马斯的 交流性的行为 ,从理论层面证明,全球范围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多领域相互依存,已经实质上使得各国人民之间存在类似于传统民族国家内部的互助社会共同体,因此物质资源的占有不均在伦理层面是具有相关性的。目前各国人民在面对别国人民的相对贫困现象时的疏离和动机不足,可以通过在国际间建设平等探讨和共同规制相对贫困的机制平台,从而加强各国人民关于该问题的共同文化价值和彼此的身份认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到逐渐解决。
《脑的历史》这本书讲述了脑从古代到当前神经科学的完整故事。从史前时代开始,直到20世纪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飞跃发展,它描绘了我们是如何探索脑的生物学本质的。本书首次以叙事方式书写脑的历史,着重强调了随着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神经外科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对脑的看法;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对脑的研究;十九世纪的脑科学;当前最重要的进展和神经科学的未来。
本书以东北满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探索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人居环境 更新 的耦合机制与方法,为东北满族传统村落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探寻方法学路径,为国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方法借鉴。本书通过大量研究样本的案例实证,客观的分析传统村落持续发展与系统耦合的必然联系,揭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人居环境更新的的耦合关系、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影响村民幸福指数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深化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理论。为解决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人居环境更新的设计实践提供方法、经验、路径的借鉴。
本 蓝皮书 围绕科技期刊强省的总体目标,总结经验、剖析问题、谋划未来。针对广东省科技期刊的发展现况及态势进行分析,并对标国际及国内其他省份优秀科技期刊,探索广东省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政策环境和保障策略,提出推进广东省科技期刊高水平建设的策略。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 广东省科技期刊现状分析, 包括期刊基本信息、办刊条件及人力资源、期刊获得奖励及经费资助情况、期刊经营状况、期刊新媒体开展状况、期刊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对郭德纲; 第二章 广东省科技期刊影响力与载文特征分析, 包括基于国际数据库的广东省科技期刊影响力与特征分析、基于国内(CNKI)数据库的广东省科技期刊影响力与载文特征分析; 第三章 广东省科技期刊高水平建设进展, 包括国内科技期刊高质量建设态势分析、广东省高水平科技期刊立项
全面抗战前,电车事业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参考,与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共生共长、覆合共存。本书首先管窥城市电车运行的道路系统建设、传统交通方式的发展背景,由此延伸电车业出现的历史进程。其次,研讨战前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电车事业的组织方式和设备器材、运行路线和执行票制、营业收益和资本财务等情事,全景洞悉该业运营与管理的整体态势。再次,在战前上海人口辐辏背景下,通过电车交通与人口需求、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界面交相为用,展现电车交通与城市人口的良性互动。复次,通过上海三界当局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训验、管控电车行驶与停放、交通肇事及违法惩治等向度,研判电车交通与近代城市治理的逻辑关联。*后,通过电车交通与社会现代性、公共参与、国家利权等多维视域,洞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子课题 西藏乡村50年社会变迁 对拉孜县柳乡、扎朗县囊色林乡的回访调查 的*终成果。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囊色林谿卡和柳谿卡的调查材料和本课题回访计划,本书*终由如下研究内容构成:*,朗塞岭村和柳村概况。主要是在研究分析《藏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回访调查及档案材料,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朗塞岭村和柳村的村庄概况进行描述,力图展现其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革的轨迹,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为其后各章的论述提供背景资料和支撑。第二,朗塞岭村和柳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内容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等等。其中,重点对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比较,对当地人在用水方面的制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