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与社会》讲述了可怕而震撼人心的千年瘟疫史。微生物的致命威胁无数次逼近人类:鼠疫、天花、黄热病、痢疾、斑疹伤寒、霍乱、结核病、疟疾、脊髓灰质炎、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 针对这些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流行病,斯诺登将专业权威的医学知识与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熔于一炉。 本书论述范围极广,跨越古今,遍及全球,深入展开医学与社会历史间的多学科比较研究,向我们揭示了流行病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一方面,疾病如何推动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塑造艺术、宗教、思想史和战争形态;另一方面,社会因素又如何让疾病获得适宜环境,迅速传播,肆虐人类。
公元1000年,欧洲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在一千年内完成了这一演化。以工业发展阶段为参照,霍恩伯格与利斯将欧洲城市的漫长演进分为三段,结合人口学与经济学的量化分析,灵活运用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两大经典研究模型,呈现了欧洲城市的大历史,亦揭示了不可化约的区域特色。本书以详实的数据探入城市肌理,打破不同时代对城市形象的固有认知,还原出一个不断拓展阶级、移民、婚姻、家庭、亚文化等多样性空间的城市演进图景。
每个蒸蒸日上的国家,都拖曳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 城乡只是定居的场所,还是个体可以自在流动的公共空间?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贡献了跨越时代的思想者,产生了民族文化的传灯人,孕育了当代文明的承担者。毫无疑问,历史很少像1949―1999年的中国这样密集、紧凑,这半个世纪的中国是东方式变革直接、集中的地域,也是社会进步力量充分发展的国度。 本书记录的是近距离的、现在完成时的中国社会生活史,回顾、凝视、思索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众生活状态,为将来 长时段 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份文图资料,为更周到的当代中国生活史书写胪列一份索引。本书从1949 1999年50年间的近200幅老照片中,提取若干社会生活史关键词并加以阐释。它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农村政策、商业布局、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内容,将 历
《重庆通史》书稿从重庆历史实际出发,以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系统地反映了从公元前200万年的巫山人到公元1952年,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朝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进的重庆历史。
讨论中国1930年代的 文艺大众化 运动需要重新思考几个问题,即文学是什么和大众是谁?如果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就无法理解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发生以及演变,并且也容易把文艺大众化的特殊内涵泛化为一般的如何使文艺普及于大众以及如何将大众提高到能接受文艺的程度的问题。文学和语言都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标准的客观存在,对它们是什么的认识和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关,大众也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所指的词汇,而是具有其历史阶段上的意味的。对大众的认识必须放到一个 关系 性的体系中来认识。作为1930年代的两种文艺类型 民族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双方所分别坚持的民族和阶级的立场互相对立,但是又互相涵盖。 本书与已有的研究中将现代文学中的 大众文学 只放在左翼文学叙述的框架之内评价其得失的做法不同,而是将大众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放在一个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 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 熟人社会 、 礼治秩序 、 差序格局 等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书中所提出的 礼治秩序 及其 差序格局 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
《脑的历史》这本书讲述了脑从古代到当前神经科学的完整故事。从史前时代开始,直到20世纪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飞跃发展,它描绘了我们是如何探索脑的生物学本质的。本书首次以叙事方式书写脑的历史,着重强调了随着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神经外科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对脑的看法;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对脑的研究;十九世纪的脑科学;当前最重要的进展和神经科学的未来。
本书探讨了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农业市场和食品工业中小农阶级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它指出,小农境地的特征是为追求自主性而进行斗争,并创建和开发一个自我控制的资源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作者坚定地指出,小农阶级远没有衰落或消亡。恰恰相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着复杂而又富于变化的再小农化过程。作者通过横跨30年时空的研究,为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提供了性的、发人深省的洞察。
2011年9月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邀请外知名学者,围绕“农政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广泛主题展开系列讲座,涵盖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多门学科。曾先后邀请詹尼佛·佛朗哥、汪晖、秦晖、詹姆斯·C.斯科特、乌丙安、杜赞奇、范德普勒格、等学术大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其定位是:对话世界学者,享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书为此系列讲座合集的本,一共14讲。
本书采用布洛维的工厂政体框架和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重回生产的中心”,将农民工放在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现实情况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工厂制度之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结合农民与产业工人的特征区别,本书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基于对工厂农民工的访谈以及部分文献资料,从劳动方式、劳动技术、劳动纪律、生活方式四个主要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厂本身以及以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规训方式。
《伦敦传》是一部呈现伦敦上下两千年的史书。 从正史和民间传说到饮食和消遣娱乐。从黑衣修士会和查令十字街到帕丁顿和疯人院,从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保罗大教堂到伦敦佬和流浪者,从移民、农民和 到大瘟疫、大火和二战空袭,彼得·阿克罗伊德用恢宏的城市历史、敏锐的观察、无数市民和访客的话语,揭示了伦敦如何在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洪流中淬炼成形。
学习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是新时期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强对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学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本书就是这样一部系统、全面展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理论500年发展历史的通俗理论读物。 本书准确把握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使读者从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门科学。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法阻挡的历史前进趋势。其基本发展规律与特点及其践行理论,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正在指导着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推进这项事业。
讲好 上海故事 ,需要讲好上海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 知上海、爱上海、兴上海 。漫漫历史长河,上海先民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000年,有记载的 上海 一词已有近1000年历史,上海建城已700多年,上海设市也已90多年。2019年,上海将迎来解放70周年,并正致力于 两个一百年 的宏伟目标。沧桑巨变,历史需要铭记,文明需要传承,未来需要认知。本书以上海地方志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上海历史演进和发展为脉络,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读的语言和体裁多样的结构,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兼顾可读性、资料性、启发性的上海史读本。在时间上,主要包括史前上海、古代上海、近代上海和当代上海,并特别重视上海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以及展现上海 两个一百年 的发展愿景;在内容上,既系统叙述,又重点突出在上海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江南与淮北的社会变迁可 以说是“乾坤大挪移”式的。淮北曾领先或至少不落 后于其他地区达3000年之久,在唐以前,长期被视为 “鱼米之乡”;而近一个千年纪则完全衰落,成为 经济、社会及生态欠发达之地。江南却在近1000年以 来稳步向前发展,南宋时代,太湖流域成为国家的核 心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以来, 随着社会的相对安定,纺织技术的进步,江南已遥遥 领先于中国其他地区,更领先于淮北地区。马俊亚的 《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以江南淮北为 中心1680-1949)(精)》对江南和淮北进行对比,以找 出社会发展和社会衰退的决定性因素及其本质
作为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继承了传统中国史学为政治服务的传统。从其一开始产生,就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历史科学,而且深受当时中国政治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被纳入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为当时的统治合法性提供历史证明的工具。本书在占有大量史料基础上,从学术与政治关系的角度,采用宏观考察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文本分析法,考察了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通过将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体系形成、发展的学术政治史考察,总结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与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关系的经验教训,为21世纪正确处理中国近代史研究与中国政治关系提供历史借鉴,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发展。
国务院今年多次强调指出:城镇化是 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城镇化带来的巨大潜在内需,在中国近十年年均10%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3个百分点。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中国式城镇化,几乎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重新构建了中国城镇版图:截止2011年末,中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及19683个建制镇。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左右。然而,传统城镇化模式在下一步发展中已难以为继,破题新型城镇化首当其冲。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本册从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城镇化的成就与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了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了如何在统筹城乡中推进城镇化、共享城镇化的成果,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 《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 《
本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总结。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知网提供的中文文献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视角梳理40年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状况。历史视角以年代为主线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各模块独特概念的研究进行描述,剖析这些概念和改革开放40年进程的联系;文化视角分析40年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上哪些是模仿西方的概念验证西方的理论,有没有原创的本土构念和理论模型。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呈现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共十二章,每章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模块,由该章节涉及的研究领域中有影响力的学者主笔。开篇概括了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结语对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