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是社会结构与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潮将加剧。
光明网创办于1998年1月1日,是最早设立的新闻网站之一。网络评论是互联网上活力的元素之一。网络评论文章,是凝聚思想精华的公开表达,受到网民的普遍欢迎。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源源不断的网络评论文章。 本书精选光明网2012-2013年150余篇深受到网民的普遍欢迎的评论文章,结集出版,内容涉及教育、环境、医疗、饮食、改革等各个方面,这对推进网络评论工作是很有意义之举。
本书通过对上海市某区22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偏差历程的深入访谈,归纳出“次生社会化”的核心概念,发现了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游离”、“自衍”和“多元衍化”阶段性特征,并从青少年自身的视角剖析了其偏差和边缘化的内外部成因。
这是一个关于农村社会基础秩序研究的作品,人情是表达的载体,村庄社会结构是论证的视角,熟人社会是实践的场域。本书试图以农村社会的人情和人情秩序为例来探讨熟人社会的性质,所回应的问题是,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本书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社会统计学方法,建构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通过对人情进行社会机制分析,由此回应熟人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
伴随着数字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人口增龄向社会的福利制度、产业转型、服务设计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适老科技》从老龄化社会对科技适老的诉求出发,总览全球老龄化态势与福祉科技的发展状况,介绍了机器人、游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前沿适老产品的发展对老年群体生理、心理、社会多维需求的应对及其局限,并着重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审视了科技与人文的边界与赋权,借助作者及学生团队实践和研究项目,剖析了社会工作视野下适老科技的概念与内涵。
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越来越“老”,媒体形态越来越“新”。“新”“老”之间的矛盾,使众多老年人面临数字世界的系统性排斥。老年人的数字突围不能“孤军奋战”,而是应该得到不同代际群体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从对比视角来看,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数字媒体接入、使用和素养等方面的数字代沟令人忧心;但从对话视角来看,年轻人对老年人润物细无声的数字反哺温暖人心。本书从“对比—对话”的双重视角展开系列研究,考察数字代沟与数字反哺这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代际关系,并从传统文化观念中汲取智慧,通过数字反哺缩小数字代沟,找到老年数字融入的中国路径。
王瑞鸿著的《幽谷守望(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案例研究)(精)》是靠前靠前部专门针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的著作,其优选特色是注重从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与理论反思的角度,从大量的实务案例中选有代表性的、鲜活的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案例,并结合社会工作中常用的实务模式逐一进行案例剖析,以充分展现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操作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