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三部曲 包含三部社会学作品,即《放不下的手机:你的失控,来自被重装的大脑》《又要上班了:被掏空的打工人,如何摆脱职业倦怠》《激情的陷阱:过度工作、理想工人和劳动回报》。这三本书所探讨的内容均与当下年轻人面对的 时代困境 紧密联系,手机成瘾、工作倦怠、职场选择,每个困境里都折射着普通人为认真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为改变自身处境而迸发的无限勇气。作为非虚构领域的 轻阅读 作品,这一系列希望以独特的社会学视角 看见 个体处境,重新讲述当代普通人面对的真实难题,为我们当下快节奏的时代生活多一些精神层面的选择和理解。
`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是2017年出版报告的续篇。我们在那个报告中已经说明,我们对中国卡车司机群体的调查将会持续开展三年,每年各出版一个调查报告,每个调查报告都有不同的侧重面。本次2018年出版的是第二本报告,涵盖三个不同的主题:“他雇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卡嫂:男人世界中的女人”以及“卡车司机的组织化”,故在报告结构上分为三篇。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是2017年出版报告的续篇。我们在那个报告中已经说明,我们对中国卡车司机群体的调查将会持续开展三年,每年各出版一个调查报告,每个调查报告都有不同的侧重面。本次2018年出版的是第二本报告,涵盖三个不同的主题:“他雇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卡嫂:男人世界中的女人”以及“卡车司机的组织化”,故在报告结构上分为三篇。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地方性的限制所导致的“熟悉”因此成为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熟人社会”也因此成为人们描述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理论模型。然而,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显著变迁,亟须多维度揭示、深描、解释这种变迁,并从理论上进行提炼、概括。为此,本书以“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这一判断为总纲,从村庄生活的视角出发,以区域比较为基本策略,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的分析框架,并从风土民俗、阶层分化、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乡村治理等五个方面分20个专题深入探讨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变迁。本书适合乡村研究者、社会科学爱好者、法学类中乡规民约的研究者阅读。
《物理经济学原理:论人类社会的能量特性》是以物理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架构的经济学专著。作者历经22年完成此项工作。 传统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是以资本与劳动两个变量来解析表达,是以货币作为度量方式。物理经济学则考虑三个变量:资本、劳动、资源(广义能源),并以能量作为度量方式,是一个度量体系。 物理经济学通过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能量,以及创造财富的基本方程,全面架构了价值规律体系,对货币、通货膨胀、汇率、经济增长等基本经济关系都有全新的解读,并从物理经济学推出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方程(投入与产出关系):柯布一道格拉斯定律。 物理经济学通过对经济要素、经济关系的能量特性的展示,提供了一个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全新视角。
这是一个关于农村社会基础秩序研究的作品,人情是表达的载体,村庄社会结构是论证的视角,熟人社会是实践的场域。本书试图以农村社会的人情和人情秩序为例来探讨熟人社会的性质,所回应的问题是,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本书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社会统计学方法,建构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通过对人情进行社会机制分析,由此回应熟人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
汪民安、郭晓彦编著的《生产》是目前介绍欧美新学一个的阵地。虽然它的译文常常值得商榷,虽然它的一直模糊不清,但是它的价值,尤其是对那些渴望了解欧美新思想的内地读者来说所具有的价值,不容抹杀。本书为第九辑《生产(第9辑意大利差异)》。
本书由作者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修订而成,内容涉及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两个扣连性议题(后者为前者之缘起),具体讨论范畴涵盖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青少年问题与社会工作、妇女问题与社会工作、社区问题与社会工作、农村问题与社会工作等。作者认为,社会工作是因应社会问题的有效举措,这种有效性必须基建于本土化之上,而本土化除了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层面的探讨,更需要具体到实务领中的弱势群体问题。
汪丁丁教授对于学术和思想的演化方向有约十年的预见能力。有感于十几年来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正被“脑科学化”,学界对这一整合趋势却无动于衷,他将常年追踪脑科学和遗传学前沿成果之所得凝聚于本书中,从行为学视角应对社会科学的核心议题,尝试解决国人外在生活方式与内在情感方式的冲突。n 激情、理性、自我、社会、影响力、不确定性、复杂性……论述依序围绕这些核心观念展开,探究有能力解释大规模社会变迁的“大理论”,并探索融会科学与人文的“第三种叙事”,以突破精英失灵的困境。n
近年来,学界对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书旨在介绍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发展情况。在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建立了童年研究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它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维度,并通过对童年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及其日常生活背景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童年的社会建构特征。 本书并不是根据家庭、学校和玩耍这样的传统类别,而是围绕空间、时间、文化、身体和工作这样的主体来组织内容的。通过这种方式,本书分析了近年来童年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的差异,以此为童年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对于养老机构而言,要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以很大限度保护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为首要前提,提供多样性服务。要有家庭式关爱服务,让老年人有家的温暖,在机构内得到吃、穿、住以及关心关爱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现中华传统孝道;要有医疗护理服务,通过内设医疗机构或签约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医疗和护理,让他们在院内健康长寿;要有社会性服务,一个养老机构就是一个小社会,要让老年人在机构养老的同时,其社会功能、社交功能实现更好的延续和维持。对养老机构院长而言,还要基于机构自身条件,充分考虑性价和适配度,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好服务方案。
《上海养老服务发展报告(白皮书)》是指导上海养老服务工作的纲领,也是向社会公众进行政策宣传,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预期的重要文件。《上海养老服务发展报告(白皮书)》正文共分八章,第YI章重点阐述与养老服务需求密切相关的上海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章在回顾上海养老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上海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第三章总括描述上海养老服务发展战略目标与愿景,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第四章至第八章,针对“五位一体”框架体系中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具体展开阐述每一体系的现状、目
马宏杰用近30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老鼠药,想回家…… 湖北青年刘祥武跟老三有着相同的需求,看到马宏杰的作品后主动联系,希望马宏杰帮他找媳妇……
2012年4月的一个下午,哈希姆家的房门被突然砸开,随后他同数百位无辜的叙利亚平民一起被投入大牢,在经历了半年的折磨与摧残后终得自由。而此时,等待他的已是家园不在。迫于叙利亚战火的迅速蔓延,哈希姆带着妻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们很终能否寻到安身立命的“新家园”?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是社会结构与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潮将加剧。
本书对中国漫长的城市历史进行全方位把握和科学分期,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城市的缘起及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为漫长而复杂的城市历史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同时尽可能地展现各个时代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