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你所能,行大的善。”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何谓“大的善”?有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慈善仅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吗?你的捐助行为仅仅是被某些图片或宣传片感动的结果,还是会理性地考察善款的去向和发挥的效用? 作为公认的较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彼得 辛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论著推动了实践伦理学的发展。在这本书中,辛格为我们引入了“实效利他主义”,它是一种哲学概念和一场社会运动,旨在应用证据和理性来找出改善世界的有效方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慈善领域。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单在美国就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捐款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实效利他主义正在改变这一点。 除此之外,辛格还探讨了实效利他主义作为一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议题、新实践》文章是参加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工作硕士班的各位中国高校教师和实务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他/她们从中国的实际经验出发,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去关心现今存在的不同社会问题,从而探索如何借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去协助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这是第三届的论文集,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工作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和一些新的介入模式,能够总结出一些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的经验。
弗雷德·塞特伯格、柯尔邦·S.威尔伯著益公益交流中心译的《基金资助工作基础指导大全(资助者实用指南)》是慈善领域专业人员优选的行业工具书,被列于基金会首位。该书针对基金资助工作者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书遴选2000—2010年轰动全国的十起大案,这些大案发生在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补会层面,形形色色,触目惊心。例如东北黑社会案、北京大兴灭门惨案、洗钱大案、甘肃系列连环杀人案、网络暴力案、中国伫房公积金案、九亿巨骗等大案,都曾在社会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热议,网上评论更是炒翻天。文中详细讲述了案件发生的始末和发生这些大案的社会动因,并从犯罪心理、社会结构、生活时尚、心理压力、人们的精神、物质追求等各个层面做了解析。 本书所选案例,惊心动魄,令人深思,是一本的警示读物。
《残疾人社会工作》一书采用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体验、面临的问题和所需要的帮助,认为残疾不仅是个人原因和某些外在因素造成的,更是严苛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呼吁人们以一种同情、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个群体。 《残疾人社会工作》一书更针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从社会框架和个体框架两个方面阐述了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具体的实务技能,并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和支持网络。 《残疾人社会工作》一书既有理论的铺垫,也有实务技能的详尽讲解;既有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的微观剖析,也有中观方法和宏观方法的把握;既强调对实务人员操作技能的训练,也重视实务人员对资源和支持网络的熟悉。相信选择《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读者会有两方面的收获:一为生态系统观的视野;二为具体入微的实务技能。
这是新周刊总主笔肖锋近年来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记录。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魔幻时代。老辈人与新世代,大城市青年与城青年,时时处处彰显着这个时代的分裂。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都较之从前截然不同。如何评判这些变化,如何在这个变化的大时代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万象,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从业多年的资深媒体观察者,一个有深刻忧患意识的60后对中国社会的思考,给了解当今中国社会提供一种视角。每个人都操心自己的小日子,大时代的变革才会到来。
《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一书聚焦那些“卡住了我们的脖子”的核心技术状况,对这些技术进行了客观冷静地解读,并配以图片进行辅助阅读。聚焦这些卡脖子技术,就是要用理性的态度和冷静的声音去引导社会舆论,让公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众多技术短板,并实事求是地对中国科技发展抱有合理预期。书中增设延伸阅读板块,对核心技术中的关键词进行了科学地说明和解释。全书通过理性的态度,冷静的声音,追本溯源,走中国科技的升级之路。
该书是在4000多份对公众、1000多份对立法、司法人员关于家庭暴力认识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城市、农村社区多机构合作反对家庭暴力模式探索等一系列行动研究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其中涵盖了《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议稿全文、法律释义、问卷调查报告,城市、农村、医疗干预家庭暴力模式要点和外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内容丰富、全面,观点具有前瞻性,对策措施切实可行。
本书首次从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双重视角探究了城市与城市生活。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本书展示出物质的、挣扎中的“真实”城市和经过再现的、“想象的”城市在构建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本书首先比较了乡村和城市的不同,讨论了对城市的构想和对城市文化进行概念化的路径。作者又进而考察了几种重要的城市与文化发展趋势的含义,诸如运用艺术与地方文化来构建新的城市形象,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塑造现有的环境和学术探索取向的方式。本书还考察了城市景象在电影、文学、艺术和流行文本中的“再现”如何影响了主流观点,即一些特定的城市空间——包括内城、城市滨水区以及所谓“全球城市”应当有怎样的外观和功能,应当给人怎样的“感觉”。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文化研究、社会学以及更为宽泛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与发展道路》讨论了包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阶段与就业政策、劳动力流动与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等内容;在社会保障方面,阐述了社会保险事业整体发展。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生活保障制度等单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在收入分配方面,重点讨论了工资增长与形成机制、居民收入增长与分配;在扶贫开发方面,重点讨论了农村扶贫成效与发展,以及人力资本培养问题;在人口变化趋势方面,重点阐述了人口发展与政策趋势,以及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这是一本全面的马丁?路德?金关于劳工权利和经济公正演讲的合集,与其另一部的作品《我有一个梦想》并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演讲”。当人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马丁?路德?金抵制种族隔离上的贡献时,往往忽视了他也是经济公正领域的斗士。尤其在今天人们面临着大面积的失业率,震惊于各阶层与族群的巨大贫富差距,并发现全球财政系统也近乎崩溃的时候,是时候来回顾马丁?路德?金关于经济正义的预知性写作和演讲了。通过本书,我们能发现经典的当代性与现实意义,再次倾听人类现代重要、最诚恳、最振聋发聩的声音:人的基本价值与权利,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以及公平社会中不容篡改的经济正义!
本书系“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列丛书”之一,旨在透过社会学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考察是置于转型这一重要的脉络之中,由此可以更为深入地把握社会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可能的政策选择。本书可以作为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社会问题”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关心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参考。
我们栖居于信息之中。实际上,我们已成为了“信息”。 从日常生活来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和损坏。害人的不仅是“网瘾”,吞噬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自由;而最可怕的,是我们放置在博客、微博、信息、BBS中的各式隐私,以及我们的上网记录。这些信息可以被检索、被“”、被拼接、被利用…… 从法律角度讲,网民的一切隐私,都在被各类机构和个人,以各种方式谋取利益。而且,互联网也成了人们存在的“证据”,不仅申请大学、求职招聘时,学校或雇主会悄悄浏览应聘者曾经在网上做过什么;一个人想攻击他的对手,也往往从网络下手;甚至连美国FBI和中央情报局搜集情况,都发现再没有什么比互联网更便利、更高效、更准、更便宜的了!你知道自己有多么危险吗? 作者还认为,如果误用科技将对
中国现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中国的幸运;但是中国出现了婚恋危机,它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损害和困扰,它将给中国带来灾难,是中国的长远忧患。我们讲抢险救灾,解决中国婚恋危机,就是一场特殊领域的抢险救灾。抢救中国婚恋,特别是救助“80后”,就是抢救中国的未来,抢救中国的“后独生子女”一代,使我们在独生子女之后依然有后代。写作《中国婚恋危机》,旨在与全国的父母交流,与关心中国婚恋问题的人士交流,特别是与“80后”交流,以便为中国婚恋文化、婚恋战略、婚恋机制、婚恋政策、婚恋环境的创新和发展,为科学推进中国“婚恋大业”,实现“婚恋强国”,贡献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