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匿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改变了。《无声的(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作者梁晨、张浩、李中清)利用1949―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的翔实材料,《无声的(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力图将这一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本书是国内记录残障女性生命故事的少数著作之一。书中涉及20位残障女性,她们所在的城市不同、年龄不同、障别不同,人生经历也各不相同,从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年女性,到接受过20世纪初期国内首批融合教育的大学生,再到走出国门进修的残障学者;从怀有梦想的创业者,到安居小镇的社区店长,到从事残障事业的一线勤恳社工,再到回归家庭的幸福辣妈,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映衬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轨迹,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历程。
“过日子就是过孩子。”“人活着就是为了把日子过好。”黄炎村农民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其对生活意义的朴素理解。本书在描述农民生活故事的同时,阐释了他们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过日子”既是对农民日常生活逻辑的生动写照,又是对传统小农生活伦理的高度概括。
《正面成长: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研究》从青少年心理及情绪辅导服务、青春期健康辅导服务、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服务、青少年网络脱瘾服务、青少年就业服务、青少年家庭服务、青少年融入社区辅导服务、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来沪青少年社会适应性辅导服务、机构照顾青少年社会适应服务等方面,展开了对青少年发展性需求的分析、对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分析及案例分析等,探索了青少年个体和群体的服务需求与基本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策略与服务手法,并对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挑战进行了思考。
20世纪的上海,人们对娼妓业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愉悦、危险、寡廉鲜耻、痛苦的经济选择、关系到 的衰落......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危险的愉悦》是一部20世纪上海娼妓业史话,在对史料的追溯与爬梳之外,作者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创造性重构,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将处于失语状态的娼妓重新置于各种历史情境之中,探究她们身上的印迹,从而呈现出人们如何通过“性”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问题的讨论。 《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美国历史学会 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品。
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 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她们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本书在生育政策变迁和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照料孙代型随迁中老年父母的群体样貌、迁居概况、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双向代际支持、孙代照料观念、照料体验和照料意愿、留居养老意愿、家庭代际关系及随迁生活主观幸福感等议题,为人们认识该群体的生活样态等提供了知识增量。本书不仅关注随迁给中老年父母的晚年生活带来的阶段性阵痛,也展示了随迁对于家庭整体发展、家庭代际团结及个人养老选择等方面的正向影响,还为增进该群体的生活福祉提供了政策启示。
近年来,年轻、受过教育、富裕的人重新奔向城市,促进了美国城市的复兴与繁荣,扭转了几十年来郊区人口迁移和城市衰落的趋势,但是住在城里的成本显著提升,不少穷人与中产阶层被迫搬到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其他地方。这种现象在美国大都会地区都有发生。 理查德?佛罗里达在《新城市危机》一书认为,“回归城市”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作者作为首批参与重新回到城市运动研究的学者之一,曾在他的开创性的《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阐述了全球超级明星城市在增长的同时,也催生一系列棘手挑战:生活档次高档化,生活成本难以负担,种族隔离严重、不平等加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却停滞不前,原本随处可见的中产阶级居民区正在消失,美国大都市中产阶层普遍萎缩。 大都会城市的问题只是在当今城市化知识经济
本书以海南侨乡南村1950年前后出现的 两头家 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大量的口述、侨批材料,同时结合地方性的文献史料和资料,追述 两头家 的家庭生活变迁史。采用历时性的框架,以南村 两头家 的起源、形成、变化以及现状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进行叙述。 两头家 几个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的关键节点紧密相关。
洛克和卢梭是西方现代思想的两大奠基人,本书旨在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从总体上把握这两位思想家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成为了现代问题的核心,是因为如果要实现理想的政治制度,现代人必须能够充分运用理性、懂得自由的价值,也必须从信仰、知识和生活上成为能够运用自由的公民。要想塑造这样的公民,就必须通过恰当的教育。
我的使命是帮助10亿人过上幸福健康的100年——只有让长寿变得 经济、 容易获得,才能延长人们的寿命。加入我的年龄革命,学习如何在25岁的身体里活到200岁。 ——谢尔盖·扬人类有史以来为解决衰老问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活到200岁也不再只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年龄革命》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保持健康和活力的新科技,告诉我们如何在25岁的身体里活到200岁。 ?这是一本关于长寿技术发展的书,浓缩了长寿领域的科研成果、激动人心的科学突破。多年来,作者谢尔盖·扬以独特的方式访问了长寿领域前沿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医生、投资者和企业家,参阅了成百上千的学术论文、新闻文章、书籍和演示文稿,也接触了上百家长寿领域的前沿企业,浓缩了50多位长寿领域的先驱的研究精华,写就了《年龄革命》这本书,与读者分享
本书是作者以往个案研究在学理上的系统总结和提炼,利用微观史、大众文化理论,探索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方法,目的在于探明以往历史研究中被忽视的城市民众生活的微观世界。全书以简明清新的笔调,展示出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的冲突、国家权力与社会功能的冲突,不但表达了对民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权力无限膨胀的担忧,还借由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公共空间,在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中,描绘出自己对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本书作者利用了德国、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国所藏官私档案,特别系统梳理了 学界较少援用的 圣言会传教士的各类报告与往来函札,从新的角度探讨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实际上起源于华北数省交界的“飞地”区域,与该地乡村地区长期存在的派系摩擦、盗匪活动、教门暴力和反教斗争等地方动乱与社会冲突有着内在的演进关系,强调应从内外两重因素重新探究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认为其是内外压力同时爆发的复合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