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美、德、日三国社会认同构造之路的历史介绍,人们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不同民族国家构造社会认同的一些经验性启示。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认同的重建将会形成什么样的互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构建社会认同方面所提供的经验是否可以直接拿到中国来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地给出一个结论性回答。
本书以“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生态繁荣发展黄河生态文化”为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历史篇以史前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南梁革命根据地文化为主线,分析其所贯穿的中华民族文脉,研究黄河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生态篇立足黄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包括水文化、森林文化、古树名木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茶文化、玉石文化、中医药文化、人居文化、木结构建筑文化等;文旅篇立足具有门类性的黄河文化呈现,包括黄河流域的石窟艺术和热贡艺术、古代诗歌中的黄河文化、英国文学中的黄河文化书写、黄河文化跨次元传播、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等。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7~2018)》全面梳理了2017年北京居民的各个方面。该报告在理论上,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为突破口,通过查找负面社会情绪的针对点、不良社会行为倾向的动机入手,深入发掘情绪与行为倾向背后的社会认知的图式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规律,从而做到知、情、意的统一、社会价值观与社会态度的统一。在方法上,本研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尚属一次开展如此大规模的专门针对社会心态的调查活动。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投资者开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在信息披露形式、语言多样性等方面呈现新的特征,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个体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是信息披露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书结合实践,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分析和检验信息发布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评论折叠行为与评论性质对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影响,对深度理解社交媒体影响投资者投资判断与决策大有裨益。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明确就业的战略任务,针对新形势新情况,对实施就业战略作出新的全面部署。青年就业关系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新冠疫情突发后,青年就业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回顾与总结疫情期间对青年就业的全面支持应对,对于疫情防控新阶段的当下,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系统梳理了新冠疫情期间青年就业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疫情对青年就业的影响机理以及疫情影响下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文本的政策结构,提出了促进青年就业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在疫情防控新阶段,促进青年就业应加强全局性顶层设计,精准研判,进一步搭建平台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精准扶持青年创业者,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挖掘青年就业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