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郑永年老师关于中国新民族主义的专著,属于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回答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重拾民族自豪感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为何在思考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时,为何执着于担忧中国崛起对世界秩序构成的挑战和威胁而无视中国崛起对世界的贡献。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心系国家兴衰的著作,本书初步分为七个章节,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国民主主义的兴起背景,影响因素,并以国际视野客观分析当今世界几个文明冲突与民族主义的辩证关系。*后对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做了极具深度的思考。
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奥迪什曾相信,严格的医疗训练就是她和同行们走上工作岗位前所需的一切,但她很快会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在刚刚结束实习、即将开始正式工作时,一个隐匿的肿瘤破坏了她的肝脏,引发了一系列灾难事件,也让她失去了腹中的孩子。她躺在ICU里,接受着接二连三的紧急手术,忍受着多重器官衰竭。许多次病情危急时,带给她意料外打击的却是她身边的医生同行——对误诊的冷漠,对病痛的全盘忽视,理所当然的情感疏离。奥迪什感到恐惧不安,然而最重要的是,她感到震惊:患者要面对的不只有疾病本身。在当前最好的医疗条件下,人情味依然是一项奢求。 在这本视角独特、文笔优美的回忆录中,奥迪什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呼吁采取行动,让医生们以一种新模式去重新思考医患之间的情感互动,并给所有的疾病研究者提供
《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50周年版)/大学译丛》讲述了墨西哥城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本书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让读者对一个普通家庭进行更深层次的查看,每一个家庭成员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种多人自传体的方法也易于减少调查者的偏见,并同时为读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理解。因为人类学家在直接和受访对象接触时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满足和理解,可在充斥了专业术语的人类学专著中却很少传递出来。自1961年初版以来,本书被公认为深情而直白地讲述了贫穷所带来的极大不公,不但被《时代周刊》评为“近十年图书”,也引发了“墨西哥为激烈的一次公共辩论”。
《经济学人》年度好书!《乡下人的悲歌》作者J.D万斯感动 ! 《美国周刊》《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机构力荐! 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愧疚,历经三年时间,24万公里 深入社会底层,用镜头和文字,力图展现一个真实又割裂的美国社会图景 一部写尽底层“ 望与坚韧”感受之书!不仅是美国,也是全世界底层的 望与坚韧! 提起美国,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曼哈顿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与硅谷 潮流的前沿科技。这诚然是美国的写照,却并非全部。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对金融行业的愧疚,开始探索中心商务区以外的美国。在《美国底层》一书中,他用镜头和文字呈现出一个割裂而真实的美国社会图景,并对弥合阶层鸿沟做了有益的思考。 他意识到,他对比他的社交圈子里穷得多的众多美国人知之甚少。因此,在布朗克斯,他开始和人们攀谈,给他们
1977年至今的近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表现为不同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博弈。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马立诚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把握、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最近四十年,深刻影响中国改革决策以及社会启蒙的主要社会思潮。包括占据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思想等。 这些社会思潮,既是不同历史背景下具体问题的产物,又是企图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药方,它们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或隐或显,大小各异。彼此之间,或激烈争辩,或部分重合。在书中,作者不仅呈现了这些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中的较量与博弈,
人们颂扬青春,是因为它带给了人们太多的心思和梦想,人们赞美青春,是因为它就像永不褪色的相册,虽然青涩却永存美好与感动。每一份青春都是一份时光刻下的记忆,每一份记忆都见证着一份成长的故事。每一个青春都只是一段光阴,是一段架在童年和青年的桥梁,是一根拴住昨天和明天的绳索。而从童年到青年,都缺少不了青春期的相伴,这才是完整的人生,充满美好记忆的时光。 成长中的男孩女孩总是懵懵懂懂的,或许还会跌跌撞撞。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只能独自承担着内心的迷茫和困惑。比如,成人感与事实上的幼稚的矛盾;渴望独立与事实依赖之间的矛盾;想要走向世界和封闭自己之间的矛盾:想要学会理智和感情上的冲动之间的矛盾;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脆弱之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这种矛盾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化解,就
\\\\\\\\\\\\\\\\\\\\\\\\\\\\\\\"本书是美国 杂志奖得主肖恩·鲍尔的非虚构力作。一方面,肖恩·鲍尔在书中讲述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韦恩监狱为期4个月精彩的卧底狱警故事,并披露了美国私营监狱暴力、虐待、性侵、腐败等诸多乱象,尤其是对私营监狱为了牟利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他还在书中穿插了对美国两百余年暗黑监禁史的回顾与梳理,并把“利用犯人牟利”作为奴隶制的有毒遗产,追溯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监狱联合政府开始从犯人身上牟利,由于种族主义余毒未消,对黑人乃至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又加剧了美国监狱行业的繁荣。 本书是对美国私营监狱系统及其背后强大助推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是对美国当前 黑暗和 深远的困境的可怕一瞥。 \\\\\\\\\\\\\\\\\\\\\\\\\\\\\\\"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是已经被公认的社科名著,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之书,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书中描述了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是根据对
本书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
,社会上流行一本时髦的小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的是四个伙伴的食物——奶酪丢失了,于是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奶酪。固有的婚姻如同奶酪,是夫妻赖以生存的食物源,忽然有一天,奶酪没有了,于是,他(她)们开发始了寻求新的“奶酪”的过程,比之于旧“奶酪”,新“奶酪”如何,便是本书所要告诉您的……
《国家健康报告号》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集成和创新为研究特征,提出了“国家健康”这一新理念和新思想,并对国家健康的内涵与要义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系统解构,诠释了国家健康是21世纪国家治理和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标准。研制和设计了国家健康诊断与体检的新仪器和新方法,对威胁国家健康的杀手:“异化病”“财富病”“寄生病”和“资源病”,进行综合会诊、案例解剖和扫描透视;构建了一套国家健康指标体系和阈值体系,对全球100个样本国家近10年来的国家健康状态进行全面体检、分类分级、预警监测、簇团聚类和案例研究。并提出国家健康的“中国命题”和国家健康管育的“中国药方”;提出中美世纪博弈“比健康”的“大战略”;以及设计中国美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阐述国家健康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宝。
社会风险就是指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生态等系统在内的广义社会系统发生混乱、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本书尝试从抽象内涵和具体外延两个方面对社会风险进行界定,并且认为在当今中国,正确化解社会风险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并且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社会治理、温暖型改革这三根战略支柱作为支撑。
陶希圣(1899—1988)原名汇曾,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1918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1922年毕业以后任安徽省立法政学校教员。1924年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五卅运动中任上海中学生校武汉分校教官、中央独立师军法处处长、《党军日报》主编等职。1926年后,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28年在上海与周佛海等主编《新生命》月刊。1934年组织“食货学会”,出版《食货》杂志。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8月参加汪伪国民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央党部”宣传部长。1940年到香港披露了“日汪密约”的内容。1942年到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为蒋介石代笔撰写《中国之命运》。后任《中央日报》主编,主办“月刊”,兼蒋介石私人秘书。1947年以后曾任国民党宣传部次长、中央委员。1949年到台湾,任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