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全2册) 当我们谈论 西方 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谁属于 西方 ,又由谁说了算? 无论是标定地理区隔、信仰分野,还是描述军事对峙、利益阵营, 西方 这个常被用来划分敌我的概念总是瞬息万变,任由无数种解读产生。 温克勒选择在政治思想史的范式上溯源。如果说人们认同 西方 是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等精神的集成,那么它就可以追溯到一句话: 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这是分权思想的肇始,为世俗化和人的解放埋下种子;并且有了在独一神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后来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才得以被接受。 本卷是德国历史学家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的第一卷。从古老的一神思想,到中世纪神权和世俗权力、王侯和其他等级发生分离,到激荡新老西方的1776、1789年革命,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民族运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结束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旧时代,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的全部成果,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体系之庞大,著述之丰富,思想内容之广博和深邃,在中西哲学史上都是罕见的。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二十世纪西方众多哲学流派的思想来源。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所言: 不谈他的哲学,我们就无从讨论二十世纪的哲学。 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通达西方哲学以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必经之路。 《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7年,是黑格尔阐述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他自称此书是其哲学体系的导言。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
在中国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了解这个社会。 中国的资产者和买办者们,已经阶层化了。对于他们,实际上没有什么格外再加以分析的必要。因为他们的私有财产,主要是依赖于父辈权力的大小而聚敛的,其过程往往简单得令人咂舌,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商业意义可言。“中国特色”在这一点上具有极大的讽刺性。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增订版)》——梁晓声10 年力作,一部后时代最深刻的社会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增订版)》中梁晓声对当代资产者阶层、当代“买办”老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当代知识分子、城市平民和贫民、农民、中国农民工、中国当代“黑社会”以及中国“灰社会”各个阶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在中央提出建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研究渔民权利保护问题特别有意义……广义上被当做农民,实际上无法享受和农民同样权利的渔民,其权利的享有以及保护,却长期无法进入立法者、执法者和公众的视野,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事实上渔民无地可种,没有土地这种重要的不动产作为其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更不能从土地上获得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如果将农民界定为弱势群体,那么,渔民就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本书是关于渔业权理论探讨的一个初步尝试。它试图透过民法物权的视角,指明我国渔业权的现状、问题及因应之道。
内容简介
民族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它是受诸多社会因素制约的。在阶级社会里,首先是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也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 东南地区民族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凡是与汉族接触或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较高,大致与当地汉族相当。反之,在一些僻远山区,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力发展比较滞后,交通又较闭塞,受外来文化影响少,这些地方就显得要后进一些。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民族关系发展同样也是不平衡的。 东南地区古今民族关系发展变化比较大。古代的原住民——百越民族消失了,有的发展演变成为现代的一些少数民族;
本书是一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提高教材,内容包括抽样,部卷设计,资料搜集方法,数据处理和调查报告拟定。完整性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详细介绍,不仅使希望了解调查方法的读者能完整地学到这一方法,而且还力求使那些通过社会研究方法入门教材对调查方法有了解的读者有更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开发与利用研究》集中反映了几十年来学术界在渝东南民族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初步搭建起了渝东南民族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史的研究框架,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渝东南老区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资源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国信仰研究(第3辑)》主要论述了基督教社会服务及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国家的相关政策及管理,以及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基督教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的现状、参与形式与范围、及服务理念。力图使社会客观了解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积极作用,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帮助基督教自身发展,改善其服务。 《中国信仰研究(第3辑)》提供了当代中国长三角地区基督教为社会服务的手材料,并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现象、新观点、新建议。
本辑选编了部分与“过程-事件分析”和“结构-制度分析”这两种社会分析模式及其之间的争论有关的学术论文。 “过程-事件分析”是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期间开始倡导的一种与所谓“结构-制度分析”不同的社会分析模式。这种社会分析模式(及其更新近的称呼“实践社会学”)在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张静教授等人与孙立平教授之间就这两种分析模式的是非优劣所展开的争论也一度为相关人士所关注。本辑精选了主要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及部分相关作者)撰写的、与这两种社会分析模式及其之间争论密切相关的代表性论文10篇及其他论文1篇,以期帮助读者了解和理解这两种社会分析模式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本书适合高校社会学系师生,研究机构人员,对社会学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学习参考。
《应用统计学丛书:大维统计分析》系统介绍了传统多元统计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同时也探讨了当前十分热门的大维数据分析问题。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将大维矩阵谱分析理论引进大维数据分析中,即在样本量和数据维数成比例增长的前提下,探讨基于全新理念的解决办法,或应用矩阵谱分析理论对大多数传统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给以修正,使之兼顾高维、低维数据的不同情形,从而避免经典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处理大维数据时出现严重估计偏差甚至检验完全失效的怪异现象。 本书适用于统计学及与统计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科研工作人员。
《中国精神生活发展与规律研究》研究了精神生活的概念与内涵、结构与功能、指导理论与相关知识 ,分别追述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演进、 理论。 《中国精神生活发展与规律研究》重点研究了中国新时期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轨迹与现状,以及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多元文化条件下精神生活的发展 。探索了交往与流动、学习活动、休闲活动过程中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分析了当前精神生活所面临的新 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及其原因。概括了中国当前精神生活发展具有现代性与传统性并存、性与滞后 性兼有、层次性与起伏性交错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测评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探究了精神生活发展的 规律,提出了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思路与对策。本书 由郑永廷、罗姗著。
2009年春在北京碰见浙江大学的河清先生,他说他在主持编写一套丛书,要我写一本关于中国“困难时期”死亡问题的书。我答应了,写了大约10万字。这套丛书没出,也就没往下写。此后虽然一些朋友说这个课题很重要,但觉得出版困难,一直没再动笔。 2011年春读了一篇关于苏联解体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关于戈尔巴乔夫推动的“重评苏联历史”中“解密”斯大林迫害死多少苏联人的“研究”:从几百万到上千万,再到几千万;还分析了苏联人听信这些结论对苏联解体和苏共解散的作用。看着看着脊背有些发凉。 苏联为什么解体的说法有很多。 开始说是有“特权阶层”。实际上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创造了人类历低基尼系数的社会:苏共总书记与普通劳动者工资差别不过数倍,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以及城乡居民之间几无差别甚至倒挂。而那点所谓“特权”即
《历史的碎片——国义文存》是华东师范历史系教授邬国义的学术文集,分一、二两集,收录其多年来治史的重要研究成果50多篇,包括对《资治通鉴》、《天演论》等严谨的考据,是一部很值得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史学研究者仔细阅读的著作。
当代由于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有将近三千万的未婚男性无法在婚姻市场上找到配偶,他们对于“色”的追求也难以通过传统的婚姻形式得到满足。本书所关注的,正是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人群,在无法通过婚姻形式满足性需求的情况下,他们的性行为具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性福利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他们的性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本书试图以翔实的数据和实证研究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以飨读者。
张亚林,曹玉萍主编的这本《家庭暴力现状及干预》从社会-精神心理-生物学角度的全面进行研究,建立一套干预系统和干预方法,救治一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施虐者,并将防止家庭暴力的有关知识授给精神专业的医生和医学生,为促进我国制定禁止家庭暴力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专业参考依据。书中内容涵盖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发生因素、社会特征与后果、施暴者和受虐者的社会心理特征、孕期家庭暴力、儿童家庭暴力,以及家庭暴力的干预模式和精神心理治疗。
这是一本经典的高级研究方法教材。两位作者分别用几十年的时间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其研究重心又集中在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面。他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钻研和分析,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共同合作出版了多本关于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著作。 《行为研究纲要》这本著作的前半部分着重于研究方法的论述,涉及基础概念和基本伦理、因变量的操作和测量以及研究设计的逻辑;后半部分着重于描述高级统计过程,包括四个部分:数据分析基础、单因素设计、因素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的其他问题。附录中还包括书中用到的公式、常用统计图表、术语及参考文献。 本书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师、学者和学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所的一本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