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 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 字 。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作者熊培云的还愿之书。它以故乡村庄为起点,多条线索并进,从各个侧面重新梳理了百余年来的中国史与乡村史。既有个体生活的真切体验与细致描述,又有时代命运的整体分析。故乡从哪里来,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连接历史与心灵,解读沉沦与希望,为转型期中国凝聚自由而宽容、平等而向上的力量。
笑话 幽默 那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文学样式,而逻辑则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科学,它是各门知识的基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休闲、娱乐都离不开逻辑。 本书精选古今中外优秀笑话与幽默数百例加以改写或整编,并以之为实例对普通逻辑知识进行全面、系统、通俗、生动的讲述,从而揭示笑语与幽默其所以引人发笑的逻辑基础。 阅读本书能使读者在笑声中增长智慧。训练思维,扩大视野,从而受到多方滅齣启迪;并能陶冶情操。丰富情趣,使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海斯勒的新作,也是他在《纽约客》上的 中国来信 专栏的文集。本书精选了何伟十年来在《纽约客》发表的十几篇侧写当代中国的报道,从*早写广东的《老鼠汤》,到*近他回到美国后的《西行记》,充分表现了何伟这十年来对当代中国观察的独特视角和认识,其中有些篇目国内读者十分熟悉,比如《遍走长城》、《胡同姻缘》等等。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译文纪实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 奇石 。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 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本书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 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 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本书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
全 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殺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殺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殺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殺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 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 本书作者 蕾切尔 路易丝 斯奈
经济学家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关注的是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
本书是美国传播学博士资格考试的指定用书,它不走理论检验的寻常路,而是通过展现新理论是如何产生、如何被阐释的,来探讨社会科学的理论构建过程。 书中选取大众传播经典理论,如守门人理论、培养理论等,分析这些理论产生和演变的过程,以说明理论构建的核心要素。本书按照理论构建的步骤,从理论构建的根基(术语与定义)开始,到理论构建中的多变量关系,模型的建立,*后落脚于理论的使用与评估,充分展示了理论构建的严谨性、科学性与创新性。
阿克塞尔 霍耐特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当今国际上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他始终保持着批判的立场,尤其是对现代社会哲学的批判,自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以来,现代社会哲学预设了个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每个人都希望保证自己的生存条件。 霍耐特从黑格尔开始,从 为承认而斗争 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人类的冲突:他强调了任何对抗中所固有的道德维度,并在真实的或象征性的斗争基础上重构了社会进化,在这种斗争中,个人寻求的与其说是压制对手,不如说是让对手承认他的个性(爱、法律、团结即三种形式的承认)。 在这部作品中,对应于三种形式的承认,霍耐特区分了三种形式的蔑视:身体侵害、法律侵害和个人尊严的侵害,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批判工具。霍耐特的承认学说对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本-戴维强调中心的传承,而不是系统地比较欧美所有国家的科学状况。他认为,在人类智识演进的每个转折点上,科学活动的中心都向那些发生社会变革的国家转移。科学家角色的初步形成出现在15世纪中叶的意大利,17世纪后半叶,科学中心已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法国则在1800年前后成为新的中心;又过了四十年,世界科学家关注的中心转移到德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而后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 这样,科学家角色与科学组织的发展,就被看作某些模式从一国向别国扩散和移植的过程。从体制化的角度来看,科学组织从17、18世纪的科学院演变为19、20世纪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科学社群也从知识精英的小组和通信网络演变成强大的职业科学家共同体。 科学的诞生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本-戴维用一个新的理论概念,即科学家的角色来表述这一命题
作者常年深耕乡村研究领域,本书基于新时代乡村人口及产业等的新发展、新变化,尤其二十大后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记叙、剖析并介绍中国乡村的种种变局,如乡村人口变局、乡村形态变局、乡村产业变局、人地关系变局、农业经营变局、农业生产方式变局、养殖业变局、农业气候变局等,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乡村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方向。本书是读懂中国乡村,深刻了解中国乡村新时代伟大变局的通俗理论读物,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对相关研究人员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近代上海城市民间信仰作为中国近代社会传统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关涉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国家层面的制度文化、西方城市建设理念等要素。民间信仰随移民的区域流动而变化,在入乡随俗和携俗入乡的碰撞、融合中,既为了存续并帮助移民适应陌生环境而进行主动调适,同时又积极参与了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工作,并逐渐融入现代城市社会。不可置否,在主动调试与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民间信仰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构建上海城市文化的肌底力量之一,也是当代城市文化的一抹特色。
泡沫经济鼎盛之时,日本以2200亿日元在纽约的黄金地段轻松买下洛克菲勒中心;这一辉煌如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大萧条,萎靡不振整整20年。 是谁将日本经济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日本传奇记者永野健二,回顾在泡沫时代一线采访的亲身经历,从泡沫经济 胎动 之时下笔,纵览全局,梳理日本政界、商界,甚至黑社会势力盘根错节的因果;他手握独家资料,近距离揭露企业家、政治家们的野心抱负与内幕交易。 利欲熏心为泡沫经济推波助澜之人、在一本万利面前迷失自我之人、于席卷全民的狂热中坚守良心之人 他以搅动时代风云的弄潮儿们为线索,深入撼动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内部,再现日本经济十年的跌宕起伏。 比小说更精彩的泡沫经济诡谲现实,看破资本主义背后的繁荣陷阱,深刻反思日本泡沫时代的警世之作!
人文主义曾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整合了西方社会,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身份认同政治开始崛起,对人文主义发起挑战。哥伦比亚大学思想史教授马克 里拉在本书中反思了当下美国族群、性别等问题严峻,社会认同陷入分裂困境,批判其精英伪政治的实质,批判了受自由派教育的年轻人陷入狭隘排他的身份意识。里拉借此书呼吁年轻人重新定位自身的思想与实践,真正实现全体公民的平等与团结,明确作为公民彼此负有的义务,从而纠正美国当下的政治道路。
从2003年算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整整地走过了16个年头。在这16年中,我们既取得了前所未有成就,也出现过许多令人烦恼的问题。而究其根本,说到底还是理论准备不足。我们的伟大实践,常因缺乏理论指导而停滞不前甚至误入歧途。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组织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量,共同编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北斗 丛书》,用以指导今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一、 丛书名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北斗 丛书》(工作指导手册系列) 二、 学术总监 冯骥才 三、 丛书主编 苑 利 顾 军 三、丛书内容 该丛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本丛书初定20本,共探讨20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手册》苑利顾军 (二)《中国非物
基本收入 ,是指定期无条件对个人给付一笔是当数额的钱,提供一个人*基本的经济安全感,让它在所属社会中即使碰到*状态也能够生存。本书是全球基本收入研究推广组织 基本收入地球网络 (BIEN)创办人,从事基本收入研究超过三十年的盖伊 斯坦丁,汇集研究精华写成的,引导我们深思基本收入问题的指南。 本书不只解释了基本收入原理,讨论三个被用来证明基本收入有实施必要的主要观点 正义、自由与安全感,也解释了相关的经济理论,并比较与其他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阐述为何基本收入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的。此外,他也针对一般常见的基本收入反对意见进行解释,并进一步探讨落实基本收入制度的实务挑战和政治挑战。
这本《社会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 从立题到发表》由徐云杰所著,旨在帮助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研究生和学者完成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全书分为15章,从行为科学的一般研究讲起,先对社会调查方法进行整体介绍,然后按照实际研究的顺序逐一讲解立题、调查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的各种统计方法和适用范围, 提供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提纲。 作者采用本人已经发表的 期刊论文为范例,将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切身经验与读者分享,不追求统计知识和方法论知识的艰深与完整,而是以科研工作者遇到 多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这使得《社会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 从立题到发表》内容对研究者具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为人父母意味着什么? 择校环境、离异家庭和网络游戏对童年有什么影响? 成为 好 父母、养育 好 孩子,真的有标准吗? 在今天这个社会,养育孩子为什么会困难重重、让人焦虑?过去的父母从不像今天这样,有那么多育儿经可以随时参考,过去的世界也不像现在这样,流行批评父母越做越错。0~12岁孩子的家长到底该怎么做?维多利亚 库珀等儿童研究学者,考察了近40年来育儿研究中针锋相对的主流观点。 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与神经科学的诸多成果,探究全世界风格各异的育儿方法与观念,书中涵盖一系列父母关心的话题:从妊娠哺乳,到孩子的玩耍学习、独立自主和坚韧品格的养成,再到肥胖对孩子的影响等。原来幸福的童年多种多样,即使父母们偶有失误,养出的孩子依然可以 工作愉快,会玩懂爱,心怀期待 。
性别是天生的,但性别特质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吗?男性生来就是大胆、勇猛而好斗的吗?男性天生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为什么说男人真的不容易? 本书正是解开谜团的颠覆性作品。作者通过充分的人类学证据证明了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后天的环境因素和文化影响是塑造男性气概的关键所在。在本书中,作者带领我们前往世界各地探寻男性气概的源头和肇因。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和文化对男性气概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为了群体的生存,为了个人受到认同,男人必须拥有一些气概特质,其中包括了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 既然社会的存续需要男性气概的出现和存在,那我们可以合理地推导出的结论是:没有这些男性气概,社会将会失范,进而在环境和外界的压力下崩溃。所以,具有男性气概的男人是必不可
阿克塞尔罗德主持的 囚徒困境重复博弈计算机程序奥林匹克竞赛 在学术界无人不知。其试验结果,对当代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传统理念产生了广发的影响和冲击。在本书中,作者从其*初赢得全球声誉的《合作的进化》中 一报还一报 的简单模型策略中,细致地 复杂化 出更多丰富结论。作者在对 重复囚徒困境博弈 试验结果的理论意义和所引发问题进行具体讨论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博弈中的合作。书中设计了一个接近人类社会群体的现实情景,引入噪声考量和博弈规则,利用计算机程序建模,进行试验,并在理论上分析可行性。作者把模型从外生偏好假设中解放出来,这将为社会科学的进步扫除很多障碍。
1991年,詹姆斯 苏兹曼(James Suzman)首次与卡拉哈里沙漠上的布须曼人接触,此后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两国与他们一起生活了长达25年,培养出深厚的友谊。《原始富足:布须曼人的生活之道》不仅是生动细腻的民族志,更是发人省思的民族史诗。苏兹曼透过丰富的田野数据,呈现布须曼人理解生命、时间、土地、食物与社会关系的独特思维,并详述了布须曼人与西方殖民势力、其他少数民族、金钱经济及现代国家体制的冲突,更进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起源、历史与演化的关系、狩猎采集与农耕民族的差异与冲突,以及西方世界对于环境污染、私人财产和不平等问题的看法。 当 现代富足 并未带来解放,休闲变成一种需要奋力争取的权利时,我们理应重新审视人类生存的环境。文明得以永续发展的条件,或许就藏在布须曼人的社会之中。